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飞天,在祁连山飞翔了1600年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rge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两年前有过一次河西走廊行,也来过张掖马蹄寺景区,但只是走马观花。在三十三天石窟最高处眺望了祁连积雪和开满马兰花的草原之后,听说金塔寺还要往祁连山深处走20多公里并且不开放,我就打道回府了。两年之后重走河西走廊,机缘巧合,有机会进入金塔寺,当然不能错过。

重访金塔寺


  马蹄寺石窟群包括千佛洞、马蹄寺、上中下观音洞、金塔寺以及摩崖石刻、塔林等。在第一次的走马观花之行中,只去了千佛洞和马蹄寺。千佛洞的几处洞窟内基本没有年代较早的遗存可看,比较别致的是洞窟外都建有重檐楼阁。因为西北气候寒冷的缘故,石窟前的几株牡丹花在6月仍然开放,花朵硕大,姹紫嫣红,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再往里走,是马蹄寺三十三天石窟。它们开凿于红色崖壁上,五排共21窟,由下及上每排洞窟数依次减少,远远望去,就像一座深嵌于石壁上的五层宝塔。五彩经幡从窟顶一直拉到底部,颇为上镜。官宣手册上,石窟前面的斜坡上举行的晒佛活动更是壮观。现在这里已经是当地一处著名的藏传佛教胜地。
呈V字形的高肉塑飞天是金塔寺的标志。

  不过,登顶三十三天就没有看上去那么美啦。沿着又窄又陡的石阶向上走,有时候石阶太高不得不手脚并用,穿过一个又一个小洞窟,里面基本没有保存壁画和塑像,多数窟壁被烟火熏得漆黑,只能偶尔在洞口和窟顶发现一些残存的缠枝纹饰。
  终于站在最高处,从窟内往外看,远处祁连山上积雪未化,近处小山上经幡勾勒出起伏的山形,山下草原上开满了紫色的马兰花,眼前一切,更像我熟悉的藏区景致。
  而这一次,因为知道可以去金塔寺,我们不愿浪费一点时间,直奔金塔寺。
石窟对面就是积雪未化的祁连山脉
马蹄寺石窟群景区大门
在森林边缘,竖立着“熊出没”警示牌。

  金塔寺距马蹄寺还有20多公里的行程。汽车在山路上盘旋,雪山始终在我们的视线之内。偶尔会经过小村庄,羊群在公路上不紧不慢地走着,直到司机鸣笛才挤挤挨挨地下到公路边的草地上。海拔渐渐上升,窗外出现了葱葱郁郁的森林,头上是蓝天白云,山前是草原村庄,套用一句用滥的形容,眼前一切,就像传说中的阿尔卑斯山风光。
  一道简易的铁丝网门挡住了去路。金塔寺文物保护站所就在前面。文管员刘老师迎上前来打开了门。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在结着冰的碎石路上走了几百米之后,突然看到了路边立着的一块警示牌,上面赫然写着:“熊出没,注意安全。”
  “这里还有熊啊?!”对于只在纪录片频道里看到过的这种生物,我们还是有点害怕的。
  “有啊,棕熊,这几年发现它们从山上下来村子里抓羊吃呢。”刘老师指了指远处山上,又安慰了我们一句,“不过现在它们一般都在海拔更高的林子里,不会下来的。”
  在警示牌的后面,有一条新建的木头栈道,通往茂密的原始森林,地面残雪中散落着大颗的松塔,松树枝干间挂着轻柔的藤萝。走了大约十五分钟之后,绿色的森林边缘闪现出一抹隐约的红色,很快,一堵巨大的红色砂岩峭壁出现在眼前,金塔寺的两个洞窟就藏在这绝壁之上。
阳光透过经幡照射进来。

  不过,眼前还有一坡直上直下、大约200多级的石阶,仿佛是对我们的终极考验。五分钟后,我们喘着粗气,终于站在了金塔寺石窟面前。

最早的泥塑飞天


  金塔寺石窟的始建年代,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我们今天造访已有1600多年历史。共有东西二窟,均为中心塔柱式洞窟,保存着自北凉至西夏各个时期的雕塑约200余尊。
  中心塔柱窟是佛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出现的塔庙形制,洞窟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中有方柱,上面開龛塑像,四周墙壁上绘有佛本生、说法图、供养菩萨、飞天、供养人等内容的壁画,方便信徒沿中心柱绕行礼佛参拜。
麦积山石窟散花楼飞天
莫高窟285窟飞天

