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步入新的转折期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w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充分利用自身比较优势,有效承接世界产业转移,经过二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大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正从单一的制造业为主,转变为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装备制造与系统集成、硬件制造与软件制造、工业生产与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新特征,实现了以微电子为基础,通信、计算机、网络产品为主体,加快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战略转移。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新的变化,信息技术加快发展,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地位日益突出,产业国际转移出现新的趋势,使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进入新的转折期。
  
  一、产业发展思由电子大国向电子强国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高度重视、产业政策正确引导和产业自身努力下,初步形成了产业规模明显扩大、专业门类基本齐全、技术水平日益提升、宏观调控不断规范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从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之一。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从全国工业部门来看,1998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跃居39个工业部门第一位,占全国工业部门总产值的比重为7.22%;1999年产品销售收入开始占据工业部门第一位,占全国工业部门的7.98%,增加值占6.25%,居第三位;到2004年,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工业部门的11.0%和11.4%,继续保持工业门类中的最大规模,增加值占7.5%,仅次于电力蒸汽和热水生产供应业,占工业部门第二位。
  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品销售收入为9889.3亿元,2001年为11876.3亿元,到2003年,销售收入达到1.88万亿元,基本上提前两年完成“十五”产业规模发展目标,2005年预计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规模将突破3万亿元。
  第二,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主要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如微机产量从2000年的712万台增长到2004年的4512.4万台;手机从2000年的5117.0万部增长到2004年的2.334亿部。2004年,我国境内生产的显示器、手机、彩电、激光视盘机、笔记本电脑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50%、35%、55%、80%和40%,程控交换机、电话机、光盘驱动器、打印机等产量也名列世界前茅。
  第三,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子信息产品销售大国。从全球范围来看,1999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三位,产品销售收入为603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为5.1%,为美国的17.7%, 日本的27.1%;到2004年,销售收入达到1606亿美元,占全球的比重上升到13.4%,为美国的42.6%,超过了日本,为其1.17倍。
  200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额为551亿美元,2004年达到2075亿美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目前约占全球电子信息产品贸易总额的15%。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虽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整体竞争实力还不强,离电子强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企业研发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核心产品;多数产品位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企业规模偏小,缺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信息技术应用还不够广泛,信息化程度还很低,利用国际市场、国际资源的能力有限等。大而不强是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已具备了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坚实基础。如果说过去20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成就了电子大国的目标,那么今后20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将由“大国”转向“强国”。当前,我国正处于21世纪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电子信息产业也面临着有利的国内、国外形势。国家实施的扩大内需、加快信息化建设、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人才强国,以及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等战略举措的实施为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电子信息产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世界经济的逐步回升和结构调整的加快,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趋势快速发展,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加速融合,有利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吸引外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因此,无论从国内、国际环境,还是从发展、体制环境来看,目前我们都应不失时机地努力向电子强国的目标迈进。
  
  二、产业结构由以制造业为、软件业与信息服务业协调发展转变
  
  2000年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下得到明显调整,产业的投资结构开始从过去注重投资加工组装转向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拓展;从过去注重硬件转向加大对研究开发和人才计划的投入。通过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推广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形成了电子信息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链逐渐形成,正在向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但是,从我国当前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来看,集成电路产业、软件产业及信息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设计、制造水平落后,直接导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如由于缺少核心芯片技术支撑,国产手机无法在市场中居于领跑地位,难以抢占市场先机。同时,我国软件产业发展较为滞后,2004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仅为2424亿元,约为电子信息制造业的1/10,而且国际竞争力差,销售额占世界软件市场的比重为2%,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与扩大开放的需要。此外,由于投入不足,标准不健全,信息资源匮乏,信息资源共享意识差,社会化程度低,信息市场不健全,无统一规划与管理等,使我国信息服务业发展规模偏小,水平较低。实现电子信息产业由硬件主导型向软件和信息服务主导型转变,是世界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显著特征,是推进我国信息化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重要手段。
  
