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唐代小说作者的介入性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ng1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唐代小说属于文言小说一类,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第一个创作高峰。通过对唐代小说文本的阅读、整理及分析,本文将唐代小说与其作者紧密联系,试图体会作者对小说文本的介入。文中对作者“介入”唐代小说文本的相关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身份;二是分析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方式。
  关键词:唐代小说 作者的介入 介入身份 介入方式
  鲁迅曾提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1},其“始有意为小说”一语简要地揭示了唐代小说作者自觉创作意识开始突显这一现象。在唐代小说中,自觉创造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对小说文本的“介入”行为方面。本文拟尝试从小说文本出发,探析唐代小说作者的“介入”。如将“介入”进行具体化描述则主要是指唐代小说作者对小说文本方面的深入参与,包括小说作者的介入身份、介入方式等。
  一、唐代小说作者介入文本的身份
  “记录员”是唐代小说作者最重要的身份之一,可以说没有“记录员”的存在,便没有文本的流传。“记录员”以文字为工具隐藏在作品本身之下并负责记述整个叙事作品。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主要感知到的是叙事文学作品(唐代小说文本),而不是在过去某时进行撰述的“记录员”;也就是说“记录员”这层叙述身份在整部小说中并没有特别显著的“存在感”,但我们不能因此忽略此种身份的真实存在。“记录员”在小说文本与读者之间主要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它把小说文本内容通过文字的方式跨越时空传递给不同读者,使故事得以流传。
  此外,唐代小说作者在“记录员”身份的基础上仍存在其他重要“身份标签”。或是为了突显自己的才能,或是出于小说故事内容的“真实性”或“寄寓性”的需求,作者常通过显露行迹或发表言论的方法,参与到唐代小说文本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出现在小说文本之中,走入读者的视野,他们或是作为唐小说“事中人”而参与其中,或是通过对唐代小说所叙之事发表议论以揭示主观寓意而进入小说。
  (一)事中人
  通过文本分析,唐小说作者作为“事中人”而参与到小说之中,基本有两种情况:一是小说作者即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是小说作者是故事中的次要人物。
  作为小说文本中的故事主人公,作者所叙之事基本是围绕自身的经历、见闻展开的。此类唐代小说作品一般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的方法进行叙事。
  唐初时期传奇名篇《古镜记》作者王度即为其小说中故事的主人公。在小说中,作者以第一人称“余”的视角记述了从大业七年得宝镜至大业十三年失宝镜期间发生在“余”与宝镜之间的传奇故事。此小说中所叙之事的情节安排皆由主人公(作者)王度的视听出发,或是其亲身经历,或是其所亲耳所闻。作品中所涉及的相关故事情节都发生在作者即主人公王度的感知范圍内。作者主要是通过这样的介入身份来证明小说故事情节的“真实性”。
  《游仙窟》的作者张文成同样采用了自叙方式,记述了主人公“余”在神仙窟与崔十娘、五嫂等人相会、分离一事。《游仙窟》中作者通过参与到小说故事之中,以随文诗歌贯穿整个故事情节,其目的主要是凸显个人才华,以致名扬。除了以主人公的身份出现外,作者有时还会以小说故事中的次要人物身份出现。唐李公佐便作为故事次要人物参与到其所撰的《谢小娥传》作品之中。《谢小娥传》主要内容是围绕着谢小娥报仇一事来展开的,李公佐曾两次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瓦官寺为谢小娥破解隐语;善义寺听小娥向其述报仇往事。究其原因,作者的第一次出现,解决了小娥长时间不得解之谜,不免有些突显自身才能的意味。作者的第二次出现,主要是为了解释其之所以能够如此详述此事的原因——作者亲闻小娥的追述,以此证明小说故事内容的可靠性。小说作者以“事中人”身份出现在故事情节之中,其文所述范围基本不会超过作者的所见所闻。而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的方式既能够缩短作者、叙述内容与小说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也可以展示作者自身的才华。
  (二)议论者
  小说作者作为一个议论者主要是干预读者对小说文本的解读,使读者尽快地接收到其寄寓在小说故事之中的主题思想。唐小说文本中作者的“议论之声”主要有两种:一是事件议论,即作者通过评论整个故事来揭示小说所包含的寓意;二是人物短评,即作者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对所刻画人物进行的随文短评。
  事件议论主要发生在整个故事情节完结之后,作者通过抒发感慨来揭示其记录此事的寓意。《柳氏传》文末现作者非叙述性的议论:
  向使柳氏以色选,则当熊、辞辇之诚可继;许俊以才举,则曹柯、渑池之功可建。夫事由迹彰,功待事立。惜郁堙不偶,义勇徒激,皆不入于正。斯岂变之正乎?盖所遇然也。{2}
  《任氏传》文末有作者沈既济的议论之声:
  嗟乎,异物之情也有人焉!遇暴不失节,徇人以至死,虽今妇人,有不如者矣。惜郑生非精人,徒悦其色而不征其情性。向使渊识之士,必能揉变化之理,察神人之际,著文章之美,传要妙之情,不止于赏玩风态而已。惜哉!{3}
  此类议论往往代表了作者的情感立场:许尧佐赞赏柳氏的顾念旧情和许俊的见义勇为,又对两人时运不济叹息;沈既济肯定任氏坚守贞节,而对郑生无法看透任氏内在德行感到可惜可悲。
  此外,部分唐代小说作者会引用同为事件“旁观者”的他人之议论来发声,即主要借他人之言论来显示或巩固自己寄寓文本之中的主题意蕴。如《南柯太守记》一文,其主要讲述了游侠淳于棼醉梦进入槐安国娶公主、建功勋、受诽谤等事件,醒后不过是梦一场。作者对于淳于棼“南柯一梦”一事的主要情感立场:
  虽稽神语怪,事涉非经,而窃位著生,冀将为戒。后之君子,幸以南柯为偶然,无以名位骄于天壤间云。{4}
