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造反核不扩散机制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鲜核试验,很可能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核扩散这个魔鬼。由于朝鲜是个遭国际社会多年孤立和封锁的小国穷国,连这样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核武器,会让更多的国家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更何况核试验之后外界的惩罚并不是致命性的。
  10月9日,东亚神秘小国朝鲜进行了事先张扬的头一遭核试验,尽管有专家质疑其爆炸当量太小难成大器,但朝鲜已经迈过了制造核武器的门槛却是不争的事实。安理会经过5天闭门磋商后,于纽约发表了弹性较大的谴责性决议,决定针对朝方核、导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相关领域采取制裁措施。但朝鲜常驻联合国代表朴吉渊表示“完全拒绝接受”这一决议。另据各方面情报综合判断,朝鲜进行第二次核试验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将意味着危机升级。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巴拉迪16日在维也纳警告说,如果国际社会不能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阻止核技术扩散, “短期之内”将有多至30个国家获得制造核武器的技术。
  
  朝鲜核问题的由来
  
  朝鲜与核武器的纠葛已逾50年之久。在朝鲜战争期间,麦克阿瑟就屡次威胁要对朝鲜使用核打击。停战后,美军驻留韩国,并于1958年1月开始在韩国部署多种核武器,到1967年达到最大规模时大约有8类950个核弹头。
  朝鲜战争以及战后美国核打击的现实威胁,促使前主席金日成启动了核计划。1979年,朝鲜用自己的技术开始动工建设实验用核反应堆;1986年,朝鲜在宁边附近新建的一个20兆瓦热反应堆开始运行——这是朝鲜核计划的里程碑。
  1985年12月,朝鲜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以便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获得技术援助。但朝鲜一直拒绝履行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检查的义务。90年代初,美国以其卫星照片为据,怀疑朝鲜正在研制核武,开始强烈要求进行核查,朝鲜核危机初步呈现。后几经斡旋,朝鲜与韩国签订了《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紧张气氛才有所缓和。
  1994年10月21日,朝鲜谈判代表团团长姜锡柱和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加卢奇在经过3个多星期的紧张谈判后,在日内瓦签署了《朝美核框架协议》。根据协议,朝鲜同意冻结现有的核计划。此外,朝鲜还同意将来接受对其所有核设施的检查。按协议规定,美国将负责在2003年底前,为朝鲜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两座1000兆瓦的轻水反应堆。反应堆建成前,美国将同其他国家一道向朝鲜提供重油,作为能源补偿。
  但到2002年10月,也就是金日成之子金正日被推举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5周年的时候,朝美矛盾急转直下。平壤指责美国援建的两座轻水反应堆基本工程仅完成了24%左右,而且自国务卿奥尔布赖特2000年10月访朝之后,华盛顿的对朝政策再无积极的表示,布什总统还曾在2002年初国情咨文中把朝鲜和伊朗、伊拉克一并列入“邪恶轴心”,并且之后虽有犹豫却不肯收回,而这是爱惜名誉的金正日所不能容忍的。所以,不难想象,在美国以发现朝鲜进口用于铀浓缩的离心机为借口,停止向朝鲜提供重油后,朝鲜于2002年12月12日高调宣布解除对核计划的冻结,并于2003年1月10日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核问题由此再次凸显。
  在第二轮朝核危机中,布什政府始终回避与朝鲜展开正式双边对话,乃有中国居中调停的5次“六方会谈”登场,成为半机制化的外交舞台。但“主角”朝鲜因其安全保障与经济援助的期望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满足,于2005年底宣布无限期抵制六方会谈,并在今年7月试射“大浦洞-2”导弹后最终铤而走险。
  
  朝鲜现实核能力分析
  
  朝鲜的核能力从何而来?处于什么水平?自从朝鲜公开宣称拥有核武器的那一天起,相关猜测就从未停止。
  据悉,在朝鲜核计划推进过程中,前苏联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56年苏联的“联合核研究所”成立到1990年该研究所与平壤之间的科研合作中止,共有250名朝鲜科学家在苏联接受了核训练。以此为种子,朝鲜培养了大约3000名高级核技术人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独联体其他国家的数十名核科学家受聘到朝鲜工作,并实际参与了朝鲜的核计划。
  同时,日益猖獗的核黑市也给朝鲜提供了实际帮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巴基斯坦核计划之父卡迪尔·汗曾卖给朝鲜20多个铀浓缩用离心分离机,还曾访问朝鲜,进行了现场指导。2004年,卡迪尔·汗在巴国家电台公开承认,他对大范围的核扩散负有责任。不过,就在朝核试炸第三天,穆沙拉夫总统在一个记者会上回答提问时指出,朝鲜核弹是使用钚元素制成的,而巴基斯坦没有钚弹,“这应该可以让你知道我们到底该不该为此负责”。
  
