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语文的方法”研读古诗文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gme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提高学生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须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目的、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等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就古诗文的学习而言,品读字词、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鉴赏修辞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学习方法
  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要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提高学生鉴赏、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须用“语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体悟文字背后的意蕴——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目的、传统文化、价值意义等等,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那么,什么是“语文的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要品读字词、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鉴赏修辞等;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计较”词性、语体、节奏、句式、标点等的运用。以下笔者就从品读字词、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鉴赏修辞等角度来谈谈古诗文的研读。
  一、品读字词
  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炼字”,就是要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诗歌讲究炼字,朱光潜的《咬文嚼字》一文举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个有魅力的字或者词,一定跟文章的意蕴有关。
  可惜的是,很多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会忘记这件事:高一、高二的诗词篇目,只要求学生会背就行;高一、高二的文言散文,只要求学生弄清文言现象、记清重点字词会翻译就行。考什么教什么,把一首古诗、一篇古文讲得支离破碎。
  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门外的黄花相互映照,是多么富有诗意之美!
  教学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可以抓住“倾壶而醉”与“颓然就醉”两句开展比较阅读。“倾”与“就”,反映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一个“倾”字,倒尽壶中之酒,闷头大喝,不见豪气,只见消愁而不成;一个“就”字,接近一种“醉”的状态,正是“微醺”之时,举着酒杯,慢慢品尝,品酒也是品人生,品着这眼前的西山之景,实乃人生一大乐事。引导学生这样去品评,字词掌握了,对作者的情感也能理解了,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也能得到激发。
  类似的,《指南录后序》中的“几陷死”一句,改“陷”为“没”是否可以?《五人墓碑记》中的“则噪而相逐”一句,改“逐”为“追”行不行?《秋声赋》中的“如助余之叹息”一句,“助”能改为“似”吗?斟酌字词,体悟的正是文章的意蕴。
  古诗文用词惜墨如金,字词意蕴丰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教师要从只重疏通句子、只解决字词意义的教学中走出来,引导学生去品读它的语言美、意蕴美。文章历史背景的介绍、故事发展脉络的梳理,也不要只停留在形式上,而要为理解文章的内涵服务。
  二、品析句子的建构方式
  句子的建构有很多方式:就一个句子而言,有语法结构上的倒装;就一个句群而言,有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
  (一)倒装句的品读
  倒装句的运用在古诗文中很常见。可能出于声律的要求,除押韵和字数限制外,还要讲究平仄的调配和对仗的工稳;也可能出于修辞的需要,正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变静为动,以“浣女”“渔舟”之动为“竹”“莲”之动,画面鲜明生动,活泼可爱。古诗文教学要启发学生去理解诗词之意蕴,即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去感受古诗文的意蕴之美。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文本”的现象去感受“文本”之外的东西——文字之美、意蕴之美、情感之美,去引导学生去认识传统文化、认识社会、认识“人”到一定年龄后对往昔的回忆,或对岁月的惆怅、对乡愁的回望,等等。
  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一句,意即“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历历”“萋萋”置于主语前,画面空明、悠邈,为诗人的乡愁营造了一个深远的背景。