  我们先进了东窟,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座中心塔柱,四面都分三层开龛造像。据刘老师介绍,洞窟原有人字形披顶以及仿木构窟檐,但因地震等原因已经损毁,窟顶及四周壁画也多漫漶不辨,唯有中心塔柱上的塑像还基本保持原貌。这些雕像内容极为丰富,佛龛内有弥勒、释伽多宝二佛并坐、思惟菩萨、禅定像等,上方则是飞天和供养菩萨。飞天多塑于龛楣上方,它们或者裸露上身,或者身穿彩衣,下身均着长裙,呈V字形飞翔于空中,脸带微笑,双手舒展,身姿轻盈活泼。阳光透过窗外的五彩经幡照射进来,为塔柱蒙上一层流动的色彩,看久了,仿佛下一刻这些飞天就会腾空而去,直上蓝天。   飞天,在庄严的佛国世界里,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们的身份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飞天可能源自天龙八部中的乾达婆和紧那罗。它们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或洒下花朵,或弹奏乐器,或手捧供物,天衣飘飞,美丽潇洒。
  说到飞天,通常首先想起的就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飞天,从北朝到盛唐,不同时期的飞天各有风采。不过,由于莫高窟泥塑保存不易,現在所看到的飞天绝大多数都是壁画。相对而言,在画面上用线条表现飞天的飘逸,可能更容易一点吧。
  与高肉塑对应的,应该是薄肉塑,它指的是麦积山的飞天。在散花楼(第4窟)的上方,北周工匠用泥土塑出飞天丰腴的面部和四肢,再描绘出行云流水般的天衣与飘带,线条与浮雕的完美结合,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薄肉塑飞天。仔细看,在翻飞的衣袂间还露出了两只胖胖的肉脚丫,彼时工匠技艺高超之处,令人赞叹。
  而金塔寺的飞天,都是高肉泥塑。北凉工匠采用木胎泥塑的手法,在中心柱上塑造出这些立体生动的飞天,它们比莫高窟的飞天还要早上300年,应该也是中国石窟中年代最早的泥塑飞天。
  我们绕着中心塔柱反复地看,每次审视,都能发现更多的细节。在飞天的上部,还有一排菩萨,它们探出半个身体,正俯视着前来朝圣的人们。想一想,这样的布局有点像莫高窟321窟中的凭栏菩萨。只不过那是壁画,而开凿金塔寺的工匠则是用泥土在柱体上塑造出这些菩萨,无疑更富感染力。
  又例如,在中心柱东面佛龛两侧,我们发现塑造的是有翼双龙的形象。刘老师告诉我们,这也是金塔寺的独特之处,据相关专家考证,中国石窟中最早的北朝时期的有翼双龙,应该就在金塔寺。而在敦煌莫高窟北凉时期的272窟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双龙龛楣。
  与东窟毗邻的西窟,内部的中心塔柱同样也是四面三层开龛,但规模略小,造像保存完好程度也不如东窟。东西两窟部分塑像在西夏和元代进行过重修,在明清时期还有过重妆,所以现在看到的色彩比较俗艳,但整体布局还是保持了北凉时期的风格。的确,我们仔细寻找,在洞窟四壁上发现了一些清代“到此一游”的题记。
  回去的路上,在森林里捡到了一块鹅卵石,吸引我的是上面的浅色纹路,酷似一只小鹿。刘老师说,这是九色鹿吧,真是有缘。
  九色鹿,是我小时候最喜欢的动画片的主角,当然,现在我知道这个故事其实来自佛教故事中的鹿王本生。就把它作为重访金塔寺的纪念吧,我也觉得,真的有缘。
苦修像。
其他文献
列队的华工。图/FOTOE  1915年夏,西方列强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付出沉重代价,人力匮乏。作为“中立国”的中国政府于1916年初开始向法国输送华工,华工与当局签订一份3-5年的合同,注明工作范围及报酬,薪金劳工领一半,另一半发给国内家人。赴欧劳工上船前消毒洗澡,发放印有编号的外衣、裤子、腰带及内衣、草帽及鞋袜等,还统一配置毛毯、铺盖、水杯和铁饭碗的工具包,并在离国前集中在威海等地稍作军训。191
期刊
利玛窦带来圣像  意大利人利玛窦是当时来中国最有影响的传教士,在传教时他很注重图像的作用。他说:“许多道理用语言说不清,看画册便迎刃而解了。”为此他带来不少宗教画,并在南京的教堂展示过这些画。当时居住在南京的顾起元(著有《客座赘语》)曾亲眼见过,在书中他这样描述:“所画天主乃一小儿,一妇人抱之,日天母。画以铜版为桢,而涂五彩于上,其貌如生。身与臂手,俨然隐起桢上,脸上之凹凸处,正视如生人不殊。”他
期刊
