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大剂量失血/输血模型的建立及不同大剂量输血策略对模型凝血功能的影响

来源 :中国输血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y3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体外大剂量失血/输血模型,评价其凝血功能指标与血栓弹力图(TEG)拟合性,为临床大剂量输血救治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2017年3月2日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输血医学科参加无偿献血的健康献血者中,选择8名采集静脉血,根据之前研究基础建立大量失血体外稀释模型,模拟大剂量输血策略输血和延迟补充血浆、血小板输血2种临床情况,建立输血模型M1和M2,检测每个模型的血常规、常规凝血功能、凝血因子活性、TEG,统计并分析相关数据。结果 M1
其他文献
目的对由两个罕见位点突变组合致类孟买血型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及家系调查。方法使用血清学试验进行ABO、H抗原检测,并用基因检测方法确认其ABO血型;应用PCR技术扩增FUT1基因,并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血清学结果显示:先证者为罕见的类孟买型Bhm,Le(a-b+),先证者父母均为B型Le(a-b+);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与其母FUT1基因h235位均为G→C杂合突变。先证者与其父FUT1基因h649位均为G→T杂合突变。结论两个罕见位点突变组合导致类孟买型表型的形成,本研究有利于阐明中国人群类孟买型基因多态性和遗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生猪以及屠宰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集待宰生猪鼻拭子、麻电鼻拭子、断头鼻拭子、脱毛体表拭子、劈半体表拭
目的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市售液态乳中营养元素及有害元素含量测定,分析我国居民通过饮用液态乳对多元素的摄入状况,评估成年消费人群中多元素暴露水平及健康风险,为相关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集全国7个地理区域市售液态乳样品共计110份,以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镁、钙、钒、铬、锰、铁、钴、镍、铜、锌、砷、硒、钼、镉和铅15种元素含量,分析地域性差异。对于营养元素采用推荐摄入量(RNI)和适宜摄入量(AI)评价营养状况,对于污染元素采用暴露边界比(MOE)和暂定每月耐受摄入量(PTMI)评价健康风险。结
目的通过对2015—2019年贵阳市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的整理分析,掌握本地区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按发病的时间、年龄、职业、发生场所、食品包装方式及地区分布等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贵阳市监测医院共报告食源性疾病病例4 335例。6—10月为食源性疾病的高发期,占59.22%(2 567/4 335);婴幼儿和农民是食源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年龄段主要集中在0~3岁和18~59岁,占71.79%(3 112/4 335);发生场所以家庭为主,占67.14%(2 785/4
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确定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本研究通过分析浙江省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开展情况,探讨标准跟踪评价工作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与建议,以期最大限度地发挥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在食品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肉制品中食品添加剂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标准管理.方法 通过对国际食品法典以及美国、加拿大、欧盟、澳新、日本、韩国和中国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食品添加剂标
目的对我国与主要国家/地区的食品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差异性展开研究,同时调查消费者的食物过敏情况以及对于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认知度,为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的标签标示管理提供建议。方法收集对比各国/地区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同时对消费者开展问卷调查,对5 975份调查报告进行统计并分析调查结果。结果我国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要求较为宽松,消费者对于相关标示内容有所需求。结论应推行食品中致敏物质的强制化标示,完善食品中致敏物质标签标示的管理。
目的考评一次性使用输血器的血液相容性及其使用前后的成分血残留和成分血损伤情况。方法通过称重法分别检测悬浮红细胞(悬红)、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FFP)流经2种国产一次性使用输血器(A、B)前后的各成分血重量,计算成分血残留率、红细胞上清中的游离血红蛋白(FHb)、钾离子(K+),血小板pH值、低渗休克反应(HSR)、乳酸脱氢酶(LDH)、P选择素在血小板表面上的表达(CD62P),以及血浆的凝血酶原片段1,2(F1+2)、纤维蛋白A(FPA)、凝血因子Ⅻa(FⅫa)、凝血酶抗凝血
目的 获得国内人凝血因子Ⅷ(FⅧ)制品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效力信息.方法 获得国内7家及国外1家血液制品厂生产的FⅧ制品,检测其中FⅧ和vWF各项指标.结果 国内7家FⅧ制
目的了解2002~2017年中国食源性农药中毒事件的特点,为相关部门制定预防食源性农药中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并整理国内文献数据以及国家监测数据,剔除重复事件,对中毒因素、不同原因食品和发生环节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归因分析。结果农药中毒因素以有机磷类农药中毒为主(361起,占64.23%),其次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和除草剂;原因食品主要为蔬菜类、粮食类、水果类,分别占33.45%(188/562)、14.41%(81/562)、8.36%(47/562);引发环节以农药残留过高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