  三、产业链位置由以加工贸易为主向完善加工贸易配套体系、创建自主品牌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历程,从彩电业的崛起到大规模出口,从计算机的品牌创立到配套件的全球供销,再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通信产品取得突破并走出国门,电子信息产业走的是一条国际合作、外向发展的道路。在此过程中,加工贸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为国家创造了大量的外汇和税收,增加了劳动就业,而且促进了电子信息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从1995年开始,加工贸易在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所占比例都在86%以上,由此可见加工贸易方式在我国出口规模扩大中所起的决定作用。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从无到有,再到建立完整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体系,加工贸易功不可没。
  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加工贸易已发生了较大 变化:一是部分研发及设计转移到国内,而以前这些工作基本上在国外开展;二是部分地区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中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在不断提高;三是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从沿海向内地转移。
  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比较优势分析,加工贸易在我国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公司的发展推进和深化了国际分工,使世界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格局和趋势:即发达国家居于最高层,依次而下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底层为最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应的产业结构特征分别为高技术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仍然主要集中体现在劳动力供给的低成本和电子信息产业的高度集群上,以资本集中所反映的规模经济优势和以高技术所反映的创新优势相对较弱。
  今后,在发展加工贸易的指导思想上,要从以出口创汇为主转到出口带动产业发展上来,完善加工贸易配套体系,把中国建设成世界一流的加工生产基地,带动上游产业共同发展,逐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制定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扩大在国内采购原材料及零部件的政策,对在国内采购给予优惠待遇,对国内能解决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国外进口不再享受减免关税待遇。引导外商对我国进行高水平投资,争取使我国尽早介入到电子信息产业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完善加工贸易的国内配套为目标,有针对性地招商引资。对那些引进技术水平高、在国内找不到合格配套产品的外商企业,可鼓励外商投资企业的海外配套企业到我国投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商品和服务竞争已从质量和价格转移到品牌领域。品牌是电子信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能给其带来品牌利润,累加企业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一个国家拥有知名IT品牌数量的多寡,是其电子信息产业总体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标志。尽管我国已成为世界重要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大国,但拥有国际影响力的IT品牌极少。“中国有世界级的产品,无世界级的名牌”,正成为我国IT企业走向世界所面临的一种尴尬。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大的优势是低劳动力成本,从而使加工贸易产品在走向国际市场时具有价格竞争力,但这种优势是无法与品牌相比的。历史经验证明,仅靠加工贸易的价格竞争力,不足以支持电子信息产业长期持续发展,而通过在制造领域获得领先,然后借力构建高附加值的品牌产品,才能在产业转移后继续维持自己的优势。如格兰仕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微波炉行业的品牌霸主,是建立在OEM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基础上的。
  
  四、产业区域布局由以沿海地区为主向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集群变
  
  20世纪70年代末,经受“文革”重创之后我国的电子工业经过恢复整顿,逐步摆脱了困顿局面,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电子工业的整体发展和区域布局开始走向一个大转折时期。电子工业发展重点转向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沿海地区,开始了以沿海及中心城市为发展重点的布局。在这种布局思路的影响下,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是获益最大的地区,并步入跨越式发展时期,三线电子工业企业的搬迁改造也是成为这一时期电子工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在经济基础、地理位置、劳动力素质、科技水平等方面客观存在的经济技术梯度,我国采用非均衡发展战略进行产业布局。从1978—1992年,中央实施的各项改革和开放措施都采取由沿海向内地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在这种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下,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呈现出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梯度化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域集群特征明显,逐步形成了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分别是以深圳、广州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以北京、天津、青岛、大连为龙头的环渤海湾地区,以及以西安、成都、武汉、长沙、绵阳等为重点城市的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电子信息企业集中,产业链较为完整,具有相当的规模和配套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尽管基础比较薄弱,但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发展趋势看,东中部发达地区生产能力将逐步向东北和西部有条件的地区转移,并将加大东中部地区对口支援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力度,最终在全国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五、产业驱动力由以劳动力势、市场优势为主向集群优势、创新优势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具备丰富的人力资源、低廉的成本和巨大的市场需求,成为新一轮国际电子信息产业梯次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带动了我国电子元器件、电子配件、计算机、通信和网络设备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目前,我国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以及中西部地区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都根据自身优势,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珠江三角洲形成了计算机、通信产品、家电、软件等产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形成了集成电路、计算机、软件等产业基地;环渤海地区形成了软件、移动通信、家电等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形成了光电子、软件、军工电子等产业基地。首批9个产业规模较大、布局相对集中、综合实力较强、辐射作用明显、产业链基本完善的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王在加快建设,2004年9个产业基地的产品(不含软件)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占全行业的79.6%、77%和75.8%,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优势开始显现。然而,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驱动力是创新,依靠要素成本优势形成的产业集群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是难以维持的,只有创造各种条件,促进研发资源的集聚,以集聚创新优势替代要素成本优势,形成创新型的产业基地和园区,才能保持对外资的持续吸引力,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对我国产业发展和技术升级的带动作用,形成内外资企业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的局面。
  目前,集群内电子信息企业的创新优势正在形成。首先,集群内电子信息企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开展实地访问和频繁的面对面交流,形成持续不断的互动关系,从而有助子集群内电子信息企业较早地认识到技术的演变趋势和市场机会。其次,由于竞争压力、同行压力、持久比较等,集群内的电子信息企业和机构承受的是近似透明的压力,电子信息企业在这种压力下不能有丝毫松懈。所有这些使得电子信息企业集群能够长期成为产业创新中心。另外,在电子信息企业集群内,由于激发了电子信息企业胜出同行的强烈欲望的竞赛效应的存在,电子信息企业间的相互竞争持续进行,促使电子信息企业不断改进管理,加速技术创新。
  
