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与农民生活记忆

来源 :东方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mini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河西宝卷的生产传播机制与文化生态出发,考察宝卷与地区农民生活语境,宝卷内容蕴含的农民苦难书写、道德戒律规训与“历史记忆”储存,可以说,河西宝卷是河西地区农民生活的“史诗”.河西宝卷反映了明清至民国时期,该地农民的日常生活与道德伦理,为认识这一阶段河西地区农村文化史提供了一把钥匙,也为当今地区乡村振兴与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供文化软实力支撑.
其他文献
蔡晓光这个角色是《人世间》里的一道光,痴情、专一、圆融、乐观,好像找不出这道光中的任何缝隙.可王阳深知,既然是一个鲜活的人物,他就有弱点,有私心与低沉的时刻.
期刊
2022年1月1日,国内主流媒体都广泛报道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当天正式实施的消息.而不到24小时前,美联社也以《亚洲期望以中国为重点的贸易集团来实现疫情后复苏》为标题报道了该消息.看到美联社在由10国正式开始实施RCEP的报道用上了“中国”二字后,让我想起了“六中全会决议”中的两句话,以及一年多前美媒体发的一篇分析台湾问题文章中的一个比喻.于是我就确定了这期专栏文章的标题.
期刊
白云苍狗,半个世纪了,那间在一座坟茔上建起土坯屋,成为我灵魂驿站中永远抹去的栖息地.rn一次次在梦中回到那个老屋里,鸡鸣犬吠,蛙声蝉音,青灯黄卷,飘雪夜读;一次次在梦中看见了那浩渺的水荡,水天一色,白帆点点,孤鹜落霞,莲荷碧天,麦浪滚滚,稻花飘香.还是在那个老屋里,凄风苦雨,雪窖冰天,清水冷灶,饥不择食;还是那个浩渺的水荡,风雨交加,寒耕热耘,披星戴月,风餐露宿.
期刊
从昆明到北大rn1939年4月,冯志伟生于云南昆明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稚幼岁月是在跑警报躲轰炸的战火中度过的.rn1944年11月24日,防空警报骤响,只有5岁零7个月的冯志伟和母亲一起跑向城外,慌忙奔跑的人群把这对母子冲散了.这是日军对昆明的第140次轰炸,投弹100多枚.天黑尽了,冯志伟还没有回家.第二天,父母在城里城外找了一天,也不见他的影子.母亲哭得死去活来,以为宝贝儿子被炸成了碎片.
期刊
潮汕地区曾经是重要的蔗糖生产和输出中心,这段历史也给潮汕人民的生活留下了甜蜜的烙印.他们对甜蜜的热爱是浓烈的,也是分明的.和苏锡地区在菜式中的普遍用糖不同,这里对甜蜜的爱好体现在了蔚为大观的甜菜、甜汤和甜点里.rn甘蔗的余味rn周昭植经营的“周湖鸭脯店”隐藏在汕头峡山街道的一条小巷子里.下午2点多,当我们拐过街口的周氏宗祠进入这条巷子时,离着一百多米远就闻见了烟熏的味道.此时周昭植正在店铺里忙碌着.一只只本地菜鸭已经用红糖、五香粉、醋和盐在盆中提前腌制.腌制好的鸭子用米字形的鲜竹片撑开,脖颈伸展,脚翅向内
期刊
道教的天医观念起源甚早,是对世俗医药观念的神化和投射.不过,唐以前天医的诊治对象仅限于阳世中人,晚唐以降才出现针对幽冥亡魂的地医.地医观念虽未在道门内部流行开来,但促使天医的内涵与外延得到扩大,使其最终扮演了阴阳两界医药之神的角色.宋元道书中有大量内容涉及天医观念,不仅设有专门的醮事仪轨,而且渗透在其他不同性质的斋醮仪式中.在科仪演法中,道士通过外在的坛幕陈设以及内在的存思冥想,并配以焚符诵咒、宣读疏文等,生动地拟构出了召请天医诸神降临坛场的场景,藉此为阳世中的斋主及合家人等祛病驱邪、扶体资身,或为身处幽
让丁勇岱和萨日娜感到意外的是,观众觉得周父周母举案齐眉、相濡以沫的感情有点“甜”.rn《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说过,其创作初衷一方面为了致敬父辈“大三线”建设工人,另一方面为记录留在城市的普通劳动家庭里的“沉默一代”.就在我们透过再熟悉不过的烟火气和悲欢靠近“光字片”,靠近周家五口的时候,也靠近了那个时代背景下普通老百姓对生活本质的坚信.虽然街区脏乱,居住环境逼仄,“光字片”依旧培养出了品性良好的一代青年.
期刊
启蒙理性把人从宗教的和形而上学的观念束缚中解脱出来,赋予人极大的自主性与能动性.但主体性原则仍然只是一个片面的原则,它不能恢复传统的宗教和形而上学的社会一体化力量,使分裂和异化了的生活世界重新成为一个整体.面对现代性演进中出现的此类问题,德国古典美学的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等致力于寻求和解的途径,希望在理性的基础上通过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使真善美重新统一起来,由此具体论述了艺术与道德关系问题.康德以审美判断力为基础分析了“美的艺术”的和解功能;席勒指出艺术教育实现了审美自由与道德自由的统一;黑格尔提出了
中国社会史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全面复兴以来,逐步从历史学的边缘领域走向舞台中心.1996年,为进一步确立社会史学科的性质、任务和地位,加强对社会史研究的“宏观把握、整体架构工作”,由龚书铎任总主编,曹文柱和朱汉国任副总主编的8卷本《中国社会通史》出版面世,描摹了先秦至民国数千年间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历史图景.①较为遗憾的是,《中国社会通史》所述内容止步于新中国成立前,在时序上尚不能称为贯通.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史日渐成为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海外学者高度肯定了新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成就,并从政府在创新中的角色、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型人力资源建设三个维度总结了科技创新的历史经验.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突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窠臼;注重从中国的实证经验出发;中外比较研究成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华人华裔学者的研究相对较为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