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来源 :北方文学·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zho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道德经》,是老子个人思想的体现。研究《道德经》,也是研究老子的“道德”。在《道德经》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而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就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的处事方法,成为“德”,这就成为其在今天生活中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老子道;现实;德
  学界曾普遍认为老子思想中含有消极避世的态度,但近些年,也有一些人持相反的观点,主要是对老子无为,不正,谦退,清净等观念的不同的看法。要了解老子的“道德”,了解老子的思想对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就要先了解老子的“道”“德”。那么什么是“道”,它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什么是“德”?“道”与“德”两者又有怎样的联系?我们又该如何去审评老子,审评我们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下面我们将从这些方面依次分析:
  一、 老子的道和德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的哲学的理论的基础是由‘道’这个观念展开出来的”[1] p25,《老子》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第四十一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无”含有着未来无限的生机,“无”乃蕴含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道’是‘有’‘无’的统一体,二者同出于‘道’,不过一个是天地之始,一个是万物之母。作为万物与天地之终极发端与根本依据,老子之‘道’与任何具体事物不同,它无形无象。”[2]p135 “道”是无形而不可见,其作用于万物,却显现了某种规律。
  (一)常道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在《道德经》,“道”这个字,曾经有人统计,出现了七十三次。“形而上学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它为‘德’。”(陈鼓应)张岱年说:道是万物由以生成的究竟所以,而德则是一物由以生成之所以。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者,即德。……德是一物所得于道者。德是分,道是全。一物所得于道以成其体者为德。德实即是一物之本性。[2]p136冯友兰先生也曾说过:首先,万物都由“道”所构成,依靠“道”才能生出来(“道生之”),其次,生出来以后,万物各得到自己的本性,依靠自己的本性以维持自己的存在(“德蓄之”)。[3]p254“道”和“德”是相互联系的。
  “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有”“无”两者均出于“道”,道的“有”“无”落实到生活中,便是“德”。整体评价老子的“德”,则不得不借用陈鼓应先生评价《老子》的一段话: “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争纷,如何使人们生活幸福安宁。他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们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
  (二)德之“自然”、“无为”
  “在《老子》中,‘自然’主要是指事物的‘原初状态’、‘初始状态’,强调一切事物本性根源性、原始性,我们不妨称之为‘根源性自然’,亦即‘物之自然’。但当‘物之自然’指向人自身时,‘自然’就是‘自己如此’的意思,强调了人的自觉行为状态,亦即‘人之自然’。”[4]P126老子主张允许每个人都能依照自己的需要去发展他的禀赋,希望民众不同的意愿得到和谐平衡。老子“自然无为”的观念运用到政治上,是要让人民有最大自主性,允许特殊性、差异性的发展。
  二、生活中的道德
  老子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四十三章)
  “柔弱”“不争”在老子看来就是“无为”,当然,我们首先要明白“无为”的真正含义,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一种态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为”有很大的作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首先,我们要的是一种“无为”的态度,无所求,才能一心一意,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上,才能够成功。“处下”是老子的“柔弱”道理的另一种体现运用。老子常用江海作比喻,低洼处下,所以百川都今归于说明“处下”的好处。若能“处下”,自然就能够消解争端,而培养容人的心态。“无为”是一种不争的态度,不是无作为,老子认为生活中,人是没有不去因着自己的私利而去与人争吵的,人应该“为而不争”人要“为”,但“为”要能“利万物”。“‘为’是指顺着自然的情状去发挥人类的努力,而人类努力得来的结果却不必擅据为己有。这种为他人服务的‘利万物’而不去与人争夺功名的精神。”[1]p41
  三、结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道的对立转化,循环往复的规律,让我们懂得“无为”、“不争”,即“容”,因为“容”的越多,也就越“大”,因为“道”“德”相通与合一,他们使得《老子》的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实践性,而并不凌虚蹈空,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老子》道德合一思想,所带给我们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鼓应.老子注释及评价.第三版[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8,2.
  [2]黄圣平.《老子》所谓“德”[J].西南大学学报,2012,38(01).
  [3]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第七卷.
  [4]萧无陂.道为“物之自然”立法与人为“自然”立法[J].中州学刊.2012,11(06).
