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编者”的视角细读文本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LONGQ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一的听众》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该组课文的单元导语中有这样一段话:
  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
  显然,编者希望我们对文本有两个特别关注:第一,特别关注“环境、心理活动方面的描写”;第二,特别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
  再看该课“思考和练习”的第一题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显然,编者的意图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细读此文,必须特别关注文中“我”的心理和行动变化,关注作者是如何通过“我”的心理和行动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
  那么,文中的“我”在学习拉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变化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呢?
  细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确是作者着墨最多也是最深的地方。
  文章一开篇,就写“我”十分沮丧:“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这是他们在经受了我数次‘折磨’之后下的结论。”应该看到,“我”在自己家里练琴是天经地义的,练琴也无非“数次”而已,家人却嘲讽我“简直”是一个“白痴”,这种对人格近乎侮辱性的否定,肯定会使人情绪大跌,“我”感到十分沮丧是情理之中的。为此,“我不敢”在家里练琴了,“不敢”表达自己如惊弓之鸟般的脆弱心灵。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我”在遭受家人的冷嘲热讽后,心理活动往往会越出常规,首先越出理性的常规,导致这种越出常规的动力,就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憋到无法宣泄的地步时,就会冲击人的心理、理性,于是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行为都会随之改变,如“不敢在家练琴”、感觉一片小树林也是个“练琴的好去处”。
  接下来的第二自然段,主要是一些动作描写以及“我”在小树林中的特殊感受,这些动作与感受所折射的依然是“我”的心理活动。
  “一天早晨,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要去干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我在一棵树下站好,庄重地架起小提琴,像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这是“我”不敢在家里练琴后来到一片树林里的心理感受。“神圣感”“仪式感”是“我”在走向小树林时对“十分沮丧”的某种心理补偿。毕竟,对小提琴的热爱是不会被家人的一番嘲讽给轻易浇灭的。
  我们常常只会被动地注意作者写了什么,而不会主动地想象他没有写什么。鲁迅先生说过,不懂得不应该怎么写就不会真正懂得应该怎么写。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并没有写他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但如果我们用还原法加以细读的话,是可以想象出当时的一些情形的:可能那天家人正在休息,“我蹑手蹑脚”地走出家门怕打扰他们;也可能是怕自己出门练琴被家人看到,引来新一轮的嘲笑与讽刺,所以才“蹑手蹑脚”的。应该说,后面这种可能性似乎更大一些。
  但感觉往往是复杂的,“我”不仅有些不够自信、有点期待地出了家门来到小树林,同时又感觉是神圣的,这是“我”向往自由练习的心满意足、暂时解脱心理压力的真实感觉。为什么“我”刚来到这片小树林会有如此美好的感受呢?这种感受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发现了一个练琴的好地方,楼区后面的小山上有一片树林,地上铺满了落叶。”为什么说这是一个练琴的好地方呢?因为,一方面这里没有家人、没有他们的冷嘲热讽,心灵可以求得暂时平静;另一方面,这里的环境非常安静,“铺满了落叶”,可见落叶之多,鲜有人迹,更别说有人来清扫了,这一点也从后文“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中得到印证,只有落叶比较厚、比较蓬松,走上去才会发出这样的声音。不难看出,“我”真正向往的并非通常所谓的“安静”,而是无人干扰、无人讽刺,练琴的热情和信心在这里不至于被再次掐灭。所以,他觉得自己心里充满了神圣感,仿佛在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这些感触与“我”心灵的放松有着很大的关系。动作描写,其实反映的是“我”的心理变化。
  不过,这些美好的感受稍纵即逝。当“我”庄重地架好小提琴,开始拉时,曾经的“拉锯感”迅速把“我”从美好的感受中拽回现实。“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这里又回到心理描写,“我”的不自信涛声依旧。但是,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们发现,“我”的心理活动正在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嘿,毕竟有人夸我了,尽管她是一个聋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我”从失落、不自信到慢慢变得愉快、有些自信是明显能够通过字面解读出来的。
  从这段文字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一开始来到树林是充满期待的,但后来就后悔了,说明起初的打算只是一时不得已的决定,这种决定经不住时间的考验。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心理问题:表面的、一时的决定也许是理性的,但却经不住感觉和情感的考验。
  还有一些动作描写,如“我感觉到背后有人,转过身时,吓了一跳……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我们可以透过“吓了一跳、准备溜走、摇了摇头”这些动作去想象:当时“我”可能突然看到身后坐着一位老人,着实怔了一下,呼吸突然急促起来;可能是低垂着头,脸一下子羞红了,急急忙忙收拾东西想溜。从这里可以明显看出“我”的不自信,哪怕老人安慰他、鼓励他——“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我”依然缺乏信心,连跟老人说话的勇气都没有(行文至此,无一句“我”的语言描写),即使“我”开口说话也肯定是结结巴巴的,现在呢,连吞吞吐吐的话都说不出来,仿佛噎住了似的,只是“指了指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
  显然,这些动作描写仍然是“我”当时心理的传神体现。心理活动描写贯穿、牵引着动作描写,这还可以从第八自然段的一处动作描写中看出来:“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我”在老人肯定、希望、鼓励、赞许的言语中找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恢复自信后勤奋刻苦练习的表现,动作描写真实地反映了“我”的心理变化。
