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方式,强调情境教学的重要性。以“丰富的图形世界”为例,论述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体现以及教育装备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数学;课程理念;教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7-0096-02
现行的初中数学课本,开篇即是有理数,和小学有关知识相比,只是数的范围扩展和运算的难度加大,因而对学生而言,很难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利用教育装备的辅助作用,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一起亲身感受经历数学发展的过程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1 要重视教学挂图和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教学挂图和学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图片等,让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第一,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出示篮球、汽车、大树等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
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第一,对棱柱的认识。出示有关棱柱的教学模型,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的特点,指出棱柱中的相关概念,如顶点、侧面、底面、棱、侧棱等。数一数:三棱柱、四棱柱的顶点、侧面、面、侧棱、棱。想一想:八棱柱的顶点、侧面、面、侧棱、棱各是多少?第二,对棱锥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棱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为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制作图形 这种教学设计,利用教学挂图和学具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制作等过程,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应用教学挂图和模型时,要以课程改革标准为中心,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主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全班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对于“截一个几何体”一节”的探究,教师要设计出活动方案,准备好活动材料,如宽刀片、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各种几何体实物,在学生活动时,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集合全班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和评价。
第二,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思想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截一个几何体”是本单元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步骤,笔者坚持不单纯演示,而是走到小组中,观察各组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其活动时的所思所想。
第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学生辩明方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给予解决,而是要给学生注入动力,鼓励其勇于战胜困难。仍以“截几何体”为例,学生由于受习惯制约,往往只是模切竖切。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斜着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不从顶点或上面切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使探究活动又充满活力。
第四,教材的应用要富有灵活性。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加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材料作为学习内容。以钢管模型为例,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沿一边所在直线旋转形成圆柱,也可沿对边中点所在直线旋转形成圆柱,若以与一边平行任两点连线(非中点连线)所在直线旋转,就形成一个工业生产中的钢管模型。
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采用鼓励的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改后的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习题1、2中,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某个几何体,粮仓模型就是由一个直角梯形绕长底边所在直线旋转而成的。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若只看几何体,还可以看成一块圆柱体蛋糕切下1/4”的观点。又如,对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圆锥体、三棱柱等分类的划分问题,大部分学生按柱体、锥体、球体等来划分,但有的学生提出“有的弯、有的直”问题,这正是按组成面的曲或平来划分的问题。再如在学习第四节“从不同方向看”一节时,观察汽车顺序:一辆汽车从小明面前经过,小明拍摄了一组照片,请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顺序编号。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站在原地看汽车直线行驶而来,但有的学生提出关于倒车或转弯等另外几种情况的理解。对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形成深层次的空间观念。
2 信息技术要成为教学的好朋友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好助手、好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第五节中关于“小狗绕圈”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狗及绳子的动画展示,可促进学生对“弧和扇形”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的事实。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因此在应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合作,然后由各小组代表现场发言,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然后再引导探究。
3 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过转变,笔者和学生都学习了不少知识,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贴近数学、热爱数学。
关键词 数学;课程理念;教育装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7-0096-02
现行的初中数学课本,开篇即是有理数,和小学有关知识相比,只是数的范围扩展和运算的难度加大,因而对学生而言,很难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笔者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与学生共同学习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利用教育装备的辅助作用,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与学生一起亲身感受经历数学发展的过程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1 要重视教学挂图和学具在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教学挂图和学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向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图片等,让学生观察,然后分组讨论交流 第一,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的一些几何体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第二,出示篮球、汽车、大树等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帮助学生学会把现实情境中的物体抽象成几何图形,感悟知识的生成与积累。
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第一,对棱柱的认识。出示有关棱柱的教学模型,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议一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的特点,指出棱柱中的相关概念,如顶点、侧面、底面、棱、侧棱等。数一数:三棱柱、四棱柱的顶点、侧面、面、侧棱、棱。想一想:八棱柱的顶点、侧面、面、侧棱、棱各是多少?第二,对棱锥的认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棱柱与棱锥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促进学生在交流中形成对几何体较为全面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探究能力。
指导学生制作图形 这种教学设计,利用教学挂图和学具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和制作等过程,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充分体现了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应用教学挂图和模型时,要以课程改革标准为中心,注重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师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的任务主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采用自主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师生合作、全班交流等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例如,对于“截一个几何体”一节”的探究,教师要设计出活动方案,准备好活动材料,如宽刀片、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各种几何体实物,在学生活动时,让学生先个人设计,发挥想象,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由教师集合全班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展示和评价。
第二,要注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思想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例如,“截一个几何体”是本单元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对于一些关键性的步骤,笔者坚持不单纯演示,而是走到小组中,观察各组的活动,并积极参与学生的活动。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了解其活动时的所思所想。
第三,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不是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当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地告诉方向,而是引导学生辩明方向;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是给予解决,而是要给学生注入动力,鼓励其勇于战胜困难。仍以“截几何体”为例,学生由于受习惯制约,往往只是模切竖切。这时,教师要加以引导:“斜着切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不从顶点或上面切又会出现什么效果呢?”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活跃起来,使探究活动又充满活力。
第四,教材的应用要富有灵活性。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深加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一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材料作为学习内容。以钢管模型为例,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沿一边所在直线旋转形成圆柱,也可沿对边中点所在直线旋转形成圆柱,若以与一边平行任两点连线(非中点连线)所在直线旋转,就形成一个工业生产中的钢管模型。
二是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采用鼓励的原则,既要注重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课改后的教材中编入一些让学生猜测和想象的内容,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如习题1、2中,平面图形绕虚线旋转一周形成某个几何体,粮仓模型就是由一个直角梯形绕长底边所在直线旋转而成的。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若只看几何体,还可以看成一块圆柱体蛋糕切下1/4”的观点。又如,对正方体、长方体、球、圆柱体、圆锥体、三棱柱等分类的划分问题,大部分学生按柱体、锥体、球体等来划分,但有的学生提出“有的弯、有的直”问题,这正是按组成面的曲或平来划分的问题。再如在学习第四节“从不同方向看”一节时,观察汽车顺序:一辆汽车从小明面前经过,小明拍摄了一组照片,请按照汽车被摄入镜头的先后顺序编号。大部分学生认为是站在原地看汽车直线行驶而来,但有的学生提出关于倒车或转弯等另外几种情况的理解。对此,教师应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形成深层次的空间观念。
2 信息技术要成为教学的好朋友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有条件的地区,要尽可能合理、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和有关软件,提高教学效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好助手、好朋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如第五节中关于“小狗绕圈”的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小狗及绳子的动画展示,可促进学生对“弧和扇形”概念产生深刻的认识,帮助学生了解“圆可以分割成若干个扇形”的事实。
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因此在应用时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独立思考,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与合作,然后由各小组代表现场发言,通过生生互动,使学生获取对于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信息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为基础,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障碍,然后再引导探究。
3 结语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经过转变,笔者和学生都学习了不少知识,体验了前所未有的愉悦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以饱满的热情去贴近数学、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