  据披露,朝鲜早在1964年就进行了全面铀矿普查。有资料显示,朝鲜目前已探明的可开采铀矿含量达400万吨,铀矿的主要成分为铀238。至于制造核武器的另一重要矿藏石墨,其储量也居世界前列。同时,朝鲜自1986年即拥有重水反应堆,在对宁边20兆瓦反应堆的后期处理中,获取了10~24千克的钚,并进行了数十次高爆试验。
  虽然无法精确估计朝鲜核技术人员的实际能力,但在原子弹问世的60多年来,已经有大量的有关核武器设计的信息公开化,因此可以相信朝鲜基本可以达到中等的水平。这就意味着制造一颗1~5千吨TNT当量的原子弹需要约2千克钚,因此美国估计,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及原料储备,朝鲜拥有制造10余枚核武器的可能性。但如果朝鲜掌握了复合弹芯技术,即用高浓缩铀包住一个较小的钚球,就比把钚和铀分开能产出更多的原子弹。
  从此次核试爆的结果看,由于朝鲜采取的是2000多米深的地下核爆,外界无从掌握具体的数据,但根据爆炸产生的3.5~3.7级地震波可初步判断其威力不超过1万吨当量,小于美国二战期间曾空投给日本的原子弹。美国国家情报总监内格罗蓬特10月16日甚至说,根据对美国军用飞机在朝鲜核试验地区上空采集的空气样本中放射性粒子的沉降所作的分析,“这次爆炸的当量不到1000吨”。现在国际上试爆的核弹当量一般都在几十乃至上百万吨左右,朝鲜如此小的当量只能说明其刚刚跨越了核门槛,距离实现核战力还有相当长的路。
  同时,由于7月份其发射的“大浦洞-2”导弹是唯一有可能对美国构成战略威慑的远程弹道导弹,可以打到美国的阿拉斯加、夏威夷甚至加利福尼亚等地区,但最终发射失败,说明朝鲜还缺乏相应的远程运载工具,因此并不具备真正的远程核打击能力。据专家估计,朝鲜若想真正形成军事意义上的对美核威慑能力,须继续自力更生奋斗10年左右。
  虽然朝鲜的核技术目前还处于初级和不成熟的阶段,尚不能将核武器成品化和远程化,但这只是时间问题,毕竟朝鲜是个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发展军事力量的国家。要知道,朝鲜军队有108万人之众,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军队人数超过百万的 国家,而它的国土面积却仅有12.27万平方公里,人均国民收入这几年不到100美元,几乎在全世界垫底。由此可见朝鲜发展军事力量的意愿是多么的强烈和坚决。
  
