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旅行:2要3法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行中的意外小惊喜就是你们最好的痕迹,比如路上的树叶、有特色的纪念品或者是简单的小书签。
  
  如果你也想带孩子去一趟旅行,但是不知道如何更好地让孩子学会体验式的参与,不妨参考我的这份清单——分为两个要点,三个方法。
  这份清单,是我在研读哥伦比亚大学和牛津大学著名神经学家乔纳·莱勒想象力培养的相关著作时,无意间发现的一个宝藏。综合了自己规划两个孩子旅行的经验后,我梳理了一些旅行方面的实操要点,我真心觉得很受益。
  要观花,不要走马
  孩子只要旅行多就代表能力强吗?不一定。去过多国旅行的孩子,一样可以缺乏生活经验,专注力开发不及格。
  曾接触过一个孩子,从刚出生开始就陪着父母在世界各地旅行,環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孩子的个性也很随遇而安。
  她和我家孩子看的是同一个儿科医生,在做认知评分的时候,发现那孩子的专注力和游戏完成度的分数是不及格的。18个月孩子应该有的能力测评,只得出了1岁的分数。
  后来了解到原因,是孩子虽然一直在看全世界的风景,但是只停留在出入酒店,跟着父母去逛景点、走马观花的看客形式。孩子从来没有安静下来,认真把一件事情完成。这些生活经验的缺失,让孩子在生活的感知力上,在对于一项玩具、游戏的专注和坚韧度上,遗憾地也同步缺失了。
  要体验,不要度假
  真正旅行的意义在于体验。我们需要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要感受各种各样的人文细节,甚至是在旅行中劳神的细节,才是我们最终对孩子产生持久影响的关键因素。
  时刻牢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去思考亲子旅行到底是否合格。
  如果你只是去了一个地方,住了几天,但是你没有让孩子去体验当地的生活细节,没有让孩子参与到规划和设计、筹备的琐碎细节中,孩子也没有真正和当地的文化、居民相互接触,这样的旅行,其实是度假,并不是旅行。
  活用旅行故事本
  这里有一个我常用、可以帮助规划亲子旅行的方法——“旅行故事本”。
  旅行故事本是把孩子在旅行期间的所见所闻,包括日记、地图、解说、趣闻都记录下来。
  制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准备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我家那本是旅途中即兴买的,孩子自己挑选的纪念本);或者是选好卡纸,对折并装订起来,这也是一种非常简单、但是主题很鲜明的故事本的方式(我家孩子会在卡纸颜色上自己搭配,熟练的话其实装订都可以让孩子自己来),我家是两种模式交叉着用。
  至于具体在每次旅行的时候,这个故事本又可以怎么做呢?
  方法1:不要丢落旅行中的记录和凭证
  我们经常把旅行中的很多小凭证都丢掉,但那些恰恰是我们和这个城市打交道的线索,试着在自己的空白故事本里把这些凭证粘贴进去,让孩子按照他的记忆逻辑去组织这些小物品。同时问问孩子,“当时我们拿这个是去做什么呢?”帮助孩子重塑旅行中的故事。
  其实带孩子旅行过的家人都明白,不管你的旅行计划多周全,孩子可能就会自然而然在一个小地方逗留下来,然后静静地开始“捡”东西,要花的时间可能比你预想中的还要久。
  旅行中的小意外就是你们最好的痕迹,比如路上的树叶、有特色的纪念品或者是简单的小书签,让孩子去找一找他想要的小礼物。
  比如我家弟弟一岁多去台湾的时候,就捡回来一些海边的贝壳、沙子、小石头,这些都可以做成孩子记忆的小法宝,留存起来。
  方法2:用提问的方式引爆孩子的好奇心
  每去一个地方,记得在自己的故事本里和孩子一起思考几个相关的问题,给孩子的旅行埋下伏笔,然后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找答案。
  比如我和孩子去参观英国自然博物馆,出发前,我就在故事本里和孩子确认下三个问题:“什么是恐龙”“恐龙有什么颜色的”“恐龙为什么不见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孩子自然就是带着一个好奇探索的心,去仔细寻找他想要的答案。
  在旅行结束后,可以问问孩子:“你还想知道什么?”