寸阴与分阴  日晷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测日影定时刻的计时仪器。日晷由晷盘和晷针组成,晷盘常为石质,四周刻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个度,用来表示时辰。晷针常为铜质,立于晷面正中并垂直于晷面。晷针的日影指向晷盘的某一位置,便可知道是某一时刻了。“寸晷”指一寸长的日影,“寸阴”就是晷针的影子在晷盘上移动一寸所耗费的时间。  《淮南子.原道训》里有记载”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期刊
对于今天习惯用电饭煲的我们来说,锅巴确实有些陌生,但是过去二十年,锅巴是煮饭常见的产物,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专爱挑烧糊的锅巴来吃,古人也不例外。而且,更容易存储的锅巴,在当时是一种储备物资,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救了你的命了……  當然,真正救命的,不是锅巴,而是传统伦理中的“孝道”,饭也吃得这么“礼义廉耻”,算不算一种中国式的教化风尚?
期刊
在新石器时代,全球已经出现多处文明,文明的曙光已经在中国出现,在距今10000年前(实际开始年代或许更早),在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华民族的先民熟练掌握了磨制石器的技艺和纺织技术,也懂得了如何烧制陶器并在上面描绘出各种纹样,他们也会在光滑坚硬的玉石上刻画出部落的图腾——最初的艺术正是由此萌芽。因而,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历史上是古代经济、文化向前发展的新起点。  在禁止出国(境)文物名录中有17件新石
期刊
“一个城市的公共交通,是一面镜子,时时刻刻映照着这个城市的人和他们的时代。”作家、成都交通文史研究专家张建在他的著作《百年车风景》里,为自己一篇文章如此作结。此前,他的另一部有关成都的交通史志作品《从清朝开来的的士》已出版,引发很大关注。目前,他正在谋划写作第三本关于成都交通史志的著作。交通行业国企高管经历、几十年研究、三本著作,让他毫无争议地成为了成都交通史志的第一专家。  11月30日,在锦里
期刊
康有为像  这首诗最初是由逃亡日本的梁启超刊布在《清议报》上的,后收入《戊戌政变记》中。但我们查《戊戌政变记》的原文,却发现与人们所熟悉的写法有一字之差,写成了“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原来,梁启超后来在出版《饮冰室诗话》时将“望门投宿”改成了“望门投止”。梁启超虽然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当事人,也是谭嗣同的密友,但谭嗣同入狱时,梁启超已逃亡在外,他当然不可能亲
期刊
引子:祸从口出的贺若父子  北周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十月,北周大将贺若敦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一一这天,他接到了一道逼他自杀的命令。  贺若敦是北周名将,曾屡建奇功,但因对权臣宇文护口出怨言,因之被宇文护调回京城,逼令自杀。临死前,贺若敦把儿子贺若弼叫到身边,痛心疾首地告诫:“我本来要平灭江南陈朝,一统天下,然而却事与愿违,你要继承我的遗志啊!现在把舌头伸出来!”正在垂泪的贺若弼不明就里,但还是
期刊
1691年和1692年冬,在今日马萨诸塞州的塞勒姆村,几个年轻妇女和小女孩多次聚在一起,向塞缪尔·帕里斯牧师家从西印度群岛带来的黑人奴隶提士巴和她丈夫学习看手相和面相。这两个老黑人或许是会符咒和妖术,提士巴声称自己懂得如何发现女巫,能让小孩看出巫术的形迹。  听提士巴这么说后,帕里斯9岁的女儿伊丽莎白(贝蒂)·帕里斯和11岁的侄女阿比盖尔·威廉姆斯就变得歇斯底里起来,她们身躯痉挛、剧烈扭曲并无法控
期刊
女性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之地位,总体而言,是从属于男性的,政治生活中更是如此。但也有例外,数千年岁月中,总会有那么一些时候,出现那么一些很特别的女性,不仅积极参与政治活动,还颇有一番建树,其中有三位特别突出,一位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一位是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还有一位则是清文宗的皇后叶赫那拉氏,她们三人都曾达到事实意义上的“女皇”级别,统治天下。  她们在政治上取得了非凡的地位,然而为了取得这种地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