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描写,让人物立起来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hulon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理念
  统编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初步运用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很明确,即从学习方法到尝试运用方法,训练的重点指向于人物描写。正如统编本教材执行主编陈先云所说:“教科书的编排意图是改变传统的完全以阅读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引导语文教学更加关注表达。”作为习作教学的专题训练单元,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必将是围绕“人物描写”这一表达的训练。《人物描写一组》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包含《摔跤》《他像一棵挺脱的树》《两茎灯草》三个片段,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习得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为后面运用方法完成习作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片段二的作者老舍先生说过:“只有描写行动,人物才能站起来。”人物动作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在写人叙事的作文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本课片段一和片段三对人物的描写主要是动作描写,因此笔者以人物动作描写为教学重点对本课时进行设计,让学生在朗读交流中学习表达,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片段
  一、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点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关于人物描写的语文要素是“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事例是否典型还没有明确的要求。而本单元的习作要求中明确提出,要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对选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之对应的阅读课文也必然要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如本课片段三《两茎灯草》就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现严监生极度吝啬的特点的,且事例中人物的动作描写尤为传神,需要引导学生加以梳理品味。
  師:其实片段三原来在人教版教材里标题就叫“临死前的严监生”,你们来帮编者找一找用这个标题的理由。
  生:课文的插图中描绘的正是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
  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文的插图,找到严监生了吗?用一个词形容此时的严监生。
  生:病入膏肓。
  生:奄奄一息。
  生:垂死挣扎。
  师:课文里有一句话给我们概括了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请大家快速默读找到并画出来。(生默读标注)谁来读一读严监生临死前的状态?(同步出示: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师:陆游临终前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他惦记的是什么?
  生:国家的命运。
  师:那严监生又是因为什么而不断气呢?
  生:两茎灯草。
  生:浪费灯油。
  师:严监生的心思作者知道,你知道,我知道,还有谁知道?
  生:赵氏。
  师:(出示: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爷,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 )知我者,谓我心忧!谁能读出妻子对他的了解?(指名读)
  师:现在严监生放心了吧!(出示: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生齐读)
  师:那么故事这样写看似也完整了,而且很简洁,你们觉得老师这样简化之后好不好?
  生:不好,这样故事就太简单了。
  生:简化了之后感觉缺少了趣味。
  师:是的,精彩的故事往往都是一波三折的。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看看作者写了几个回合,标出序号,同时将严监生的行为表现画出来。(师分回合指名读,交流完成表格。)
  师:现在四个回合读下来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严监生太吝啬了。
  生:简直就是一个守财奴。
  生:严监生吝啬的行为表现写得很生动。
  生:严监生临死前惦记的不是那些重要的人和事,而是很不起眼的两茎灯草,太吝啬了!
  师:所以作者选择这样一个典型事例来表现严监生极度的吝啬,实在太高明了。我们以后写人,表现人物的特点,要学会选择——(板书:典型事例)
  (评析:本环节教学设计突出一个“巧”字。由题目导入巧,和陆游比较死前惦记的事情巧,简单的故事结构和原文结构比较也巧。对于典型事例的情节梳理则更巧。四个回合,一波三折,让事例更加典型生动。)
  二、细化经典动作,升华人物形象
  严监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在于作者在这个典型事例中紧紧抓住了人物的经典动作,将人物的同一个动作反应写得富有层次变化,以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让故事在一个接一个的悬念中持续推进。因此要充分挖掘人物的动作描写,让学生在品读对照中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人物形象的鲜明生动。
  师:典型事例选择好了,那怎么把人物写生动,还得有方法。作者写严监生主要是依托对人物什么的描写来完成的?
  生:动作。
  师:(板书:动作)这里严监生最经典的动作是什么?
  生:伸着两个指头。
  生:还有摇头。
  师:(课件标注:把头摇了两三摇、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把眼闭着摇头;伸着两个指头、越发指得紧了、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两个经典的动作。
  (生边读边做动作感受)
  师:(指名读)作者虽然写的是同一个动作,但写法一样吗?你有什么发现?