  于个人议论之后,作者在文末又借助了前华州参军李肇的观点来支撑自己:
其他文献
摘 要:巴金的《沉落》与靳以的《残阳》,都是对于学院派知识分子加以讽刺的小说,充分反映了作家的民粹思想与批判意识。不过,在《沉落》中,巴金在对主人公批判的同时,流露出一种隐在的悲悯。《残阳》中的教授,则完全被靳以描画成漫画式的小丑。其中隐现着两位作者对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巴金 靳以 《沉落》 《残阳》 知识分子 人性  巴金的《沉落》(初载1934年11月1日《文学》第3卷第5号)与靳以
摘 要: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少女小渔》 女性 自我意识 缺失 价值  意大利老人和小渔的假结婚是《少女小渔》故事所有起伏的开端。然而小渔命运的波澜兴起却远在假结婚这件事之前。假结婚在本文中作为一个境遇的分界点来帮助我们探寻小渔这个人物作为
摘 要:《尘埃落定》是一部描述土司制度在藏族地区的生存状况以及其必然走向衰落命运的小说,它巧妙地借一个傻子的视角去见证了这一切,通过傻言傻语的叙述预见了常人无法预见的“未来”,揭示了常人无法看透的哲理,独特而不奇怪,略有魔幻色彩却不失真实,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尘埃落定》 傻子 叙述者 非常态叙述视角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用土司傻子儿子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角度,旨在拿他作为
不知不觉的,秋天来了,似乎神灵般地降临到人间。有的人视她为不好的季節,花草树木都收敛了容姿,认为秋带来的是萧条,让人感到悲凉,富有贬意色彩;可我爱秋天,虽然她比不上春天的百花吐艳,比不了夏天的绿叶成荫,也比不了冬天的粉妆玉砌,可我觉得她是那么灿烂多姿,她是那么美丽,她是那么迷人。我爱秋天,我要给秋天画幅画,画一幅秋天美丽的画。   秋天的天是湛蓝湛蓝的,白云飘逸,正值秋高气爽。树上的叶子经霜一打
摘 要:《讨粤匪檄》是曾国藩于湖南衡阳誓师前发布的一道檄文,被看作南方士绅阶层为抵御太平军的自救宣言。清朝绅权经历了丧失、回归到高涨的过程,笔者认为《讨粤匪檄》是绅权失而复得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标志,而曾国藩的“卫道”立场,反对异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符合儒生的根本利益,并且符合儒士“外王”的政治抱负,因而获得了拥护。另外,笔者将从该檄文内容入手,探究士绅如何影响社会舆论,指出其对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
豆花儿摇呀摇,摇落的花儿飘呀飘。倏时回首,忆起我美好的童年时光,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温暖。  童年的时光藏在那柔嫩的扁豆花里。  夏末秋初,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儿时的我天真烂漫,闲来无趣,蹦蹦跳跳地跑到奶奶的小菜园子里尽情嬉戏。四处张望,一架清丽的植物映入我的眼帘。我走近细看,深淡不一的紫色,映在翠绿丛中,顶上还有两三朵花儿。淡雅的花瓣宛如小姑娘的“蓬蓬裙”,惹人怜爱。风过,小姑娘就跳起來优美的芭蕾舞
摘 要:“他者”是女性文学中一个醒目的字眼,女性对“他者”身份的认识象征着女性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本文就《倾城之恋》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白流苏和萨宾娜,来分析她们对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从局部来观看女性世界观的变化。  关键词:《倾城之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他者 女性世界观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里的性别让人感兴趣,作者的性别则不一定让人感兴趣。一切伟大的小说,
摘 要:南怀瑾先生广学博览,其好诗文,或随性而动,或有感而发,或率情而为……形式变化,情致灵动,赋予诗文更鲜活的生命气质。尤其是南怀瑾先生的“禅诗”,得益于其在佛教领域的修为涉略以及其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学术的专精,意蕴尤为浓厚,从中可以略微窥探南怀瑾先生的情致,亦不失为有益的窗口视角,以便对其诗文以及思想进行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南怀瑾 “禅诗” 心境智慧  南怀瑾先生之“禅诗”,当不是片面地从佛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和热议的作品。自《废都》面世以来,多位批评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解读,促使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独特的“《废都》现象”。关于《废都》的评价不计其数,其中学者评价的重点多在于探究作家创作心理,分析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沉沦,讨论作品中的两性问题和女性、媚俗与翻译问题等。梳理《废都》的评价史也使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  关键词:《废都》 《废都
摘 要:《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香格里拉的圣洁、美丽和神奇,当世人憧憬着踏上旅途,去寻访这片世外桃源时,别忘了詹姆斯·希尔顿也曾告诉我们,在有些人眼中,香格里拉是地狱、寻常或者异端。  关键词:香格里拉 世外桃源 地狱 寻常 异端  阅读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很容易被这个传奇的故事所吸引。有着不同生活轨迹的三男一女,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飞机带到了世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