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视角下的香格里拉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h7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消失的地平线》描绘了香格里拉的圣洁、美丽和神奇,当世人憧憬着踏上旅途,去寻访这片世外桃源时,别忘了詹姆斯·希尔顿也曾告诉我们,在有些人眼中,香格里拉是地狱、寻常或者异端。
  关键词:香格里拉 世外桃源 地狱 寻常 异端
  阅读詹姆斯·希尔顿于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人们很容易被这个传奇的故事所吸引。有着不同生活轨迹的三男一女,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飞机带到了世界最高山系中的严寒之地,处境艰难之际,遇到了当地的僧人,带他们进入了一个叫作香格里拉的神秘地方。这是一个深藏在雪域高原上的美丽山谷,处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例如,山谷内外有着巨大差异:山谷外奇寒、缺氧、一片蛮荒,但经由悬崖下到山谷中,则是另一番景象——雄伟壮丽的喇嘛庙、雅致迷人的室内陈设、美味可口的饮食、舒适的起居安排。山谷看似与世隔绝、闭塞禁锢,却精心保存着人类历史中最为精华的典籍、音乐,也拥有现代工业文明中华丽瓷浴缸、下水管道、中央供暖等时髦、先进的享受和技术。
  对于这个神秘、奇特的地方,故事中四位主人公的看法各有不同。小说的“译者序”中写道:“人们不断因为这部作品踏上寻找香格里拉的旅途。”?譹?訛如果真是这样,人们想寻访的很可能只是康韦眼中的香格里拉,而不是其他三位的。
  一、康韦和他眼中的香格里拉
  由于康韦是主要人物,叙述也是以他的视角展开,可以推测他对香格里拉的感知是作者最想传递给世人或者说是读者的。读者对于康韦感知的认同,则要建立在对这一人物的认同之上。作者着重刻画了康韦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聪明博学,多才多艺。他读牛津时的同学在談论起他时,说他“确实聪明。他的大学生涯比所有人都精彩……他是赛艇队的蓝色荣誉选手,学生会的核心人物,这个奖、那个奖简直拿到手软。另外,他还是我见过的最厉害的业余钢琴家。这家伙全能得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人人都觉得乔伊特会培养他当未来首相”?譺?訛。多年以后,即使是相交甚浅的同学,“对他的印象都极为深刻并且生动。他的确是个不同寻常的青年,而我恰是在崇拜英雄的年纪认识了他,因此,在我的记忆中,他更有种与众不同的浪漫气息。他身材颀长,相貌英俊,不仅在各种体育比赛中出类拔萃,还包揽了学校的所有奖项……他身上有一些伊丽莎白时代的特质——多才多艺,英俊倜傥,心灵与体魄完美统一。”?譻?訛
  其次,阅历复杂,勘破世事。除了经历过大学时代的辉煌,康韦还参加过“一战”,获得金十字英勇勋章,战后回到牛津当教员,后来在领事馆工作了十年。他“有足够的经验能够掂量出自己和别人的机遇。他知道那些肥差不是给他准备的,而他对肥差也没什么兴趣。这并非‘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他更喜欢没那么拘谨但比较有意思的工作,通常这类工作都不怎么样,周围人看来他是打了一手烂牌。他倒觉得自己这手牌打得挺不错,至少这十年他过得丰富多彩,自得其乐”?譼?訛。
  再有,遇事冷静,富有责任感。当四人意识到乘坐的飞机被劫持时,反应各有不同,只有康韦忙着做一件实事,“他搜集了所有纸片,用他掌握的各种语言写下求救信息,不时往外扔几张”?譽?訛。马林森对康韦充满了信任,他这样向机上的其他人介绍“眼下这关口能有他在,我们太他妈幸运了。他不仅会说那些语言,而且和人打交道很有一套。如果说有人能帮我们摆脱困境,那一定是他。他向来处事冷静”?譾?訛。他自认为“内心并不积极,也根本不喜欢责任,但在关键时刻,没人比他更能忍辱负重,也没人比他更能担起责任”?譿?訛。
  作者赋予了康韦这些特点,塑造了一个带着神性、近乎完美的形象,而经由他的视角呈现出的香格里拉更容易被当作是此地最真实的写照。
