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对山水诗的创造性误读与中古诗学的转向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b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勰通过对山水诗的创造性误读来维护儒家抒情诗学的一贯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中古诗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在自然观上,刘勰以物感置换物色,淡去了物色论背后的玄佛自然观,而直接将气化交感自然观作为山水体物美学的思想基础;在玄言诗与山水诗的关系上,刘勰将山水诗的产生视为山水自身不断清晰化的结果.而对玄言诗在山水诗生成中的历史作用给予了误判;在情景关系上,刘勰将《诗》《骚》传统解释为山水诗情景交融法则的“宗经”典范,而忽略了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性误读,刘勰将山水诗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重新纳入儒家轨辙,深远地影响中古诗学的转向。
其他文献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介绍和论述中国教育公平现状的著作,尤其是从实证角度第一次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教育公平问题特别是入学机会的公平问题以及教育公平的评价指标和实际测量。作者从教育机会、教育资源配置、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择校热和转制学校、独立院校政策、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城乡差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阶层差距、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性别视角等各个方面来描述教育公平的现状。翔实的数据是此书的最大特点,大量的统计数据支撑起了此书的脊梁。而这些数据无可辩驳地揭示出了中国教育存在严重不公的事实。
出于宫廷画家之手或按其绘画风格绘制的作品被称为院体画。明代院体画承袭了宋代柔媚华丽、周密不苟的传统,常以花鸟为题材,形象生动,法度严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寓意深刻。左图为现珍藏于南京大学博物馆的明代院体画《梅竹会禽图》,纵174厘米,横95.7厘米,绢本,设色,无款.
于右任(1879.4.11—1964.11.1)。陕西三原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书法大家。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草书作品创作中,独辟蹊径,自成一家,挥洒自如,炉火纯青,被誉为“当代草圣”。
十八大以来,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深入不断提出新的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需要依据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回答的。其中包括:在基本经济制度方面,混合所有制成为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实现形式,在这种实现形式中,如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在经济运行方面,市场对资源配童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如何更好发挥作用?在收入分配制度方面各种要素按贡献和供求参与收入分配,如何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在发展生产力方面,如何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结合起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如何在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这些问题的理论说明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文待诏诸公"、"文徵仲诸公"、"文衡山诸公",皆是通称而非专称,也非确指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戏瑕》载"文待诏诸公暇日喜听人说宋江,先讲摊头半日,功父犹及与闻",其中"文待诏诸公"并不等于"吴中四才子"。文、祝、唐、徐四人年龄差距颇大,并没有共时的青年时段和诸生生活能够在一起"听人说宋江"。钱允治是和文徵明诸公一起听的,听的是同一个内容,即有摊头的宋江故事,时间不早于钱氏出生的嘉靖二十年(1541),具体时间当更晚。《戏瑕》所载正是文徵明晚年与门生故旧"听人说宋江",钱允治有幸"与闻"。这
粉彩瓷指在高温烧制的白瓷上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施颜料于其上,借乳蚀作用而达到粉化效果,再经低温烧制而成的釉.上彩瓷器。因彩绘出现浓淡凹凸变化,装饰画面粉润柔和,又称"软彩瓷"。粉彩瓷始于清代康熙年间,雍正时期渐趋成熟,并蓬勃发展,延续至今,与青花瓷玲珑瓷、颜色釉瓷并称为景德镇四大名瓷。清末民初瓷器鉴赏家陈浏所著《陶雅》中称粉彩“鲜艳夺目,工致常殊”。
齐译克在《视差之见》中用视差作为分析工具,用视差辩证法来解析从德国古典哲学到拉康哲学的思想发展历程。在康德那里,视差之见表现为二律背反和自在之物的出现,正是在二律背反中,康德开启了一个介于本体与现象之间的晦暗的实在界领域。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二律背反并将其激进化,其具体的普遍性概念实际上指向了普遍与特殊之间相互转换的过程,它持存于康德二律背反所开启的视差裂隙和最小差异中,而并非将其进行综合和消解。拉康的主人能指概念继承了黑格尔的具体普遍性思想,并将其与弗洛伊德的死亡驱力概念相结合,把人从欲望的主体转换为驱力
期刊
马克思虽然没有专门阐释正义问题,但通过政治经济学范式对传统正义理论进行了“历史性”与“实践性”的重构,建构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正义观。历史性是马克思批判永恒正义观的思想武器,马克思赋予正义历史性的理解,就是阐释正义作为历史事物的本质以及正义原则在历史中现实存在的特性,这样,就把正义从所谓的永恒性拉回到暂时性、过程性和相对性,实现了正义从天然性到历史性、革命性的转变。同时,马克思把正义之思从“什么是正义”转向“如何实现正义”的实践立场,落实于正义实现的阶级力量,开辟了一条从观念正义论到实践正义论、从“解释的正义
孟子道性善,有深层复杂背景。孟子面临战国时变环境中诸家不信任人性及功利思潮所致道德危机这一时代课题,儒学德性底线深受冲击。而早期儒学对于人性问题立论不多,彼时倍受诟病,且以规范解决情欲问题的方式也暗含道德践履难行这一问题,处境十分被动。诸家基于性恶意识,诉诸集权威慑及社会规范而无视道德本身,与早期儒者回应人性问题的无力境况,均暗示人性善恶'问题与时代道德落实问题有深切关联。基于此,孟子以对性善的宣扬乃至强势规定来探寻解决时代道德问题之新途,奠定了后世儒学道德践履及德性实有问题的基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