  生:加入了神态描写,人物表情更丰富。
  生:程度越来越深。
  师:你能感受到人物怎样的内心?面对大侄子的猜测,严监生——
  生:(读)把头摇了两三摇,伸着两个指头。
  师:可以看出什么?
  生:严监生对这个答案不满。
  师:面对二侄子的猜测,严监生——   生:(读)把两眼睁的的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师:心里又有什么变化?
  生:更加不满。
  生:着急啊!
  师:奶妈猜他是惦记两位舅爷,这时的严监生——
  生:(读)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师:你又感受到什么?
  生:焦急。
  生:失望、无语了。
  师:作者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细节将他吝啬鬼、守财奴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层次变化)
  (生表演读)
  (评析:由动作描写体会人物内心活动,并且能引导学生发现严监生由“把头摇了两三摇、伸着两个指头”的不满,到“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的焦急、失望的程度不断加深,进而体会动作描写的层次丰富性。学生朗读时边做动作边表演读更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内化,体现语文教学的实践性。)
  三、比较动作描写,把握人物个性
  凡事通过比较,方能明白。本课片段一《摔跤》也是侧重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教学时可以将两个片段的人物动作加以比较,使学生明白要根据人物的个性特点来选择动作描写的内容,即临死前的严监生应当是怎样的动作,摔跤的嘎子和小胖墩应当是怎样的动作,动作描写要符合人物的特点。
  师:片段三中作者对严监生的同一个动作写出了细微的层次变化,那么片段一徐光耀写两人摔跤时的动作又有什么特点?
  生:动作很丰富。
  生:动作连贯。
  师:如果说摔跤的过程是一组快镜头,那严监生的动作则是——
  生:慢镜头。
  师:如果把他们的动作换一下,你觉得行吗?
  生:不行,如果两人摔跤就一两个动作就不像摔跤了。
  生:如果摔跤是慢动作的话岂不是两个老人在打太极!
  师:对,人物机智灵活的特点就体现不出来了。
  生:如果严监生的动作很丰富的话就不像一个快要死的人了。
  生:严监生已经快要断气了,也不可能做出快速灵活的动作。
  师:那肯定得把诸亲六眷吓一跳。
  师:动作行为描写要符合人物的特点。所以你现在知道作者吴敬梓为什么没有写人物的语言了吧?如果严监生这时还能说话,他可能会说什么?
  生:灯盏里有两茎灯草,赶快挑掉一茎,不要浪费油啊!
  师:可见,此时的严监生是多么的——
  生:焦急。
  師:让我们再次感受这样一个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形象。
  (生分角色朗读表演)
  (评析:两个教学片段前后勾连,比较阅读,可以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具有思辨性。同样是动作描写,但必须服务于表现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这是小说类课文之要点。同时,教师能启发学生逆向思维:严监生若能讲话会讲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刻画人物特点入木三分的高超技巧。)
  教学总评
  本次习作单元,《人物描写一组》是第一篇课文,三个片段都选自经典名篇。需要承担的独特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作者如何选取典型事例的技巧;体会作者运用多种方法描写人物的妙处。教学不追求急功近利,立竿见影,学以致用,重在引导学生感受、品味作者表达之秘妙。执教者能实事求是,准确定位,选择本课第二课时,把《摔跤》和《两茎灯草》合在一起比较教学。更加突出这两个片段的事例典型以及两个片段的动作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本节课教学层次非常清晰,由《两茎灯草》的典型事例分析体会到指向人物动作描写的进一步聚焦,再到和《摔跤》一连串动作的比较,层层深入,聚焦表达,不断促进学生思维的生长与发展。同时,执教者也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而是重在人物动作,比较教学,精准发力,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记。■
  (作者单位:江苏句容市葛村中心小学/江苏句容市华阳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语言文字虽是抽象的符号,但却来自生活。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一个个词语在生活的情境中,在大千世界里闪动着,它们蕴含着形象意义和情感色彩。孩子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离不开他们的经验,更离不开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但是,当语文教学的课堂是封闭的:黑板上识字,课本上阅读,作文本上习作;课复一课,孩子就被关在小小的教室里。这种从符号到符号,从概念到概念的封闭课堂远离了多彩的生活,切断了认识的源头,符号与生活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游戏复习:小魔方,大魔力。  同学们,自从在拼音王国历险以来,我们认识了很多的字母朋友,你还记得它们吗?它们就藏在这个小小的魔方里,快来和它们打个招呼吧!  2.同桌合作轮流投掷并大声读出来。  3.今天,我们要再次走进拼音王国,我们又会遇到谁?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赶紧出发吧!  二、利用情境,正确认读  1.火眼金睛认朋友。(出示课本46页情境图)同学们
