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人上来歌一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fc2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读完叶兆言的新书《无用的美好》。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我们常常对现实力不从心,幸而,还有这些无用的美好,宽慰每一个人。”
  文学是无用的,这是叶兆言一直的看法,他说过:“对文学的用途,我一直是悲观主义者,但文学和爱情一样,无用,却是美好的。”
  这里面有一个作家的清醒和坦诚,却也有一个作家的热情和自信———毕竟,他还是坚信文学和爱情一样,是让人生更有色彩和更有味道的事情。
  在艺术创作上,新不一定是好的,旧的也不一定好。好的才是好的。
  学问论深浅,情怀和趣味应该论浓淡。
  唐人绝句情怀浓,所以饱满明快;汪曾祺小说趣味浓,所以隽永耐品;日本插花也浓,太浓了,往往只好归于“侘”与“寂”。
  一直认为作家应该自然地写出作品,“仿佛树上长出叶子来一般”(济慈语),不仅长出叶子,还长出枝杈,长出年轮。

  但是长出来之后呢?恐怕很少有人能真正丝毫不关心作品的命运。
  我们迄今为止知道的最纯粹的作家博尔赫斯,他对自己的第一本书的处理方式,也许可以称得上独一无二。
  1923年,24岁的博尔赫斯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书———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当时出版书是一件“冒险的事”,一共只印了三百本,而作者根本没有幻想过以它换取任何实际利益(金钱职位以及其他通常可能的希望),他把它们静静地散发了出去。在他的自述《我的生活》中他这样回忆———“我发现去《我们》编辑部的许多人都把大衣挂在衣帽间里。于是我带着五十或一百本书去见阿尔弗雷多·比安奇。他是编辑部的一位编辑。比安奇开心地望了望我,说‘:你是想要我替你卖书吗?……’我回答说‘:不,我虽然写了这本书,但我不是精神失常的人。我想我可以求你把一些书悄悄塞进那些挂在那儿的大衣兜里。’他很宽厚地答应了。过了很久我再去那里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些大衣的主人已经读了我的诗,甚至有人还写了评论。”
  ———托人把自己的书悄悄放进陌生人的大衣口袋。
  ———当然,那些陌生人,高概率是专业的或者有眼光的读者。现在的作家,到哪里寻找这样的陌生人的大衣口袋?甚至,这样的衣帽间?
  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中一首“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來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东坡特别赞赏,叹道:“此奔轶绝尘,不可追也。”
  非常喜欢刘禹锡,但觉得苏东坡对这首的评价有点太高,不知道是否有点文人常见的夸张。
  有一次在山坡上,站在树阴下,听见有人唱山歌,突然想起这首竹枝词,然后觉得确实好。明明是文人写的,可是完全是民歌的调子和气质,不要说什么典故,就是书斋的气息都一扫而净,不像是模仿,倒像是刘禹锡变成了白盐山下、蜀江边上的一个山民,随口唱出来的,风行水上,全无造作,一清见地,却又有宛转的风调。这个实在难得。
  人赞王维诗“多少自在”。王维的山林是超脱空明的山林,而刘禹锡的山林原在世俗烟火境中,竟然如此自在,这个难得之至。难怪苏东坡要赞叹。
  阅读也好,研究也罢,多这样的会心,自己就有乐趣,别人也容易有乐趣。
  写作的状态,是从日常的脱离。日常生活很忙碌、周围环境很动荡的人要写作,就要靠一瞬间逃离的速度够快。不是肉身,而是你的胡思乱想的速度要快。
  就像从一堆互相撕扯的人中挤出来,他们还想继续缠住你,你必须马上拔腿狂奔,转眼不见,进入一个非日常的世界。
  小说里的人物,让人觉得世界上真有这个人,关心其命运,就已经是好了。让人觉得:换作是我,在那种境地里,恐怕也会那么一步一步往人物走的那条路去,就好中之好。
  读者与人物距离越大,而能让读者认为“我也会如此”,越成功。说明逻辑的枝干是对的,情感的血脉是畅的。
  读到好作品,心情真是悲欣交集。“欣”是陶醉是惊喜,“悲”是灰心是沮丧:人家写得这么好,我还有什么必要写?从此不写才对!