其他文献
摘 要:《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文学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重要作品,本文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探讨其中人物李蒙内心变化的成因,通过分析他的精神世界变化和扭曲的深层原因及与作者之间暗含的关联,论证李蒙深陷世俗的枷锁而逐渐扭曲,失去超我,而对李蒙人格扭曲的关注也是作者的无意识反映。  关键词:《伤心咖啡馆之歌》;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李蒙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南方文学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一部重要
期刊
摘 要: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循序渐进的阐述了日本人对于本土文化与外来的文化之间的“自他意识”。文本通过分析山崎正和的理论,简要的解析在人生观与艺术观方面,中国和日本的审美情趣的异同点。  关键词:人生观;艺术观;自他意识;中国;日本  山崎正和的《戏剧性的日本人》在日本国内的声誉非常高,它让日本国人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进行精神层面的深省。文章列举了日本许多著名的作家,如戏作家目下顺
期刊
摘 要:卡夫卡被尊为西方现代派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是20世纪西方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文笔明净且想象奇诡,其笔下不单单是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的作品,他所描绘的文学世界里也具有浓郁的童话、奇幻、神奇色彩,因此他的作品也被改编成儿童读本、绘画本、动画片等等。卡夫卡是一个葆有童心的作家,他以童心的纯粹、明净去观察、描绘整个人生与世界,从而写下一篇篇不朽的佳作。  关键词:卡夫卡;童心;童话
期刊
摘 要:在《聊斋志异》这部名著中,除了以人鬼、人狐之间爱情为主题的篇章外,多篇作品描写到了友人之间情谊,在这些“友情叙事”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作者蒲松龄对于友人间情感的深刻理解,纯粹的,真挚的,犹如骨肉之亲,超越生死之限!同时也可以读懂蒲松龄内心对于知己,知音的极度渴望的情感诉求。  关键词:友情;劝善;报恩;托生为子  《聊斋志异》为明末清初作家蒲松龄的传世名著,在这部以鬼狐故事为主的
期刊
摘 要:自《诗经》滥觞,经过两汉魏晋的发展至唐朝达到鼎盛,闺怨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为广大文人所喜爱。至宋代岁闺怨题材多以词为载体,然两宋诗歌中亦不乏优秀作品。本文主要以陈师道的《妾命薄》二首为例,探析宋代闺怨诗以男女之情比附师生之谊的特点。  关键词:宋代;闺怨诗;师生之谊  一、“闺怨”  “闺怨”一词在唐代《苏氏织锦回文记》中有记载“锦字回文,盛见传写,是近代闺怨之宗旨,属文之
期刊
严歌苓是当代女性文学园地里最富有“雌性”气息的实力派作家。她具有强烈女性意识,创作的小说主角都是女性,这些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姿态,并构成了一个女性形象系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寓意。作为一位旅美作家,严歌苓的作品在出国前后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我们必须对她的生平报以重视,本文试着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所折射出的特定生命体的秘密,特定文化的秘密,以及严歌苓
期刊
摘 要:探戈作为一种舞蹈形式经常被用于在电影中对两性关系的刻画,这与它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带有戏剧张力的肢体语言和独特的节奏停顿,非常适宜于表现两性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依存的电影情节。本文试图从电影中探戈元素的美学隐喻,“他者”的建构,探戈的电影情境运用和身体欲望的描写,分析性别与权力关系在电影中的构建。  关键词:探戈;性别与权力;他者;欲望  探戈来自于拉丁文的Tan-gere,最早
期刊
摘 要:《美人鱼》讲述的是一名白手起家的富豪,表面无敌内心却很寂寞。屏幕上男主角的寂寞无敌又像是生活中的周星驰。《美人鱼》的故事还生动展现了导演生态主义的理念和情怀,这也暗喻了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走出“寂寞无敌”的方向与归宿。  关键词:寂寞;无敌;《美人鱼》  周星驰新作《美人鱼》大年初一上映,票房已过30亿。《美人鱼》男主角是一名白手起家的地产富豪刘轩,准备填海造陆,为驱赶海洋生物而使用科学技
期刊
摘 要:《心迷宫》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农村纪实影片。本片打破传统的垂直叙事结构,以当代农村为背景,一起凶杀案为线索,利用事件的横向发展,以视点人物的写作手法让观众如上帝般洞察全局。荒诞无稽的认尸闹剧反映了农村这个小社会丑陋的姿态,批判了当代农村整体法律、道德意识低下、人性沦丧等社会不正之风。  关键词:现实主义;集体意识;人性;社会问题  故事发生在河南的一个小山村里,讲述了一起凶杀案引起的荒诞无
期刊
摘 要:在继承前人翻译理论成果并总结自己多年翻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许渊冲提出了深化、等化和浅化的“三化”翻译方法论。本文通过分析“三化论”在谢琳薇译《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的应用,揭示了“三化论”以其独特的灵活实用的风格,适合儿童文学翻译。将“三化论”运用于儿童文学翻译中,可以充分发挥译语优势,跨越两种语言文化差异,使译文以一种喜闻乐见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小读者产生感染力和吸引力,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