  纵观全文,“我”的心理变化成为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十分沮丧”——“充满神圣感”——“又沮丧起来”——充满歉意一“羞愧起来,同时有了几分兴奋”——“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样—个心理变化过程,写得曲曲折折、委婉细腻。不难发现,“我”的心理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受到老人的默默鼓励与呵护,以致后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唯一的听众”成了“我”终身的老师、心灵的导师。
  
  王崧舟点评
  从“编者”的视角细读文本,是课程教学论语境下对文本细读的必然要求。某个文本一旦进入课程,就有了新的意义附加。因为课程目标的需要和导向,文本的某些价值被放大、被擦亮,而另一些意义则被缩小、被暂时悬置起来。对此,语文教师必须有足够的敏感和警觉。由此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教师不仅细读了“课文”这一文本,同时也细读了“单元提示语”和“课后思考练习题”这些散落的微型文本。对这两种文本的细读,最终形成了基于编者意图的课程教学论细读。显然,它们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
  
  (浙江省杭州市运河学校 310014)
其他文献
起源于北欧,由越野滑雪和跳台滑雪组成,在挪威、瑞典流传很长时间,成为北欧的传统项目,故又称北欧全能。  适用:低中高各年级学生,发展学生连续跳跃和快速奔跑能力。  准备:室内或室外运动场,小折垫若干。  方法:每组学生人数均等,游戏开始后,甲从起点出发连续双脚跳过四个垫子,立刻沿规定路线快速跑,绕过标志杆快速跑返回至起点和乙接力,依次类推,先完成游戏者即获胜方。  建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战或个人
摘 要:铜山区乡村初中体育骨干教师培育站以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为根本,旨在培养一批集阅读、写作、教研、技能等为一体的一专多能的体育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模式,以期实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一带一路”教学形式,促进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乡村初中;体育教师;培育;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54-02  什么
最近,笔者有幸听了教研室冒金彬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找规律》一课,冒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把这节课的教学片段整理如下:  [片段一]游戏活动,亲近规律  课伊始,冒老师就和学生玩了两个游戏:  1.拍手游戏。教师拍三下、四下、三下、四下,学生接着拍。  2.比比谁的记性好。冒老师出示了两组数:162536496481、123412341234,指定男生、女生分别记其中一组。几秒
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的两条主线。数学基础知识是显性的体现在教材编写中,而数学思想方法则是内隐于知识的形成过程之中。小学阶段各册教材渗透了对应、集合、分类、化归、极限、数形结合、数学建模等大量的数学思想方法。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就曾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却长期地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
关键词:我是体育教师;送教活动;心得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02-0038-01  2019年11月,我们来到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进行支教,因为天气的影响,我在民族中学送教的第一节课临时改成了室内课。在报告厅给初一两个班级的120个小朋友上《探寻肌肉的秘密》的理论课,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一些动作来感受和认识肌肉,并学会
听徐斌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行云流水,不缓不急,轻松自如,看似闲庭信步,却是运筹帏幄。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学习就像是踏上一次幸福的智慧之旅,令人神往。现就徐老师的某些教学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如春风般的语言    徐斌老师的语言就如春风,吹散了学生的紧张,鼓起了学生昂扬向上的信心。  [片段一]  师:我姓徐,双人“徐”,我们班上有没有也姓“徐”的?  (众生答:有,有
古典诗词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载体,其间折  射着诗人的憧憬希望、挣扎痛苦等种种复杂感情,然  而,时空的差距客观地拉远了阅读者与诗作者的心灵  间隔。笔者认为,巧扣诗眼,沿着文字表达外显的  “波”,从容咀嚼,细品诗词,追溯诗人内心情感聚焦的  “源”,方能体会诗词所描绘的意蕴。    一、沿波溯源细品诗词    古诗词是作家将主观情思输入作品的产物,细  品诗词就需要从言语表象入手,从中挖掘作
摘 要:本文嘗试依据DOK理论4个层次,转变教师提问,设置若干与DOK理论框架相对应的问题,组织体育课堂教学,重现情境、温故知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锤炼学生足球运动中的深度思维,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DOK理论;足球教学;深度思维;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10-00-03  一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动了、课堂闹了,学科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冷静思考后却发现一些让人深思的客观存在,比如:教师教学展示课的情况很不错,但学生考试的情况却常常不理想;课堂上学生应答积极迅速,但阅读回答问题却经常得不到高分……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将大家的目光聚焦在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  “有效教学”是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界人士从西方引进的一种教学理念。虽然这个观念早已被
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7号文件)正式颁布10周年。在这之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学校体育被边缘化,体育课开课率严重不足,学校体育理论界各种观点沸沸扬扬,有关伤害事故等相关法规的缺失,一些有效强身健体的项目由于其自身带有一定的危险性被取消,体育教师无所适从,最终导致学生体质全面下滑,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尤为明显,已关乎到全国亿万家庭的幸福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