  孩子对旅途的记忆不一定完全“真实”。比如在旅行结束后,我问孩子你还记得什么,孩子的记忆是半现实半虚构的。比如哥哥Joshua在谈旅行的经历时,和我们分享了一个想象的故事:在埃菲尔铁塔下的绿草地上,看到警察先生去抓小偷,因为小偷想要用大炮射埃菲尔铁塔。这个最好的记录方式,就是给孩子时间,让他一边描述,一边画下来。
  孩子的好奇心一直都会带着我们去寻找更多答案,我们可以无限地将这个故事本演变为孩子希望解决的“好奇心本本”。
  方法3:让孩子去制定旅途的路线
  旅途中,车站也是孩子可以学习的好地方。
  我们可以教孩子如何去辨识路线图和基本的交通指示,让孩子去带领我们找寻目的地,这些都是很好地让孩子重新梳理自己社会角色的好玩法。
  有一次在英国,在看到很多当地人都直接穿越红灯的时候,孩子们还是倔强地拉着我一起等红灯,一脸“说好了不能闯红灯”的秩序感。
  其实也可以反过来教育我们这些大人,因为我家弟弟的下一个问题就是:“妈妈,为什么他们都不等红灯?”当时觉得这个问题真的好难回答啊,但换个角度想,孩子能提出这个问题,正是因为孩子已经意识到了社会规则和指引。
  一个人生活的广度往往也可以影响到他的优秀程度。在莱勒的观点里,旅行也是很好地培养局外人思维的场所,在旅途中拓展我们生活广度的起点,让我们放下熟悉的一切,去探索和认识未知的世界。
  本文源于萌芽研究所BUD,育儿有方,成长有伴。这里有走心科普、给力社群和让你不再焦虑的课堂。
其他文献
我先生老皮,法国人,去过很多遍布世界各地的米其林餐厅,搜集的米其林菜单足够做一个展览。从1981年到现在一直维持3星的Georges Blanc大厨还送了他亲笔签名的菜单。  老皮爱美食,爱做饭,周末经常泡厨房。在他眼里,做饭就是一种艺术,一道看似简单的虾仁蔬菜,光酱汁就要熬3个小时。  老皮成为超级吃货加大厨,他的妈妈功不可没——老皮不到2岁,就被妈妈领入“厨门”。老皮自己回忆说:“童年最享受的
女儿一一现在6岁,她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认字多。我没有测算过她认字的数量,但她现在可以像大人一样阅读报纸杂志、可以看全文字版的格林童话(有的故事长达10多页),看原版动画片也完全跟得上中文字幕。  可能会有人不以为然:“小孩子干吗认那么多字!”可如果我们从来没有为教而教、而孩子也觉得轻松快乐,那么多认一些字又有什么不好呢?1岁开始讲故事,逐字逐句地读  大约从一一1岁左右起,我开始每天不间断地给她讲故
我是一个喜欢研究交通规则的80后,根据自己开车的感受,总结了各种经验教训。而作为一个孩子的爸爸,我将其中与孩子密切相关的拿出来,与诸君分享。  以前,我很喜欢飙车,做了父亲后,心态变化很大:车上坐着老婆孩子时,我就反复提醒自己,全部家当都在这个车上了。所以我在开车时精神高度集中,车速也降下来了,经常还主动让超……不仅是为了我的孩子,也是为了其他的孩子。  安全带必须系,出门必装安全座椅  30%的
纯儿3岁开始上游泳课。在瑞士,根据孩子们不同年龄和水平,每学期都有一次针对性的求生训练。第一学期是亲子共游,小朋友要体验身穿长袖或睡衣睡裤在水中游动的感觉,以免以后因为落水不习惯而惊慌;第二学期开始试用救生衣,高级一点的班甚至还学习怎样用救生圈救人。  每次下水学习之前,瑞士的老师都会先让孩子围成一圈,问一组每次上课都会问的问题,不惜用“洗脑式”的方法,帮助孩子牢记正确的答案。  洗脑之后,老师就
琳琳语文考试考了99分,是全班第一名,她兴高采烈地回家跟妈妈报喜。琳琳妈看到分数后非常高兴,但又不想流露出来自己对分数的重视,于是她这样对琳琳说:“只要你知识学会了学懂了,考多少分得多少名都没关系,妈妈都高兴。”  先不说案例中这位妈妈的反应令孩子多么失望(孩子需要妈妈分享她的愉悦,肯定她通过学习获取的胜利果实),这位家长的话也值得反思,分数真的不重要吗?如果孩子考了20分回来,家长是否还能如此超
孩子小,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乘车安全隐患随之而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确保孩子的乘车安全,家长必须能熟练使用自家汽车的大小安全装置。  儿童安全座椅  这是家长最熟知的一种儿童乘车保护配置,在汽车碰撞或突然减速的情况下,可以减少对儿童的冲压力和限制他们的身体移动,从而减轻伤害。儿童安全座椅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不同年龄段也有不同选择。目前大部分车型已标配儿童安全座椅固定装置,可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已经陪伴《孩子》共同度过了四年多的时光。从一个“纸上谈兵”的育儿杂志编辑,到如今身为一岁宝宝的父亲,伴随身份的转变,使我对家教理念和育儿观念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理解和体会,但我对《孩子》这份事业的热爱之心始终没有改变。家庭教育是一切社会教育的起点和源泉,倾注我们杂志社全体工作人员心力打造出来的《孩子》杂志,一定能为中国家庭教育事业贡献越来越大的力量。《孩子》十周岁了,
要自己DIY,首先要备好一些基本工具。比如用来把发饰与发夹、发箍、头绳等粘在一起的胶棒、胶枪;基本固定用的细铁丝;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各色绸带与发夹、头绳等。这些都可以在万能的淘宝上买到。  直接做两个单蝴蝶结出来,然后用胶枪或是细铁丝把它们粘在一起,便能营造双蝴蝶结的效果。再把不同花色的两组双蝴蝶结上下粘连,中间选同一色系,不同材质的皮革缠绕一圈。看颜色,从粉到玫红再到大红,越来越深,而材质上也要有
难道要医师下个诊断有那么困难吗?老实说,真的很困难。几乎所有的上呼吸道感染都会喉咙发炎,在第一时间,医生几乎不可能明确地告诉您是哪一种疾病。  有一位朋友曾经跟我抱怨:“每次看你们小儿科,医生只会讲三句话:喉咙发炎,观察几天,有发烧再回诊。难道没有别的台词了吗?”  我认真地回答他:“别小看这三句话,人家儿科医师专业的诊断,就浓缩在这三句话里面!”  朋友挑了一下眉毛,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  “不
《我讨厌妈妈》  “我讨厌妈妈!”女儿经常会撅起小嘴冲我嚷嚷。  这种话,有些妈妈听到一定会大发脾气,然后指责和教育一番;可在我听来,这真的没什么,不就是女儿跟我玩的一个语言游戏嘛。  所以,当有一天看到酒井驹子的《我讨厌妈妈》时,我们都笑了。阅读完绘本后,女儿更是高声大喊:“我讨厌妈妈!”而我则以同样的分贝回应她:“我讨厌娇娇!”  《我讨厌妈妈》讲的是一只小兔子生气了,因为他起得早,肚子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