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介绍了浙江大学在高校房产管理协同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在学校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培育方面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在房产资源配置管理方面进行的体制机制改革,从而为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房产管理,协同创新,科学配置,有偿使用,资源共享
一、浙江大学“2011计划”实施情况
加快推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学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教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以2011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围绕内涵发展和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加快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和培育,探索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模式,促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同行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2013年和2014年教育部发文认定了前两批共38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牵头成立的“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和“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浙江大学牵头,协同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核心单位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浙江大学牵头,以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等中央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共同组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汇集了协同中心各成员单位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对房产管理提出更高的支撑保障要求
为了支撑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要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浙江大学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浙江大学成立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2011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以及批准组建培育校级协同中心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学校2011计划办公室负责相关规划设计、组织策划、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协同中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
浙江大学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和要求,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坚持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协同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为了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和高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浙江大学的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设备、日常运转等方面为中心高效运行提供良好支撑。在协同创新中心公用房产配置与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遵循“分类管理、定额核算、动态调整、有偿使用”的原则,以在目前各学科用房需求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发挥现有资源在协同中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协同中心组成单位已有公用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新高水平知识成果和实施高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学校根据空间布局和协同中心发展的需要,优先统筹配置科研用房,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和学校优先发展的改革实验区。
三、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
浙江大学对公用房资源的使用管理非常重视,着力加强房产资源要素的配置管理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浙江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房产管理改革措施,使公用房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协同创新中心等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支撑保障,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
1.制定公用房管理办法和各类用房实施细则
为加强公用房的统一管理和合理使用,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实施细则》、《浙江大学支撑服务用房管理实施细则》、《浙江大学经营服务用房管理实施细则》、《浙江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公用房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执行“收支两条线”,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支撑服务用房管理遵循“功能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执行“收支两条线”,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经营服务用房管理遵循“全成本核算和税、费、利分流”原则,执行“收支两条线”。
2.动态管理强化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
浙江大学积极推行公有房标准化配置的动态管理,做到科学合理地核算各学院和部门的用房面积,加强了公用房的合理调配和量化管理制度。房产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和各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核定定额面积和用房使用费数额,对闲置不用或利用率偏低的房屋则予以收回。对科研任务或工作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单位,及时增加或减少科研用房。对某些为专门任务或课题配置的用房,任务或课题完成后要及时收回。学校通过对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更好地解决对公用房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公用房的使用效率。
3.实施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浙江大学建立了公用房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校房地产的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将建筑物整体、楼层和每间房屋的信息关联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建筑物和房间信息的多手段查询检索汇总,各项辅助功能齐全,大大提升了学校房地产的管理水平。公用房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了数据公开、公平、共享基础,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公用房资源的使用信息公开,为学校公共资产主题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公用房资源的二级管理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也为教职工监督和核对公用房使用情况提供信息平台。该管理系统也为学校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学生活动室、基础实验室等公共资源共享共用、以及科研院和社科院管理独立研究机构提供了系统基础和支撑平台。
四、结论
为了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浙江大学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公用房管理办法。对公用房动态管理强化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建立全成本核算机制实行定额配置和收费调节,实施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了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作者简介:
俞前(1976-),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通信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房地产管理处, 邮编:310058
电话:13757157329 E-mail: yuqian@zju.edu.cn
【关键词】房产管理,协同创新,科学配置,有偿使用,资源共享
一、浙江大学“2011计划”实施情况
加快推进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是学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教结合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以2011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围绕内涵发展和质量优先的发展理念,发挥学校多学科综合优势,加快2011协同创新中心组建和培育,探索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模式,促进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及国际同行的深度合作与互动。
2013年和2014年教育部发文认定了前两批共38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牵头成立的“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和“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浙江大学牵头,协同清华大学、香港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核心单位共建的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拥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4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等。“煤炭分级转化清洁发电协同创新中心”是由浙江大学牵头,以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和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中国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公司和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等中央大型骨干企业为核心,共同组建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汇集了协同中心各成员单位的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
二、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对房产管理提出更高的支撑保障要求
为了支撑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协同创新中心要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浙江大学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浙江大学成立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领导小组负责学校2011计划的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资源整合以及批准组建培育校级协同中心等重大事项的决策。学校2011计划办公室负责相关规划设计、组织策划、监督管理等工作,组织协调学校相关部门在协同创新的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为协同中心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
浙江大学培育协同创新中心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有实效”的标准和要求,依托现有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国家级或教育部重点科研基地,坚持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充分发挥学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协同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为了对协同创新中心的培育组建和高效运行提供良好的支持保障,浙江大学的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基础设施、研发平台、仪器设备、日常运转等方面为中心高效运行提供良好支撑。在协同创新中心公用房产配置与管理方面,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遵循“分类管理、定额核算、动态调整、有偿使用”的原则,以在目前各学科用房需求越来越紧张的大环境下,发挥现有资源在协同中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推进协同中心组成单位已有公用房资源的有效整合和资源共享,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创新高水平知识成果和实施高效益社会服务等方面营造良好的硬件保障条件。学校根据空间布局和协同中心发展的需要,优先统筹配置科研用房,使之成为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政策汇聚区和学校优先发展的改革实验区。
三、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
浙江大学对公用房资源的使用管理非常重视,着力加强房产资源要素的配置管理改革,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浙江大学出台了一系列房产管理改革措施,使公用房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为协同创新中心等体制机制改革提供支撑保障,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
1.制定公用房管理办法和各类用房实施细则
为加强公用房的统一管理和合理使用,优化资源配置,适应学校教学、科研及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学校出台了《浙江大学公用房管理办法》、《浙江大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实施细则》、《浙江大学支撑服务用房管理实施细则》、《浙江大学经营服务用房管理实施细则》、《浙江大学高层次引进人才公用房管理实施细则》等制度。教学科研用房管理遵循“统筹兼顾、保证重点”的原则,执行“收支两条线”,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支撑服务用房管理遵循“功能明确、管理规范”的原则,执行“收支两条线”,实行全成本核算管理;经营服务用房管理遵循“全成本核算和税、费、利分流”原则,执行“收支两条线”。
2.动态管理强化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
浙江大学积极推行公有房标准化配置的动态管理,做到科学合理地核算各学院和部门的用房面积,加强了公用房的合理调配和量化管理制度。房产管理部门根据各部门和各单位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核定定额面积和用房使用费数额,对闲置不用或利用率偏低的房屋则予以收回。对科研任务或工作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单位,及时增加或减少科研用房。对某些为专门任务或课题配置的用房,任务或课题完成后要及时收回。学校通过对房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以更好地解决对公用房无限需求和有限供给的矛盾,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公用房的使用效率。
3.实施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
浙江大学建立了公用房资源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校房地产的动态化和数字化管理。将建筑物整体、楼层和每间房屋的信息关联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对建筑物和房间信息的多手段查询检索汇总,各项辅助功能齐全,大大提升了学校房地产的管理水平。公用房资源管理系统建立了数据公开、公平、共享基础,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公用房资源的使用信息公开,为学校公共资产主题数据库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为公用房资源的二级管理提供强有力信息支撑,也为教职工监督和核对公用房使用情况提供信息平台。该管理系统也为学校教室、报告厅、会议室、学生活动室、基础实验室等公共资源共享共用、以及科研院和社科院管理独立研究机构提供了系统基础和支撑平台。
四、结论
为了对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培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提升高校房产管理的科学配置和高效共享,浙江大学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出台了公用房管理办法。对公用房动态管理强化有偿使用和退出机制,建立全成本核算机制实行定额配置和收费调节,实施了数字化和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高了房产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作者简介:
俞前(1976-),女,浙江杭州人,硕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通信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房地产管理处, 邮编:310058
电话:13757157329 E-mail: yuqian@zj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