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中英语;泛读课;阅读任务;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4—0052—01
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阅读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任务型语言学习有三个显著特点:(1)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2)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
二、任务型泛读课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时候,教师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任务的目的。具体来说,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首先,学习目标要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要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入手,尽量采用真实的内容和自然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差异性原则。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过分注重基础性目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完成所有的任务;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能力较强的学生。
3.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的过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多个小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呈螺旋式层层递进。
4.渗透及发展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还应延伸到课本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如给学生布置课后的发展性任务,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将课堂延伸。任务设计还要注意交互性,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5.主体性原则。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应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不应只向学生输入课本信息,而应就自己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引导、启发和辅导等形式,使学生不断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能够获得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英语泛读课中阅读任务的设计模式
按照任务的基本含义及任务型阅读的基本理念,依据任务型教学的基本规律,高中英语泛读课任务型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读前阶段任务的设计。在英语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读前阶段是泛读课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读前阶段即泛读课的导入,如果课堂导入方法得当,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首先,读前阶段任务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如果阅读课的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能更加主动地学习。其次,读前阶段任务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相关材料要具有新颖性。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2.读中阶段任务的设计。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设计多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具体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略读。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找出主题句或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精读。精读的任务要明确,让学生每次都能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阅读对文章的细节和作者的态度有清楚的认识。精读的任务要细,这样才能充分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在进行信息的输入和交互过程后,在读后阶段需要进行信息的输出。在读完整篇文章,了解文章意义、框架结构、语言知识后,学生应进入知识的反馈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方式进行复述、背诵等展示任务完成情况,也可利用已有的兴趣、知识和观点,完成一些交际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讨论形式表达个人观点,然后要求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作具体评价。最后,应对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课文改写、续写或找出文章的补充材料等,促进学生能力的拓展及思维的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4—0052—01
基础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目的和语言项目,设计出操作性强、任务化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项真实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获得情感体验,调整学习策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一、阅读任务设计的理论基础
任务型语言学习是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任务型语言学习有三个显著特点:(1)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更甚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因此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的习得;(2)执行任务或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
二、任务型泛读课教学的设计原则
在进行任务型教学的时候,教师的设计和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任务的目的。具体来说,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趣味性原则。首先,学习目标要明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其次,要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入手,尽量采用真实的内容和自然的方式,采取多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2.差异性原则。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两种倾向:一是过分注重基础性目标,要求所有学生都能成功完成所有的任务;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能力较强的学生。
3.循序渐进原则。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注重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的过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初级任务的循环,并由多个小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遵循先听读、后说写的设计顺序,使教学呈螺旋式层层递进。
4.渗透及发展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应仅仅局限于课本教学,还应延伸到课本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如给学生布置课后的发展性任务,通过网络等媒体手段将课堂延伸。任务设计还要注意交互性,积极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5.主体性原则。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教师应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不应只向学生输入课本信息,而应就自己的理解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引导、启发和辅导等形式,使学生不断思考、归纳和总结,最终能够获得交际能力的提高。
三、高中英语泛读课中阅读任务的设计模式
按照任务的基本含义及任务型阅读的基本理念,依据任务型教学的基本规律,高中英语泛读课任务型教学设计可分为三个阶段:
1.读前阶段任务的设计。在英语泛读课的教学过程中,读前阶段是泛读课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读前阶段即泛读课的导入,如果课堂导入方法得当,就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首先,读前阶段任务的设计要具有趣味性。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愿望。如果阅读课的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就会体会到学习是一种精神享受,从而能更加主动地学习。其次,读前阶段任务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教师在进行导入时,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切忌单纯为了“导入”而“导入”。最后,相关材料要具有新颖性。新颖的导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更好。
2.读中阶段任务的设计。教师可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设计多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完成,具体包括两个环节:一是略读。在此环节中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大意,找出主题句或关键词,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二是精读。精读的任务要明确,让学生每次都能带着问题去读文章,通过阅读对文章的细节和作者的态度有清楚的认识。精读的任务要细,这样才能充分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读后阶段任务的设计。在进行信息的输入和交互过程后,在读后阶段需要进行信息的输出。在读完整篇文章,了解文章意义、框架结构、语言知识后,学生应进入知识的反馈阶段。学生可以通过小组方式进行复述、背诵等展示任务完成情况,也可利用已有的兴趣、知识和观点,完成一些交际任务。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讨论形式表达个人观点,然后要求学生自评、互评或教师作具体评价。最后,应对学生布置一些任务,如课文改写、续写或找出文章的补充材料等,促进学生能力的拓展及思维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