  最初,康韦是被香格里拉的景观所折服,即使是缺氧和极度的疲惫,也没能让他忽略眼前的美景。“这景象的确美妙得让人难以置信。色彩缤纷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没有半点莱茵城堡的那种冷漠的审慎,却好似峭壁上破石而出的花瓣般娇美,整座建筑群既宏伟又考究……再向上看,卡拉卡尔的雪峰高耸入云,如同一座熠熠发光的金字塔。康韦心想,这大概是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山景奇观了……向下望去,景色同样迷人。山壁几乎直坠入裂开的磐石中,这裂口大概是远古的地壳变动产生的。谷底一片朦胧,看起来遥不可及,但绿意盎然,似乎远离风暴的威胁。”?讀?訛在香格里拉的第一个夜晚,修整之后,身心放松的时刻,“康韦凝视着窗外,卡拉卡尔的雪峰像金字塔般微光闪烁。在明亮的月光下,广阔无垠的夜空衬托得卡拉卡尔格外清晰,仿佛轻抬手就可以触碰得到……他觉得整个山谷仿佛是被陆地环抱着的港湾,卡拉卡尔山则像灯塔一样庇护着这里……眼前的山峰真的散发着冰蓝色的光芒,与夜空和月光的异彩交相辉映。”?讁?訛
  除了自然景观的奇伟壮丽,大喇嘛佩罗向他讲述的历史和预言的未来,也令他对香格里拉敬畏得五体投地。一个睿智、冷静、品位高雅且无欲无求的人,他的所见、所感当然会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所以如果读者只注意到香格里拉圣洁、美丽化外之境的一面,也完全在情理之中。但小说还提供了其他人对这个神秘之地的看法,他们的认知,是否就一定不如康韦的可信呢?
  二、马林森和他眼中的香格里拉
  马林森是四个人中最年轻的,对于新情况,他总是最先做出反应,表明态度,虽然看上去冲动,甚至无理,但他身上有着年轻人特有的热情、率真和黑白分明的是非观。他在性格和行事上和康韦形成鲜明的对比。康韦由于历经世事而心如止水,他从不轻易下结论,也不执着于他人某种行为的是非对错,可以说他对整个世界的命运甚至是自己的生死都持一种随遇而安的淡漠。在康韦面前,马林森就像一个简单、敏感的小男孩,卖力地东突西进,却永远不得要领,看不到真相。但马林森身上种种看似不完美的特质,恰恰是最具原始张扬的生命力的地方,正是这些最终打动了康韦,让他下决心,抛开圣地,完成对“年轻和爱情”的保护。
  马林森是一个勇敢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当周围的同事背地里传言康韦因在战争中受伤而使精神方面有障碍时,他通过自己的观察,认定康韦能力超常、行事果断,所以对传言置若罔闻,依旧崇拜着康韦。在被迫来到香格里拉的整个事件中,他最初视康韦为权威,视他为可以带领大家脱离险境的唯一人选,但是看到康韦对离开一事并不积极时,他虽然焦急、无奈,但是并没有气馁,而是私下里和洛岑打点好一切,计划逃离这个地狱般的地方。当他向康韦摊牌,提出一同离开时,遭到了拒绝。即使这样,也不能终止他的脚步。他对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气息并不在意,一心一意要离开,与洛岑相爱,没有成为他留下的理由,反而是将爱人救出地狱的信念让他在行动上更加果敢、积极。马林森能勇敢坚持自己的观点,恐怕也是获得康韦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不随波逐流,不屈从权威,为了爱人不惧涉险,这些的确值得欣赏。
其他文献
摘 要:细读徐则臣的小说,神秘的气息四处弥漫。小说中丰富的民间神秘文化是对传统志怪文化的接续,然而其神秘背后所透视出的对灵魂的焦灼、对现代人性的考问,却是明显溢出对所谓神仙鬼怪的猎奇或膜拜,本土文学资源背后是现代人的生存体验;设造迷宫,设置陌生人和省略空缺等形式形成的神秘主义叙事显示出对先锋小说采用的现代主义形式的借鉴,而其始终不忘对社会现实生活的摹写与观照,又显现出对为神秘而神秘的尽情于语言和形
摘 要:巴金的《沉落》与靳以的《残阳》,都是对于学院派知识分子加以讽刺的小说,充分反映了作家的民粹思想与批判意识。不过,在《沉落》中,巴金在对主人公批判的同时,流露出一种隐在的悲悯。《残阳》中的教授,则完全被靳以描画成漫画式的小丑。其中隐现着两位作者对于人性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巴金 靳以 《沉落》 《残阳》 知识分子 人性  巴金的《沉落》(初载1934年11月1日《文学》第3卷第5号)与靳以