  六、产业拉动力由以技术创新决定市场向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转变   
  技术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一项新的电子信息技术或产品能否生存,还取决于需求方是否具备规模经济效应,这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独有特性。工业时代的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商的生产规模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将随之下降,可称之为生产方规模经济,或卖方规模经济;信息时代的电子信息产业具有独特的需求方规模经济效应,或买方规模经济,即随着需求方规模的扩大,需求方和生产方的收益会随之增加,这种由电子信息产品自身特性所构成的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决策。如果不顾市场需求约束,盲目扩大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能力,终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当然,强调需求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制约作用,并不否认信息技术创新对市场需求的创造作用,即通过技术创新(科研、生产、市场等的综合创新),走在消费者前面,主动地引导消费者,促使消费者的潜在需要转变为现实需求。其实质在于凭借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革新供给体系,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创造出新的需求领域,变被动的满足需求为主动、积极地用供给创造需求,使人类自然状态下的生理和心理的潜在需要转变为新的需求成为可能,这其实是对需求满足论的更深层次的挖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初期,由于需求巨大,供给能力相对不足,因而供给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信息技术全面成熟后,供给能力极大提高,而市场需求相对不足,因而需求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当前,信息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但需求约束已经体现出来。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出路在于加快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应用,以创造出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
  
  七、产业发展主题由以外资向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转变
  
  “十五”期间,三资企业占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比重大幅提高,对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远高于内资企业。外资主导产业发展格局主要体现为产业规模、企业实力和品牌市场占有率。从总体规模来看,三资企业在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出口总额上占全行业的比重都大大超过50%,从国产品牌市场占有率来看,除了中低端彩电等产品国内品牌占据主导地位外,在集成电路、系统软件、手机、网络接入设备、医疗电子等高端领域,基本都是国外跨国公司占有绝对优势。从企业的规模来看,拿2005年我国电子百强第一名的海尔集团来说,2004年营业收入为123亿美元,约为同期三星电子的17%,IBM的13%;利润总额为2.2亿美元,分别为上述企业的2.1%、2.7%。除海尔外,我国其他电子信息企业与同类跨国公司差距更大。
  近年来,由于国民经济增长和信息化建设的拉动,电子信息新增企业数量非常迅速,4年间,电子信息企业增加1.3万多家,年均增长60%。这说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增长大多靠新增加企业带动,包括每年国内新设立的企业或者新成立的独资或合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民营企业初步完成了以扩大规模为主要内容的量的积累过程,开始进入质的提升阶段。电子信息民营企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一批经营规模大、经济实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民营企业集团,以及数量众多的中小型电子信息民营企业,在整个行业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为电子信息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靠国有经济、在上世纪90年代主要靠外资经济的大量进入来带动,那么在未来,民营经济则是新的增长点。实践证明,哪个地区电子信息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哪个地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比较活跃,发展就较为迅速。因此,当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应促进内外资企业共同发展。
  
  八、技术发展战略由以引进为主向引进、创新、强化标准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仅用十几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许多国家几十年才走过的路程,加快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但我国信息技术引进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现实情况所限和政府政策取向所致,我国技术引进在外贸体系中的地位偏低,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另一方面,技术引进存在低水平引进、重复引进等问题,其中,由于技术创新不够而导致的技术外溢效应缺乏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
  为了加强我国信息技术引进,根据我国外贸现状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今后在信息技术领域的选择上,要重点发展以下技术:主导经济发展和把握国际竞争走向、关系国家实力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安全的战略性技术;关联性强、制约我国产业总体技术水平提高的关键技术;通用性强、应用领域广泛,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的共性技术。在具体举措上,一方面,针对出口与以技术引进为代表的进口在外贸体系中的地位不均衡,从而影响到技术引进作用发挥的问题,我国外贸体制在政策取向上需要调整,应通过发展均衡国际贸易来提高技术引进的地位,特别是为技术引进增加外汇资金支撑力度;另一方面,针对技术引进存在的缺乏技术外溢效应,以及相关的低水平引进、重复引进等问题,我国技术引进工作在政策导向方面需要调整,加强统筹规划,推动消化、吸收、创新。
  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应从技术引进向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转变。信息技术引进不应是目的和终点,而是学习的过程,目的在于信息技术创新。我们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差距,必须把引进与创新结合起来。我国要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必须真正掌握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核心信息技术。
  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标准和知识产权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趋势日益明显,标准和知识产权制度在促进信息技术创新、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激励创新、规范竞争、调整利益的重要作用。
  信息技术标准是当今世界技术标准争夺最为激烈的领域,也是我国最有希望实现跨越发展的领域。由于历史上的原因,我国在大多数传统工业领域,已经失去了左右国际标准的机会。电子信息产业的兴起,给我国提供了重新洗牌的机会。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尚有许多标准的空白地,在一些信息技术方面我国已具备与国外一搏的实力。我国目前已经出现TD—SCDMA、EVD、IPv6、AVS、闪联等运作中的标准。我国信息技术标准战略的成功,必将带来我国电子信息企业群、产业群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有助于实现从电子大国到电子强国的转变。
  
