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李桓英:“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来源 :党员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8月17日,一位滿头银发的老人迎来了100周岁生日。北京友谊医院举行了简朴的仪式,为老人庆贺生日。面对鲜花和蛋糕,老人默默许下心愿:“愿人类早日消灭麻风病,愿天下再无麻风病!”
  李桓英,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选用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并在全球推广,让数万名麻风病人重获新生。她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全球麻风病防治事业,为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作出了重大贡献。
  2021年8月20日,李桓英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


  李桓英,1921年8月17日出生于北京。1945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46年,前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攻读细菌学和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微生物学系助理研究员。
  195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李桓英因成绩优异,被推荐担任世卫组织首批官员。任职7年间,她被派往亚洲、美洲等许多地区,为遏制传染病蔓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7年,在李桓英工作期满时,世卫组织主动提出与她续签合同。然而,李桓英亲眼看到不少国家由于贫穷而导致疾病流行,深感新中国更需要自己。
  “当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正是急缺人才之际。我曾在美国杂志上看到过钱学森的名字,当听到他毅然回国的消息时,内心有了很深的触动。作为中国人,我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把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祖国。”李桓英回忆说。
  当时,李桓英全家已移居美国,父母兄妹都希望她留在美国。但是,她瞒着家人,只身一人绕道伦敦,几经周折,于1958年从莫斯科回到了祖国。这一年,她37岁。
  1978年底,李桓英调入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时任所长钟惠澜院士让李桓英以访问学者的身份,由世卫组织资助出国考察,其中包括访问美国等6个国家的麻风病中心。在详细考察了其他国家的医疗成果后,李桓英如约返回祖国。
  “只要是我认准的事,就决不回头。”李桓英说:“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的事业在中国。离开了祖国,我的人生还有何价值?”
  李桓英认为,自己一生最正确的选择就是能够回到祖国、报效祖国。她说:“我在国外跑了那么多国家,漂来漂去,就像浮萍似的,没有根。你要做事业,还是要回到自己的国家。”

“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麻风病是人类最古老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初,全世界没有特效药,唯一的办法就是隔离病人。
  1980年,李桓英在国外考察时了解到,世卫组织正在研究一种联合化疗的新方法,药物配方已经完成,但缺乏临床试验数据。为此,李桓英从世卫组织申请到免费药物和项目支持。
  在云贵川的项目试点村,为了拉近与麻风病人的感情,李桓英与麻风病人接触时,从不穿戴任何防护服,以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此后,李桓英每到一个村寨,都会受到村民的欢迎:“北京来的女医生,不怕麻风!”
  为了推广短程联合化疗方案,李桓英走家串户,不辞劳苦。渴了,舀起病人家的水,仰头就喝。病人试探着同她握手,她便拉着病人的手长时间不放。见到老病人,她总是亲切地拍拍肩膀,甚至还主动拥抱。
  “当医生不能怕!这就好像战士都知道子弹厉害,上了战场不照样往前冲。”李桓英说。
  多少年来,李桓英一直奔波在贫困边远地区。云贵川3省7个地州59个县,每一个有麻风病人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南醒村曾是一个“麻风寨”。1990年4月17日,南醒村“麻风寨”的帽子被彻底甩掉了。南醒村更名为曼喃醒,傣语意为“新生”。
  经过不懈努力,李桓英将麻风病人的服药时间缩短至两年,使麻风病人从原来的11万人下降到不足万人,且年复发率仅为0.03%,大大低于世卫组织规定的年复发率小于1%的标准。
  1994年,李桓英选用的世卫组织短程联合化疗方案在全球推广。1996年,她率先在国内开展“消除麻风特别行动”,首次提出麻风病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

“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20世纪70年代,李桓英来到苏北农村,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当时的医务人员头戴防护巾,身穿隔离衣,手戴胶皮手套,场景令人恐惧……然而,看到病人被疾病折磨的样子,李桓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麻风病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我们不能怕病人,而要爱病人。”在日常诊疗中,李桓英总是用微笑告诉人们:麻风病人不可怕。每当遇到穷困家庭的患者,她总是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照顾,捐钱捐物,从不吝惜。
  2007年3月,一名来自河南的麻风病患者前来就诊。经了解,这家人中竟有5名新发麻风病患者,平时以捡拾垃圾为生。李桓英看到患者的脚部感染,又着急又心疼。她当即拿出随身携带的1000元钱,作为患者的生活补助。
  2009年5月,一名年仅24岁的男性患者前来就诊,当时他手部已感染,发生了隐匿骨髓炎,需要做手术。李桓英说:“患者这么年轻,一定要为他的将来着想。”随后,她联系了医院骨科主任会诊。由于患者有绿脓杆菌,李桓英又亲自帮忙联系,找到能做手术的机构和医生。很快,患者接受了扩创及死骨摘除术,大大提高了生活质量。
  1993年,云南省文山县(现文山市)一名高三女学生临近高考前被诊断为麻风病。此时,李桓英正好来到文山,立即仔细为她检查,并耐心地开导:“现在得了麻风,就像得了一块皮肤癣,只要联合化疗一周,就失去传染性了,你可以边学习边治疗,最多两年就能治好!”后来,这名女学生考上了大学,并成为一名教师。
  李桓英说:“治愈患者给医者带来的心灵慰藉,是任何酬劳都不能取代的。能治好患者的病,是我一生最大的幸福。”