  类似的情况在许多熟悉的诗词中都能找到。“桃花依旧笑春风”,实则“在春风中笑”之意;“欲穷千里目”,实则“欲目穷千里”之意;“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之意。
  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归纳古诗文的句式特征,引导学生在句式的变换中读出文言之美。如在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一句,“多情”置于句前,留给读者一个在苍茫的历史长河中踟蹰而行、在现实的困境中奔突无门、在曾经的英雄面前仰望失落的词人形象。
  (二)长短句、整散句的品读
  在古代散文中,句式的变化如长短句、整散句的运用,既作用于音韵之美——使文字错落有致,自由活泼,富于变化,具有典雅之美,又作用于意蕴之美——突破文字,散射出各种内涵。教师须引导学生品读其中的音韵之美、意蕴之美。
  长短句的运用如《指南录后序》中“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一句,一个动词加一个地点,运用短句,既将作者离开险境的迅速写出来了,又将他组织抗元的急切心情表达出来了,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一心牵挂国家千里疾奔的英雄形象。又如《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一句,也是一个动词加一个地点,句子短,而作者发现西山这个知音后的急切之情则表露无遗。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一句,却采用了与之前不同的长句,完美地体现了作者在浩荡的宇宙畅游,身心得到完全释放的状态,无拘无束,通过这种长句的方式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至于整散句的作用,句式整齐中间见变化,语气气促中有舒缓,整散相间,使文章语势激荡而又意味绵长。
  三、鉴赏修辞
  鉴赏修辞,对教师来说可谓驾轻就熟。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文本,修辞角度是基本的鉴赏角度。如读李白、杜甫的诗歌,可通过鉴赏修辞品出李诗的飘逸洒脱、杜诗的沉稳沧桑。李诗经典如《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詠三叹,贯穿全诗,整首诗充满遒劲雄奇的韵律。“五丁开山”“六龙回日”运用神话传说,既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又给全诗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气氛。“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摹写神情、动作一如亲见,困危之状如在眼前。“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虚写映衬,很是高妙。杜诗如《登高》,人称“七律之冠”。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首联对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
其他文献
盈亏平衡分析目的是为了降低来自市场的不确定性因素给投资人带来的风险,而非线性盈亏平衡分析更接近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项目收入与成本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其中最为常见的二次
针对工业现场当中圆孔尺寸测量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亚像素边界提取和圆拟合的圆孔几何参数双目立体视觉高精度非接触测量方法。该方法包含了经过Canny算法的一次边界定位后的基于灰度矩的亚像素边界二次高精度提取算法,以及采用基于空间三维圆最优拟合求取空间圆的几何中心和半径等参数的算法。实验证明,该方法对于工件上圆孔的测量不仅提高了测量精度,并且减小了空间圆透视投影畸变引起的测量误差,从而满足了现场实验环境要
研制了一套工业X-CT二代(Ⅱ代)扫描运动控制实验装置,即"平移+旋转"的扫描运动系统.针对Ⅱ代扫描运动控制系统中的旋转运动,根据其运动特点,获得旋转运动的传递函数.利用Matl
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在思维的进出、思维的聚焦、思维的推进等方面用力:一堂好课,既要让学生的思维深入文本,又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出文本,进而对课
模拟量输入通道是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自动检测计算机的关键部件之一。设计了某自动检测计算机内部一种基于余度CAN总线的A/D采集单元。根据总体技术指标要求,从器件选型到系统软硬件设计采用了先进性与实用性兼顾的设计思想。实际测试结果表明该接口单元工作稳定,性能良好,满足检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各性能指标的要求。
教育戏剧(DIE)是20世纪80年代从英国兴起后风靡欧美国家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改变单一课程形式和固守教学方式的新型授课模式.在教育戏剧
<正> 1.在图文混排,版面较复杂的页面中使用CSS字体时用pt字义文字大小页面中的图像一般都是使用固定像素值定义大小的,此时它周围的文字假如使用磅为单位,则有可能在其他磅
应用原子的平均电离能来近似度量电亲性或电负性.所提出的电亲性新标度XLL与总电离能U除以原子价壳层电子数目N即平均电离能B成正比,进一步地从原子总电离能T或平均电离能B可
【正】中考试题是命题者精雕细琢的作品,其通常覆盖的知识面广,解法较多,又可拓展变换,是学生今后学习的方向,也是教师教学的标尺,因此在每年的中考复习备考中我都会把往年各
意大利国际著名物理学家Venzo de Sabbata教授关于广义相对论在天体物理学领域里的应用的研究是开创性和举世瞩目的,成就辉煌,笔者将着重介绍他在这方面的一些工作,特别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