  核不扩散机制的无奈
  
  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核试验俨然在防核扩散机制上撕开了一道伤口,如今朝鲜的核试验,使这道尚未愈合的伤口又骤然扩大,流血不止,核不扩散似乎真的走进了死胡同。
  国际核不扩散机制主要是建立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和《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基础之上。前者是英、美、苏等59个国家1968年1月分别在伦敦、华盛顿和莫斯科签署的一项国际条约,于1970年3月正式生效。该条约有如下缺陷:其一,它只允许和承认5个常任理事国拥有核武器,而其他国家不能“与时俱进”,带有一定的“歧视性”。其二,无核国家保证不发展核武器,但有核国家须担保它们的安全,这个义务美国可不愿意对朝鲜这样的国家承担;而一旦无核国家像朝鲜那样在公开发展核武器之前退出该条约,缔约国也无法对其进行足够的惩罚。其三,条约规定每个国家都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但对如何保证核技术不被用于军事目的,核查是唯一的办法,可核查的结果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伊拉克战争的打响与此不无关系。这也是目前伊朗核问题的焦点所在。
  除了“胎带”的残疾外,美国的后天做法也有损核不扩散机制的普遍约束性和非特权性。例如,作为NPT的发起国和缔约同,美国至今不肯签署规定签署国必须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对其核设施进行核查的《附加议定书》。它还在不断研制小型化、实战化核武器,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门槛。此外,它在核问题上对以色列网开一面,还签署了对NPT的有效性起极大破坏作用的美印核协议,削弱了NPT在非核国家心目中的威信。
  再来看核不扩散机制的另一支柱——联合国大会1996年通过的《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它要求缔约国承诺不导致、鼓励或以任何方式参与任何核武器试验爆炸,同时规定了全面彻底核裁军的最终目标。截至2006年10月,已有176个国家签署了这一条约,135个国家批准了该条约,但它至今仍无法生效。这是因为此条约须经44个国家、包括5个公认的核国家和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这3个具有核能力的国家的批准才能生效。而以色列、印度和巴基斯坦拒绝批准此条约,致使该条约仍然是一纸空文。
  核不扩散机制的不健全以及难以得到有效执行,使得一两个无核国家的核试验往往对它构成致命挑战。南亚的情况或许能说明这一点。核试验前,印度总理瓦杰帕伊曾问负责核试验的科学家有没有把握试验成功。科学家们回答说,成功是没任何问题的,但恐怕事后有麻烦。瓦杰帕伊忙问是何麻烦。科学家们回答说印度会受到严厉制裁。瓦杰帕伊听后则轻描淡写地说:“制裁怕什么,只不过几年时间。”
  果然,仅仅两年后的2000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和日本首相森喜朗分别成为新德里的座上宾,而美日曾是制裁印度最严厉的两个国家。至于俄罗斯,根本就没提制裁这事。9·11事件后,美国不但取消了对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制裁,还将巴基斯坦称为是美国的非北约盟友。
  朝鲜显然希望这种好事能在自己身上重演,但是,它能成为巴基斯坦第二吗?
  当前的发展态势并不排除这种可能——安理会第1718号决议仍然呼吁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只有日本在联合围的军事禁运措施之外,独自采取了加码的制裁行动,即不与朝鲜贸易,不准朝鲜船舶靠港,不准朝籍人员入境的“三不政策”。布什只要求朝鲜不要将手中的核技术转让给他国的恐怖分子,影响美国的反恐大业,其余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把球踢给了中国。而作为东亚战略均衡的微妙杠杆,朝鲜核试已然使大国关系出现了互动与调整:从中国国务委员唐家璇作为胡主席特使专访美俄,到韩国卢武铉总统高调造访北京,再到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日、韩、中,密集的外交斡旋似乎说明,尽量维持朝鲜现政权的稳定符合中韩俄美大战略的最终底线。
  只是,在大国妥协的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核不扩散机制的无能与软弱,恰恰鼓励了更多的国家进行冒险。
  
