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秦论》(上篇)与《六国论》比较学习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rry_2005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议论文过程中,感觉《过秦论》(上篇)与《六国论》这两篇经典史论文颇有一些相同之处,于是把这两篇课文放在一起作了一个比较,以加深理解。
  
  一、比较作者
  
  《过秦论》的作者贾谊,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李商隐《贾生》说:“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渴求贤臣,坐在宣室里征求贾谊的意见,贾谊的政治才干无与伦比。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十卷。
  《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
  相同:都是文学大家。
  
  二、比较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
  
  《过秦论》(上篇):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古往今来众说纷纭。西汉时期的政论家,文学家贾谊针对这个问题写了上、中、下三篇的《过秦论》,其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所谓“盛世”,即旧史家艳称的“文景之治”的前期。这时,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为了向汉文帝说明政治形势的严重性,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通过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振聋发聩,以引起汉文帝及上层统治者的警觉。
  《六国论》:
  《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苏洵一生经历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世。北宋中叶以来,我国境内东北的契丹和西北的西夏奴隶主贵族的势力逐渐强大,成为北宋王朝的严重威胁。1004年,辽(契丹)大举攻家,直逼黄河北岸的道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军在澶州城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于己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丝绢二十万匹。1042年,宋又在辽要挟割十县土地的情况下,应允每年增纳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1044年,宋又与西夏签约,每年纯白银七万两、绢十五万匹、茶叶三万斤。而在此前的1006年,宋曾应允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苏洵反对这种屈辱求和,认为这和战国时六国“赂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故以《六国论》向北宋统治者陈述政见。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
  相同:两篇作品都有明确的写作目的,其作者都欲“借古讽今”,为当时的统治者进谏,可谓用心良苦。而两文在客观上也为后世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三、比较中心论点的提出
  
  这是我们引导学习议论文的一个重点。
  《过秦论》:由于我们只学习其中一篇,因而觉得它颇有些与众不同,中心论点的提出是比较少见地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由其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决定的。
  《六国论》:第一段就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自然要求学生学会运用。
  
  四、比较论证方法
  
  《过秦论》:本文结构特点是采用逐层推进法。在用占全文大半的四段篇幅叙述秦国由弱而盛,又由盛而亡的史实后,在篇末点明论点。这样,论点的出现不仅水到渠成,势成必然,而且在以上史实的对比中更加清晰,突出。所以学生在学习中感觉前面的几段就如记叙文一般,也就不奇怪了。
  《六国论》: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文章开头第一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此外,本文还提出两个分论点,一个分论点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二个分论点是“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心论点,不仅紧扣题目、明确了论题,而且便于后文驰骋文墨、自由论证,在结构上具有提学下文、统摄全篇的主导作用。两个分论点实际上是从正(第一个分论点)反(第二个分论点)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完备周密,在逻辑上站稳了脚。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斗性,不失为一篇胜炙人口的政论佳作。这让同学们感觉到它比《过秦论》更像一篇议论文。
  顺便说一点,《六国论》中有一个观点认为,燕国的灭亡是因为“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这在实际上是比较片面的,是作者的一家之言。然而作者能对自己的观点自圆其说,因而瑕不掩瑜,本文仍不失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这就给了学生在作文和完成阅读练习方面一个很大的启示: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关键是自圆其说。
  “读史让人明智。”这两篇佳作,一篇告诉了我们用强大武力统一天下的秦为什么如此短命,另一篇则告诉了我们同一个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即秦为什么能如此顺利地灭掉六国一统天下。让我们用另一篇大作的话作一个总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杜牧《阿房宫赋》)这难道不是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不都是由我们自己在起着主要的决定作用吗?
其他文献
“看客”形象无疑是鲁迅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亲历了疗救国民的寂寞,鲁迅对这些旁观者是既恨又怜,对他们有些陷入绝望。又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后来想
绿色施工技术,是指在进行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仅要保证工程的质量,还要降低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实现施工过程中有毒物质低排放的过程.其推动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减少了环境污
【正】 当前我国证券市场还只是处于发育阶段,市场的内在要素与运行机制的培植慢于市场“外壳”的构造。为此,本文拟就如何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证券市场进行探索。(一)从证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中学语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说话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是语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说话能力的培养。  说话能力要达到的目标是:说话有内容,观点鲜明,不说假话;意思集中,前后一贯;用词完整,句式无语法错误,不呆板,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说话要求等。在教学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从“读”入手,培养学生的说
【正】 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市场经济的道路,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具有根本性质的转变和决定意义的突破,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所进行的一系列探索得出的必然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苏北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不少学校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教学:生活作文、写字教学、快乐阅读、经典阅读等等.成绩斐然。但是在这“乱花渐
在当前“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思想背景下,电影作为跨文化影视传播的重要媒介,对文化的传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电影的叙事研究中,格雷马斯“行动元”理论为电影叙事功能分析建
<正> 量刑的酌定情节,是指在刑事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由审判机关灵活掌握,对量刑有一定影响的情节。在审判实践中,由于有的审判人员对适用酌定情节的重要性认识不清,往往不象
社会协调发展:动力与机轴的结合向文桥一、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说起现代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告诉我们,需要和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体从事社会活动的动因。但我们认为,实现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