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d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初中数学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文分析了在初中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首先是要激发创新的意识,基于问题来启迪创新,通过探究式学习来引导创新,利用信息技术来加大创新的力度.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实际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学习到一种方法、培养一种学习的能力,尤其是一种创新的能力则更重要.
  创新能力一般是指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获得新成果、建立新理论、创造新方法、发现新技术、研制新产品等作出新成就或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产生对人类有意义的新成果,对社会作出有价值的贡献. 中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应该体现新课程倡导的理念与方法.
  一、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质疑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三角形的定义不是由三个角组成的图形,而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老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学生分组进行讨论、争辩,畅所欲言,使学生逐步掌握问题的实质,最后老师再做以总结,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基于问题学习,启迪创新
  “基于问题学习”是建构主义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模式. 它是由师生从自己身边所熟悉的事物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个人或小组搜集材料、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合作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相联的、与社会科技、经济发展且体现时代特色的数学学习内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直觉思维具有迅捷性、直接性、本能意识等特征. 它可以让人的想象更丰富,让人的认知结构向外无限扩展,从而具有非同一般的独创性. 爱因斯坦曾说:“我相信直觉与灵感,真正可贵的因素是直觉. ”人们在创造发明等活动中可以凭直觉抓住思维的闪光点,直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可见,直觉思维在创造性活动中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地位.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意识注重学生直觉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提倡探究式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教学中,应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科学探究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首次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公认为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极强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所以数学的学习不但需要同学们记住公式、定理以及书本上的基本知识,更关键的是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消化. 一个题型可以有很多种解法,而类似的解法却又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问题,所以题海战术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让同学们彻底理解了问题的实质,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而探究式学习在此具有极大功效. 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应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到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学生才会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在新课程中,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善于营造和管理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要有能力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教师要有把数学学习与促进学生一般发展融为一体的能力.
  五、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创新力度
  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生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提供机会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控,从而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第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学生能够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探究客体的研究中,进而意识到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 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的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的探索、收集和组合与学习有关的知识. 信息技术是客体研究的研发工具,网上资源为数学课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不但可以听到、看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 在课程教学中,老师不定期的公布由课本问题转化而来的探索研究课题,激励学生尝试设计实验,解决待定的问题,使课堂探索性研究得到延伸. 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达到知识的重新建构和对事物本质的理解,从而培育创新的土壤.
其他文献
句子的复杂性是由词语、句子结构、复合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等所决定。以韩礼德的功能语法为理论框架,从小句复合体的角度来比较《爱丽丝漫游奇境记》原版和Stuart改写的简写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是学习的非智力因素.然而它却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重要力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以疑激趣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想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创造情境,提出疑问设置陷阱,使学生感到神秘、疑惑,以此来点燃思维之火花.  1.概念引入  2.强烈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紧紧地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已在湖南等地试行,在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研究课题,开展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有利于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实验。  [关键词]数学思维;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数学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的最佳学科,而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我认为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各种思维,就算学生高中毕业后数学知识丢了而剩下的却是数学思维。  课堂是教师的主阵地,每
【摘要】 本文从定义及类型两个方面介绍了一种新的作业形式——数学日记,具体从反思型、生活型、创新型三种角度对学生的数学日记进行分类,并探索适合学生年龄水平和心理水平的日记类型.   【关键词】 数学日记;整理;反思;生活;创新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布置课外作业时,没有考虑不同学生的需求,只从自身经验出发,单一的布置书面作业,内容统一,拘泥于课堂知识. 大家忽视了学生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些属性类似,推导出两个对象亦有其他类似属性的思维过程,由于这种推理是联系新旧知识的逻辑方法,应用这种方法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