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后动静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冻伤足跟部皮肤缺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jis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足跟部冻伤易发生在高纬度地区,常造成肌腱及跟骨外露,在修复上具有一定难度.处理不当不仅影响外观,而且其足部正常功能还会因难以负重而受到影响甚至被截肢,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1988年12月~2002年6月,笔者单位应用胫后动、静脉为蒂的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因冻伤引起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效果.

其他文献
患者男,33岁,火焰烧伤全身多处,伤后1 h入院.诊断:烧伤总面积82%,其中浅Ⅱ度15%、深Ⅱ度24%、Ⅲ度43%TBSA.既往无慢性病史.入院后给予补液复苏及抗感染治疗,同时静脉滴注西米替丁0.4 g,3次/d,创面外用磺胺嘧啶银.休克期度过平稳,因家属不同意,未行早期切痂植皮术.
临床资料:笔者单位1990~2002年收治热压伤患者26例,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1~42[(28.46±7.36)]岁.烧伤面积1%~5%TBSA,均为Ⅲ度.创面分布:手背及前臂均烧伤13例,仅手背5例,手背并多指3例,手掌并腕前屈侧2例,手背并手掌2例,手指掌背侧中远端1例.合并症:合并指骨骨折6例12指,肌腱缺损4例,正中神经损伤1例,软组织挫裂伤2例,皮肤撕脱伤1例.损伤程度按田社民
深度烧伤创面通常采用切痂和削痂的方法以去除坏死组织,为自体皮移植提供良好的受皮床.对于深Ⅱ度偏深创面和未伤及皮下组织的Ⅲ度创面,常采用削痂术,但此方法存在削痂平面不易掌握、出血多等缺点.笔者对本单位47例深度烧伤患者创面采用电刀浅筋膜层切痂,取得良好的效果.
烧伤后早期对创面实施冷疗,可以迅速减轻疼痛与热损伤,有效地保存细胞活力,加速创面愈合[1].但目前关于其具体作用机制,尤其是冷疗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淤滞带的作用,并不十分清楚.为此笔者以烫伤家兔为模型,对此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患者烧伤后出现创面及全身感染较为多见,而并发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报道较少.该病多见于出生后1~5周的婴儿;成人罕见发病,且预后差,死亡率超过 50%[1].现将笔者单位2002年5月收治的1例该类患者报道如下.
面部为暴露部位,烧伤发生率较高,治疗时多采用暴露疗法,即用磺胺嘧啶银(SD-Ag)软膏外涂创面,3次/d,换药时再将残留的药膏清除.此操作较繁琐,药物难以涂抹均匀.为此笔者制作了"SD-Ag软膏面膜"用以治疗面部烧伤创面,效果较好.
目的观察局部应用小剂量胰岛素对烫伤大鼠创面愈合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制作深Ⅱ度烫伤大鼠模型.部分大鼠创面下浸润注射0.1、1.0 U胰岛素,分别设为B、C组;以创面下浸润注射等渗盐水(A组)和腹部皮下注射0.1 U胰岛素(D组)的烫伤大鼠作为对照.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时间,伤后3 d起隔日计算A、B、C组的创面愈合百分率.观察各组创面愈合后的组织形态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各组创面表皮细胞
期刊
临床资料:1995~2002年笔者单位共收治46例小煤窑瓦斯爆炸烧伤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9~52岁,平均38岁.烧伤面积﹤31%15例、31%~50%15例、﹥50%TBSA 16例.浅Ⅱ度创面平均占20%、深Ⅱ度平均占60%、Ⅲ度平均占20%TBSA,创面污染严重.均伴有吸入性损伤,其中轻度25例、中度10例、重度11例,无暴震伤.入院时间:伤后4 h内6例,5~8 h 10例,9~14 h
充分有效的真皮替代物(DS)是复合皮(CS)在临床推广应用的基础.为拓宽DS的来源和应用范围,笔者单位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将超薄自体皮片(UTS)、自体表皮和微粒皮分别与戊二醛交联的异种或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llo-ADM)重组形成CS,观察各组皮片成活情况,并探讨两种ADM的炎症-免疫反应和组织降解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