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研究教,一手研究学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o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些精彩的课堂长久地在脑海中印刻着,没有刻意去记,但常常涌上心头,浮现眼前——
  支玉恒老师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自由朗读,就“悟出道理、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感到兴趣、提出疑难”五个方面圈点批注,然后交流。支老师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学习、追问,或者在学生碰上困难的地方点拨。
  学生汇报“说碰壁”一部分时,支老师一而再,再而三地追问。
  第一次追问:“好,你是说作者用‘碰壁’来说什么呢?”这一次追问学生弄懂了“碰壁”的真正含义。
  第二次追问:“我还不明白,究竟是说鼻子还是说社会的?”这一次追问,学生弄懂了借碰壁谈社会黑暗。
  第三次追问:“作者最后懂了,墙壁比伯父的鼻子硬多了,当然碰扁了。这就是她的‘恍然大悟’,作者‘恍然大悟’懂了什么呢?”这一次追问,学生发现作者那一刻的恍然大悟其实是只知其一。
  第四次追问:“那么鲁迅先生要说旧社会就说旧社会得了,直截了当,干吗要说鼻子呀?”这一次追问,学生发现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和深沉浓郁的爱国情。
  细细研读实录,原来,支老师借助追问让学生在“字面意思、背后含义、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与人格魅力”之间走了一个来回。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积极主动思考的状态中,这样的读与悟才是真正的学习。
  所有的教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学生的学,我们也常常说“教是为了不教”“为学而教”,那么,何不一手研究怎样教,一手研究怎样学,让我们教的路径与学生学的路径保持基本一致!
  薛法根老师执教《匆匆》一课时,让学生仿照文中语句说一说“我们的时间是怎样过去的”:
  生:读书时,日子从翻动的书页里过去。
  师:改动一下“翻动”的顺序试试。
  生:读书时,日子从书页中翻动过去!
  这一改,真让人拍案叫绝!那么,这样精彩的课堂生成是源于什么呢?答案毋庸置疑,这样的精彩生成源于顺学而导,源于教师敏锐的语感、准确的引导!
  看到这一幕,我在想,如果当时站在讲台上的是我,我大概反应不过来,我大略会表扬学生“说得真好!能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运用作者的语言模式表达”。由此可见,能否顺学而导是教师教学能力的直接体现。
  而实现顺学而导的途径至少有二:一是教材的深度解读,教师对教材有了深入骨髓的理解才能在课堂上让自己化身作者与学生实现心灵对话;二是对语言的高度敏感,教师对语言有了高度敏感才能在课堂上抓住转瞬即逝的“契机”,并迅速转化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良机”。
  一手研究教,一手研究學,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处处闪耀着成长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市洛龙区教研室)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我常常想起郭老师在师范学校教我们书法课的情形。那样的岁月,课程表上常常排着下午的第一节课——学写字。郭老师不紧不慢地踱着方步,来到我们的教室,教室里一下子变得十分安静。我们被郭老师那气宇轩昂的样子折服了。无论任何时间,只要他来到教室,我们都会屏息凝神,像是能感受到郭老师身上散发出来的书卷气。虽然郭老师个子不高,身材瘦削,但他的精神矍铄,总会让人眼前一亮。更让人难忘的是,他那乌黑浓密的长眉毛一个劲地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通过欣赏图片、聆听故事,感受童话故事中大胆想象的趣味性。  2. 对比课内外童话故事的文本结构,感知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一、大胆想象,感受趣味  1. 欣赏教材“习作”中的图片。  2. 说一说这些想象哪里很有趣。  3. 你还有其他很有趣的想象吗?  4. 欣赏绘本《变大变小的狮子》的“变小”部分。  二、对比文本,学习反复  让我们
文本解读  1.厘清单元目标与课时目标的关系  本单元导语点明了语文要素:观察。课文的编排意图是要落实这一要素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进行方法指导;交流平台是习作单元的灵魂,重在归纳梳理、提炼方法;习作例文是进一步感知方法;习作则是实践运用学到的方法,形成单元学习成果。可见,本单元从导语、课文、交流平台、习作例文到习作安排,都围绕观察这一目标来设计。编者意图是将阅读中习得的方法在习作中运用,体现阅读与
教学目标:  1. 认识“箱”“夸”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缝”“夹”,借助图片、字典、课文语境理解“夹袄”等词语。会写“衬”“衫”等12个字。  2. 分角色朗读,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裁缝和顾客的性格特点,读出裁缝和顾客不同的语气。  3. 利用表格梳理故事主要内容。借助表格学习按时间顺序、找主要人物、抓关键情节进行简要复述;通过关注细节描写,学习用自己的话生动复述。  第一课时  板块一 激趣导
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自我提问”阅读策略单元,围绕“自我提问”阅读策略的学习,安排了4篇课文。教学时,要遵循教材的内在逻辑,通过梯度式支架教学,把教学效能最大化。  一、遵循单元内在逻辑  阅读教学中的“自我提问”,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在理解文章的关键处向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涵盖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关键情节的推理、课文框架结构的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作品寄寓的情感, 以及对整个作品的评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文言文,篇幅短小,写了司马光“砸缸救友”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机智聪明、遇事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由于年代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文艰涩难懂,这也正好是文言文的“特点”之一。人教版教材共选编了四篇文言文,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绝弦》、六年级下册的《学弈》和《两小儿辩日》,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选编文言文,
适用年级:二年级  教学目标:  1. 在愉悦的交流氛围中,更深入地认识书中的人物。  2. 能对感兴趣的人物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  3. 在群文阅读中,连结“群狼形象”,体验、辨析、深化对人物的认识。  4. 激发阅读其他童话书籍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猜猜人物  师:《笨狼的故事》这本书陪我们度过了两个星期的时光,我们一起评选最有趣的故事,一起读故事讲故事,很快乐!相信
课堂实录  一、回顾方法,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古人谈读书》第三则,在前两则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学到不少读书方法,第一种方法,谁读给大家听?(出示: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生读)  师:你怎么理解“眼到”?  生:读书的时候不能加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要看清楚。  师:“口到”怎样理解?  生:就是要放出声音读课文,读准字音。  生:要多读几遍,读熟练。  师:那怎样才
文本解读  《有趣的动物》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口语交际课。本课主题聚焦,围绕“有趣”来谈,且介绍的是“有趣的动物”。笔者以为,这种“有趣”不仅仅是说的人这么认为的,也应该让听的人认同这种看法。教材中也明示了本课的目标应从一年级的“敢说”“说清楚、听清楚”向“说清楚、听明白”发展。“听明白”意味着不仅要听清楚,还要能听懂。在此基础上,还提出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要有礼貌地提问”。相比一年级的交际
在一个研讨会的会场上,特级教师孙双金执教二年级的一篇课文——《找春天》。讲到“羞”字时,他说:“上面是个‘羊’字,下面是个‘丑’字,其实原来不是‘丑’,但是今天我们都写成了‘丑’,我们就按这个意思理解,小羊甩起小尾巴,遮住了丑的地方。”大部分孩子接受了这个解释,有个叫龚可心的小女孩执着地举起手来发问:“请问,它原来下面到底是什么呢?”  听课的老师大笑起来,我也在台下微笑:这笑不是嘲笑,而是出于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