  九、产品销售市场由以国际市场为主向国内外市场一体化转变
  
  在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国内对电子信息产品的需求快速稳定增长,但应该看到,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在不断提高,电子信息产品对外出口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2/3以上,从而使得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长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日益增大。
  加入WTO和ITA后,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市场开始转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新格局,国内外市场高度一体化。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应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的基础上,加快国内市场的开拓。
  在大力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我国电子信息企业要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其本质不仅在于企业的产品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而且更重要的在于企业的经营视野、经营范围乃至管理水平,真正摆脱国内市场的界限而跨越国界。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应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不仅企业的主要经营活动要走向国际化,更要求企业成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
  
  十、产业发展环境由以优惠政策为主向提供全面保障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如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电子信息产品出口的退税政策及对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等。
  然而,国际经验表明,单纯的优惠政策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终究是有限的。决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物质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也不是信息技术发明的多少,而是与人力资本潜力发挥相关的经济组织结构和文化传统等社会环境因素。
  优良的环境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但优良的环境不会自动发生。政府在电子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中应充分发挥创造优良环境的作用,从打破制度瓶颈入手,把政府职能转变到引导、规范、监管、服务上来,使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的外部环境,国际、国内,技术、经济,竞争、监管,多种因素相互交织,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种情况下,尤其需要政府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政策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为市场主体服务,为行业发展服务。同时,电子信息产品市场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需要政府为行业发展创造公平公正、有效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其他文献
由吉林石化公司精细化学品厂开发的“三氟化硼催化剂体系中分子量聚异丁烯中试及工业化试验研究”项目,日前在北京通过中国石油的中期检查。 Developed by Jilin Petrochemi
在商品时代日益发展的今天,包装在整个商品流通领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如何解决包装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包装设计与市场的密切关系,应将包装设计作为一种以市场
位于四川东部的四川石油管理局川东开发公司,是一个从事天然气开采为主的专业化企业。石油川东开发公司管辖的川东气田,分布在达县、万县、涪陵、重庆4地市的21个县,约5.5万
作者对肺炎患儿(44例)和肺炎合并心衰患儿(13例)作了血浆心钠素(ANP)动态观察。ANP测定结果:肺炎急性期为98.94±66.41pg/ml.恢复期为58.00±18.04pg/ml;肺炎心衰急性期为408
美国TOOKE公司研制的1800型检泵器是一种耐用设备,能为录井人员、地质人员管理砂样提供帮助。该检泵器监测并显示下列内容: 1) 泵排量(为0~200冲数/min);2) 钻头冲数;3) 地面
数字:10万亿元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10月1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记者招待会上说,今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迈上10万亿元新台阶,实现历史性突破。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已经为全年
借助MATLAB软件和最优完全子图算法,提取并展示NCBI数据库中烟草脉清病毒完整基因组(NC-003378.1)上微卫星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计算出了各种1-碱基组~6-碱基组在完整基因组序
基于ANSYS软件建立了考虑液体晃动和罐底提离的外浮顶立式储液罐有限元模型,并在罐壁与浮顶之间分别安装摩擦阻尼器和粘滞阻尼器,进行双向地震作用下结构被动控制减振分析。
在抗日战争中,女性承受的苦难是双重的,她们要面临国与家的痛苦抉择;同时,女性抗战的热情也极其高涨,她们智慧、勇敢、坚韧,做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在战争面前,没有谁是局外
2001年3月6日,在任丘市召开的全省土地资源执法监察工作会议现场,省政府副秘书长赵国昌正在宣读2000年全省荣获“土地执法模范县”名单,听到平泉县榜上有名,刘义同志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