《带刺的朋友》语言生动、明快,条理清楚,适合中年段学生阅读、学习。两位教师在充分解读教材之后,體会统编本教材的编写意图,突出中年段阅读教学旨意进行教学,教学目标比较集中,教学设计各具特色,可供老师们学习、借鉴。  一、整合生字教学方法,形成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课标第二学段“识字与写字”的要求中包括“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等要点。两位教师针对识字、写字
《观潮》:“天下奇观”如何“观”  词典中,“观”有几种解释: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则是景象的意思。笔者的标题“‘天下奇观’如何‘观’”,这里则是怎么从文本中读出天下奇观的意思。文本语言是文字的组合与排序,看似已成固定,但本文作者却在努力地不断“切换”视角,让我们身临其境,全方位地感受天下奇观带给我们的震撼与难忘。  在人与潮的切换中观“奇观”,课文当然会将钱塘江大潮进行浓
教学目标:  1.通过交流,梳理、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  2.通过“加一加,减一减”的方式认识生字,探索偏旁的秘密,提高学生学习生字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并收集新词,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拓展理解词语原有含义和新的含义,进行积累。  4.体会作比较说明方法的作用,迁移运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5.诵读并理解《江畔独步寻花》,拓展阅读,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前段时间,我布置班上学生写了一篇人物外貌描写片段,收上来一统计,我发现了15双水汪汪的大眼睛、9对月牙儿似的眉毛、18张樱桃小嘴……  究其原因,学生的习作生了病——条件反射病。一说眉毛,就想到弯弯的,像月牙;一说眼睛,就想到水汪汪的,像黑葡萄;一说嘴巴,就想到小小的,像  樱桃。  怎么办?有一天我无意发现了女儿极爱读的一本书——秦文君的《调皮的日子》,书中有一个调皮捣蛋的朱(智)多
第一课时  一、看图知“秋”,引入课题  1.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课文插图中是什么季节呢?(板书“秋天”,带拼音。)  2.拼读、识记“秋”字,并为“秋”字组词。  3.出示“秋”字的字体演变,从而加深对“秋”字的理解和认识。  4.齐读课题。  二、感知课文,识记生字  1.初识“自然段”。  (1)出示课文内容,和儿歌对比,找不同之处。  (2)认识自然段,出示《数自然段》儿歌。  数
“文学是一种很艰难的艺术,从初学到成家,中间须经过若干步骤,学者必须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由此,朱光潜先生提出了写作的“疵、稳、醇、化”四境之说。  的确,一个人的文学性写作能力发展需要漫长的过程,是一项艰巨的工程。有人认为,实践出真知,只要坚持写,写着写着就能提升写作能力了。这话似乎不无道理。然而,细度之下,又觉不全妥帖。仅仅坚持多写,还不行,这样可能只是停留在文字层面,未必能够进入文学
作文的常识不高深,很普通,但每个老师都必须了解它、尊重它,教学才能走上正确的轨道。叶圣陶先生是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是我们景仰的一代宗师。在我看来,他有关作文教学的论述和实践都是在阐述作文的常识是什么,都是在强调坚守常识的重要性。  一、作文目标:让学生获得基本的书面表达能力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作文“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这些问题很重要,但作文教学的目标是什么,或者说
文本解读  《那一定会很好》是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围绕“童话”这个主题,由《去年的树》《那一定会很好》《在牛肚子里旅行》和《一块奶酪》四篇课文组成。本课教学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默读,感受童话中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发展想象能力,并从中得到一些启示。备课前,教师可围绕以下要点研读教材。  1.认清课型  统编本教材加大了精读和略读两种课型的区分度。《那一定会很好》就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时,主要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