  这种阅读感受,是最醇美的打击,最绝望的满足。
  那么,为什么还在写呢?因为终究还是盼望,和那些同时代的写作人,抛开皮囊和日常,在文字的世界、在灵魂的巅峰相逢。
  选自《文学报》
其他文献
我突然患了肝病,立即像当年的四类分子一样遭到歧视。我的朋友已经很少来串门,偶尔有不知我患病消息的来,一来又嚷着要吃要喝,行立坐卧狼藉无序。我说,我是患肝病了。他们那么一呆,接着说:“没事的,能传染给我么?”但饭却不吃了,茶也不喝,抽自己口袋的劣烟,立即拍着脑门叫道:“哎哟,瞧我这记性,我还要去XX处办一件事的!”我隔窗看见他们下了楼,去公共水龙头下冲洗,一遍又一遍。似乎那双手已成了狼爪,恨不能剁斷
我是一个跨时代的人,我身上时代的东西太多。王蒙说,他身上充满了政治的历史和历史的政治。我跟他有一点儿不同,我太多地对时代的干预,当然,我也太多地受到了时代对我的人生和命运的干预。我是一个历史和时代的亲历者、参与者和记录者。在这个时代和社会发生巨大转型的时候,我投入了文学。当文化发生转型的时候,我投身到文化。我对这块土地上的人感情太深了,所以我的文学更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運。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90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将一篇小说习作寄到本省一家文学杂志,随后有编辑回信提出四条意见,让我按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仔细读过编辑的意见后,我略作修改,将习作再次寄给这家杂志时,我附上一封信,明白地表示,对他们的四条意见,只同意一条,其余皆不认同,特别不能认同这家杂志的编辑对习作中人物特殊命运的不认同,并且设问,天下之大为什么不能允許各种各样性格人物的存在?这篇习作的命运自然也就特殊不了,很快就被“原璧奉
比起从没真正体验过贫穷的人来,那些经历过匮乏的害怕贫穷的人,更容易铺张浪费。出身良好的人通常比那些一夜暴富的人对未来更加慎重,生活上更加节制。乍看之下贫穷似乎并不是太可怕。生来就富有的人们将财富看成是没有它就不能活的东西如同空气他们有条不紊、精打细算,并且勤俭节约,终其一生都在守护自己的财产。世代受穷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他发了财,他会将之视为巨大的盈余,就该用来享受或浪费。
说句真心话,我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对学业不太擅长。倒不是成绩糟糕透顶的差生,成绩嘛,也算马马虎虎说得过去,可是我本来就不太喜欢学习这种行为,实际上也不怎么用功。我就读的那所神户的高中是所谓的公立“重点学校”,每个学年都有超过六百名学生,是一所很大的学校。在那里,各门功课定期考试前五十名的学生,姓名都要公布出来(我记得好像是这样),可那份名单里几乎不会出现我的名字。也就是说,我不属于那约占一成的“成绩
跳皮筋在过去很漫长一个年代是女孩子的室外唯一游戏,十分有利于她们的身心健康,但这一运动对情窦初开的男孩子来说,构成了人生的第一次诱惑。我就记得我在楼上趴在窗户前长久地看女孩子跳皮筋,她们让人眼花缭乱的鬼步居然跳得我心乱如麻。那时女孩子跳的皮筋实际上是条松紧带,当然真有人用橡皮筋一个套一个串起来的。这种串起来的皮筋不禁跳,时常跳着跳着就断了。松紧带会好很多,很结实,跳不坏。松紧带有两种,一種宽扁型,
我很幸运,我的外祖父喜欢读书,为母亲读了很多唱本,所以,虽然母亲是文盲,但能给我讲故事。到少年时期,我认识了一些字,看小人书、连环画。那个年代,小人书铺的店主会把每本新书的书皮扯下来,像穿糖葫芦一样穿成一串,然后编上号、挂在墙上,供读者选择。由于囊中羞涩,你要培养起一种能力———看书皮儿,了解这本书讲的故事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古代的还是当代的,从而作出判断,决定究竟要不要花2分钱来读它。小学四、
读初中时,只要有男孩子的地方,就能听到嚯嚯哈哈的操练声。引火这一切的,是一部叫《少林寺》的电影。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我还在读小学。李连杰在电影里的拳脚功夫,把观众从视觉到心理,都锤得服服帖帖,尤其像我们这样半大的毛孩,个个脑子里都有一个武林高手梦。连女同学都张嘴降龙十八掌,闭嘴九阴白骨爪。我也瞎练了两三年,我家的土砖头被劈断无数,地里的南瓜、白萝卜也惨遭荼毒。我爹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我盼进初中,以为从
那天早上,5岁的儿子上幼儿园,突然发现路边田埂上开了一朵喇叭花,一朵,只有一朵。他找来找去都找不到第二朵了,似乎不相信。于是,问,妈妈,难道这世界上只有这一朵喇叭花吗?时值初夏,很多喇叭花的种子发芽也是没多久,能遇到一朵盛开的喇叭花也是不容易呢!于是,我说,是啊,现在,世界上只有这一朵喇叭花了。妈妈,我可以摘了它吗?我反对摘公园里、路边绿化带里的花,那是人类有目的的种下的,再美丽,再喜欢,也绝对不
小五是我儿时玩街机游戏最要好的玩伴。他总是问我,为什么我总有克制他的方法,为什么我掌控游戏手柄那么熟练,感觉不需要思考一样。我反问他:“你输那么多次,正常人都气急败坏了,为什么你的心态还是那么好?”他说是因为小时候他常和别人打架,打输了回家还哭,不是太疼了哭,而是不甘心才哭。他爸又会揍他一顿,然后教育他有哭的工夫不如好好想一想为什么每次打架都输,面对才是赢的第一步。我说:“你玩游戏只是兴趣,而我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