“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


  2016年12月27日,是李桓英一生中最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已经95岁高龄的李桓英特意围了一条大红的羊绒围巾。她仔细捋顺两鬓的头发,庄严肃立。站在一群新党员中间,她举起右拳,苍老的声音饱含真诚和笃定:“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终于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李桓英说:“入党和做研究一样,都是追求真理。能够作为党员为医学事业奋斗余生,这就是我最重要的心愿。”
  几十年来,李桓英解决了许多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关键技术问题,为全球实现消灭麻风病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近年来,她带领课题组进入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开展麻风病早期诊断、耐药基因检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创造性突破。
  “麻风病的历史,在我们这一代该终结了!”如今,李桓英依然关注着全球麻风病防治进展。她说:“虽然中国已基本消灭了麻风病,但还没有彻底消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她殷殷嘱咐前来探望的后辈,科研工作者不能停下创新的脚步,这是党和人民的重托。
  疾病无国界,大爱无疆界。为了实现一个没有麻风病的世界,一位百岁老人依然在奋力前行……
  (摘自七一网 七一客户端/《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规则……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  费孝通先生是久负盛名的社会学大家,他的《乡土中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影响了许多人。读《乡土中国》有一种亲切、自然的感受,其中的许多场景对有乡土生活经历的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乡土中国》文风质朴,像散文一样,与一般高居庙堂之上的学术文字不同,虽有些理论、学说间杂其中,但
期刊
电信诈骗犯罪是诈骗罪在信息时代的新形态,行为人利用手机、网络等通讯设施和新型技术实施诈骗犯罪。该类型犯罪的手段翻新速度快,欺骗性强,属于高智能型犯罪。其给人民群众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的同时,也严重威胁了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司法机关出台了办理电信诈骗案件的司法解释,使电信诈骗犯罪的猖獗势头得到了遏制。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电信诈骗犯罪具有作案手法隐蔽,诈骗方式方法会隧技术进步不断升级换代的特点。因此,在对该类案件的认定上,还存在有待研究的问题。
  文章通过收集近年来电信诈骗犯罪的相关资料,结合图像和相关数
战士在演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是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军队制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纪律工作的重要原点。唯有守住群众纪律红线,才能永远把党的事业与最广泛的民心牢牢系在一起。一条流传近百年的纪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向井冈山挺进时,队伍中人员成分还很复杂,少数士兵无组织无纪律。行军途中,有的战士发现了一块红薯地,便抢着挖红薯吃。
期刊
人民视觉  2012年11月15日,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刚刚当选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与中外记者见面。他代表新一届中央委员会向人民庄重承诺:定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
期刊
2021年6月25日,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半城镇大王庄党支部30多名党员面对巨幅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视觉中国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众多解答中,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的制度优势,无疑是一个重要而耀眼的密码。一  “不发枪、不发炮,就发干部和电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从延安派出大批干部到敌后工作,建立、发展并壮大抗日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星星之火迅速成为燎原之势。  抗日战争
期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新华社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抓思想从严,抓管党从严,抓执纪从严,抓治吏从严,抓作风从严,抓反腐从严,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积聚了强大正能量。  打铁必须自身硬,管党治党一刻不能松懈。2016年10月24日至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面分析党
期刊
油画《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作整风报告》。罗工柳  回溯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一路发展壮大的背后,加强作风建设这条红线,鲜明地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的独特优势。作风建设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百年来,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总是会以一种巨大的历史自觉,把加强作风建设作为实现新的目标任务的重要保障,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实现大发展大进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战争环境下,我们党把作风建设作为安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两个结合”的提法,出现于党的文献中尚属首次,其重大历史意义、时代价值,其所蕴含的昂扬的、蓬勃的文化自信,我们当深悟之、躬行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  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
期刊
当白发苍苍的他登台领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时,刘永坦——这个名字才广为人知。  刘永坦一生只专注于一种国之重器——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只要国家有需求,我的前行就没有终点。”85岁的刘永坦说。从零开始,干了一桩“惊天动地事”  1990年4月3日,某地雷达实验站。  时间仿佛在此刻停止。一个红色圆点,出现在一台设备的显示屏上。红色圆点,代表着雷达监测条件下的目标。  人们开始忙碌起来:记录
期刊
1952年2月10日,保定体育场公审刘青山、张子善大会现场。《河北日报》  1952年2月10日,伴着两声振聋发聩的枪响,历经硝烟炮火的革命功臣刘青山、张子善倒在了新中国反腐第一枪下。中国共产党用响亮的枪声向世人表明了反腐肃纪的决心和勇气。  翻阅尘封的档案,品读泛黄的报纸,在铁腕反腐风暴强劲的今天,我们重新打捞还原那段历史,让新中国反腐第一枪的枪声洞穿时空,再次发出震慑回响。贪欲难填——171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