  潘多拉盒子关不上了
  
  朝鲜核试验对核不扩散机制的打击是致命的。虽然制裁和封锁会降临朝鲜身上,但平壤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而制裁之外,惩戒性战争并不管用,否则在此之前早就进行了。也就是说,朝鲜核试验,很可能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放出了核扩散这个魔鬼。由于朝鲜是个遭国际社会多年孤立和封锁的小国穷国,连这样的国家都能制造出核武器,会让更多的国家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更何况核试验之后外界的惩罚并不是致命性的。
  这种吸引力是巨大的,像伊朗、巴西、埃及、南非、叙利亚等国都有可能步朝鲜的后尘,冒险试验核武器。
  伊朗官方对朝鲜核试验的反应较为谨慎,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建设无核世界是伊朗的一贯明确立场,希望“六方会谈”能以符合朝鲜、也符合国际社会利益的方式继续下去。但伊朗百姓却异常兴奋。伊朗电台对此评论道,这是美国政策的失败,正是美国对朝鲜采取施压和凌辱政策,才导致朝鲜退出“六方会谈”并进行核试爆。
  虽然巴两也对朝鲜进行了谴责,但口气温和,同时坚称自己发展核技术的目的与朝鲜和伊朗完全不同。
  据“半岛”电视台报道说,甚至连名不见经传的也门也吵嚷着要发展核技术。
  另外,由于距离朝鲜较近,韩国和日本的动向也值得高度关注,因为两国最能感受到朝鲜导弹和核武器的威胁。朝鲜核试验后,韩国国内充满了谴责、愤怒和伴随而来的失落情绪。韩国民众及媒体认为,朝鲜的成功恰恰说明了金大中前总统对北方的“阳光政策”和卢武铉的“包容政策”的彻底失败。韩国现在对朝鲜的遏制力是“赤裸而无力”,韩国被金日成玩弄了,韩国成了朝鲜的“核人质”,除了依靠美国的核保护外并无可应对的措施,也许自己也拥有核武器才是真正的出路。而在日本国内,尽管首相安倍晋三公开说日本将继续遵守不制造、不拥有、不运进“无核化三原则”,不会进行核试,但还是有不少人叫嚷着要打破这个禁令。
  更为可怕的是,核技术的扩散若不加以有效控制,极有可能被恐怖组织获得,一旦如此,将会给全人类带来灾难。
  无论怎样,朝鲜的核试验都让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很受伤。正如美国的《星条旗报》指出的那样,朝鲜对其他具有核企图且正在核门槛徘徊的国家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可能会再次勾起它们的“核幻想”。
其他文献
苏轼被贬黄州,仕途失意并没有消减他文学创作的动力,也许是“穷而后工”,他接连写下两篇散文佳作:《赤壁赋》与其姊妹篇《后赤壁赋》,前篇写于“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即农历七月十六,后一篇在“是岁十月之望”,前后篇的写作时间仅相差不长不短三个月,皆以“赤壁”为游览地点,苏轼可谓对“赤壁”情有独钟,他所去的赤壁是否为真正的“三国战场”,作者并不深加考证,只取其“赤壁”之名而寄托自己的心意,将其作为感情促发
小说因其情节性强,所以往往阅读起来很轻松,学生也喜欢读。但喜欢读是一回事,能否读懂又是另外一回事。涉世不深、阅历尚浅的高中生未必能准确地领悟小说的主旨、情感等,因此在解题时错误频出,甚至南辕北辙,作为教师也常常百般无奈、苦无良策。如何帮助学生读懂、读准、读透小说,精确地把握小说的真谛,这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也是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必由之途。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比较阅读的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后三个单元都是经典散文,有的侧重审美鉴赏,作品中有大量的形象性的描绘,有利于学生获得美感和认识上的提高,对写作能力也会有山石攻玉之效;有的作品重视行文逻辑,讲究章法的开合照应、衔接转换,学生在梳理文脉的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感情脉络;还有的文本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代作家自由创作的精神。选文皆是经典佳篇,学生通过认真研读,可
担负着母语教学任务的语文学科,其核心素养除了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其中。新高考改革后,学校增设各类选修课供学生走班学习,于是语文选修课也成为广大语文教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方式。我校开设的《京剧唱词鉴赏》选修课,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和语感、联想与想象、审美鉴赏与体验、感悟欣赏与评价等方面极大地助力了语文教学,还使学生获得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增强
在长达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印度诗人泰戈尔驰骋于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文艺理念等方面,创造出不朽的传世之作。仅以他的创作中篇幅最为短小的散文诗而言,就可见其深厚宽广。从数量上看,沉沉十三卷,洋洋近千篇。从内容来说,远自《吠陀》《奥义书》的古奥哲理,近至近代西欧人道主义思想,以及印度遭受殖民统治的满目疮痍和印度人民的不屈抗争,都蕴含其中。特别是绵亘印度几千年的文明史、脉脉不绝
一、学科融合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必然要求  顾名思义,“学科融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多种学科,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人们很早就发现,学科融合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式,因为学科融合可以让学习者获得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为创造性思维奠定重要基础;此外,多学科融合能突破单学科思维方式的束缚,形成创造性思维。所以,在“核心素养”概念出现之前,“学科融合”的实践早已有之。  核心素养概念从诞生开始就
《肖申克的救赎》是美国知名作家、导演、制片人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该部作品在出版十二年后经历了影视翻拍,影片展示的苦难意境与内蕴的自由希望真谛使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功,在人类影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片的享誉全球源自原著本身的文学光辉。得益于作家导演编剧一体的身份,作者斯蒂芬金在处理故事情节,构造冲突对抗,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技巧。本文试从写作手法方面进行剖析,一探这部小说的文学技巧与
摘 要 “重复”的叙事技巧在经典的小说作品中常常出现。“重复”往往不仅拓展了作品的时空,而且能帮助读者进行审美再创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体式,注重“重复”的叙事特点,进而有效地对小说内容进行重构。本文结合2021年高考语文小说类文本阅读题选取的《石门阵》一文,谈一谈“重复”叙事的艺术特点和多样化的艺术效果,以及如何有效重构小说类文本的内容。  关键词 “重复”叙事;小说;内容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
常言道,好文章需要“豹头”“猪肚”和“凤尾”,这对议论文(这里特指考场议论文,下同)而言,尤其是对于800字以上的议论文而言,更有特别的意义:议论文的开头如“豹头”,主要指有力——亮明论点,简短——不拖泥带水,并有文采;主体如“猪肚”,主要指丰富——例证引证丰富;清晰——思路结构明了;结尾如“凤尾”,主要指完善——弥补不足;提升——有所深化;点染——富有文采。  如果把议论文结构分为三大部分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