摘 要:本文结合波伏瓦的观点对小说《少女小渔》中对自我意识缺失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通过对小渔和两个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小渔自身意识的条分缕析,探寻处于生存困境的女性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少女小渔》 女性 自我意识 缺失 价值  意大利老人和小渔的假结婚是《少女小渔》故事所有起伏的开端。然而小渔命运的波澜兴起却远在假结婚这件事之前。假结婚在本文中作为一个境遇的分界点来帮助我们探寻小渔这个人物作为
摘 要:《尘埃落定》是一部描述土司制度在藏族地区的生存状况以及其必然走向衰落命运的小说,它巧妙地借一个傻子的视角去见证了这一切,通过傻言傻语的叙述预见了常人无法预见的“未来”,揭示了常人无法看透的哲理,独特而不奇怪,略有魔幻色彩却不失真实,为我们开拓了一个新的阅读视野。  关键词:《尘埃落定》 傻子 叙述者 非常态叙述视角  阿来在《尘埃落定》中用土司傻子儿子的眼光作为小说叙述的角度,旨在拿他作为
不知不觉的,秋天来了,似乎神灵般地降临到人间。有的人视她为不好的季節,花草树木都收敛了容姿,认为秋带来的是萧条,让人感到悲凉,富有贬意色彩;可我爱秋天,虽然她比不上春天的百花吐艳,比不了夏天的绿叶成荫,也比不了冬天的粉妆玉砌,可我觉得她是那么灿烂多姿,她是那么美丽,她是那么迷人。我爱秋天,我要给秋天画幅画,画一幅秋天美丽的画。   秋天的天是湛蓝湛蓝的,白云飘逸,正值秋高气爽。树上的叶子经霜一打
摘 要:《讨粤匪檄》是曾国藩于湖南衡阳誓师前发布的一道檄文,被看作南方士绅阶层为抵御太平军的自救宣言。清朝绅权经历了丧失、回归到高涨的过程,笔者认为《讨粤匪檄》是绅权失而复得过程中的重要节点与标志,而曾国藩的“卫道”立场,反对异质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符合儒生的根本利益,并且符合儒士“外王”的政治抱负,因而获得了拥护。另外,笔者将从该檄文内容入手,探究士绅如何影响社会舆论,指出其对舆论导向的重要作用
豆花儿摇呀摇,摇落的花儿飘呀飘。倏时回首,忆起我美好的童年时光,心中涌动着无限的温暖。  童年的时光藏在那柔嫩的扁豆花里。  夏末秋初,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儿时的我天真烂漫,闲来无趣,蹦蹦跳跳地跑到奶奶的小菜园子里尽情嬉戏。四处张望,一架清丽的植物映入我的眼帘。我走近细看,深淡不一的紫色,映在翠绿丛中,顶上还有两三朵花儿。淡雅的花瓣宛如小姑娘的“蓬蓬裙”,惹人怜爱。风过,小姑娘就跳起來优美的芭蕾舞
摘 要:“他者”是女性文学中一个醒目的字眼,女性对“他者”身份的认识象征着女性对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本文就《倾城之恋》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白流苏和萨宾娜,来分析她们对自我与“他者”的认识,从局部来观看女性世界观的变化。  关键词:《倾城之恋》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他者 女性世界观  米兰·昆德拉说:小说里的性别让人感兴趣,作者的性别则不一定让人感兴趣。一切伟大的小说,
摘 要:南怀瑾先生广学博览,其好诗文,或随性而动,或有感而发,或率情而为……形式变化,情致灵动,赋予诗文更鲜活的生命气质。尤其是南怀瑾先生的“禅诗”,得益于其在佛教领域的修为涉略以及其对于人生的感悟和学术的专精,意蕴尤为浓厚,从中可以略微窥探南怀瑾先生的情致,亦不失为有益的窗口视角,以便对其诗文以及思想进行研究和认识。  关键词:南怀瑾 “禅诗” 心境智慧  南怀瑾先生之“禅诗”,当不是片面地从佛
摘要: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是一部备受争议和热议的作品。自《废都》面世以来,多位批评家对这部作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析和解读,促使中国当代文坛形成了独特的“《废都》现象”。关于《废都》的评价不计其数,其中学者评价的重点多在于探究作家创作心理,分析社会转型与知识分子的沉沦,讨论作品中的两性问题和女性、媚俗与翻译问题等。梳理《废都》的评价史也使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得以彰显。  关键词:《废都》 《废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