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之子与自然之敌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xiaohai1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医学之道核心在于它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套看法。但由于著作体例及概念术语所造成的阅读障碍,今人要想明白其义理是很困难的。比如,《黄帝内经》其实几乎无一字不是在讲中医的自然观,但其表述方式与我们熟悉的现代医学著作相去甚远,也缺乏今日人们注重的“系统性”,其精义必须经过一番现代诠释工作才能为今人所用。更重要的是,认真体会这套自然观,不仅仅是正确认知“传统”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为突破目前的中医困局以及超越既存人类医学水平带来了可能。
  所有生物均是由其所处时代和地域的自然环境决定的。任何一个物种的存在,都需要一些最基本的自然条件。同时,不同物种所需的具体生存条件又很不一样。对人而言非常舒适的环境,对于其他的物种就未必合适。《庄子·齐物论》早就说过:“民湿寝则腰疾偏死,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且甘带,鸱鸦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离开特定主体的“正处”、“正味”是不存在的,不能用一种标准统合其他。宋明理学家语录中常云:“鸢飞鱼跃,活泼泼的。” 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的多样性。万物各得其所,这个世界才是活泼生动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物种的生灭,都不是由它们自己决定的,而是受制于整个大自然。恐龙的灭绝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有些学者倾向于从偶发事件中寻找原因,比如彗星撞击之类的。这样一来,恐龙灭绝就成为一种突发性事变。但彗星撞击可以造成局部区域的灭绝,却无法解释整个恐龙家族的消失。实际上更有可能的是,这主要是由环境变化造成的系统性渐进性过程。恐龙是爬行动物,其性别的产生对温度的依赖程度是很大的,如果气温偏高便会产生雄性,气温偏低则会产生雌性。因此,一旦气候转变,其繁殖力就会出现问题;而气候转变同时也会导致其免疫力降低,并造成其他物种灭绝,使其无法获得食物。大自然的改变带来的结果不是一种,而是全方位的。当它们共同作用于一个物种身上时,灭亡也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物种是环境造就的,它也就必须适应于环境。这不能完全用进化论来解释。从理论上说,恐龙一样具有进化的能力。现在有些学者一味地强调恐龙进化为鸟类,却不考虑这种新环境是适合鸟类生存的,而不适合恐龙生存下去这个事实。或者说,即使我们承认鸟类是由恐龙进化而来的,但它毕竟已经是鸟,而不再是恐龙了。后者作为一个物种确实是消失了。这个例子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自身的命运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如果说地球年限大约一百亿年,其中存在生命的时间二十亿年,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几个阶段:生命初期主要是单细胞类生物,然后慢慢转化为复杂的生命体。这是通过自然环境的改造实现的。人类在实验室里可以改造一种细菌,地球同样在改造生命,只是需要的时间较实验室里长得多,改造过程缓慢得多而已。人类的产生也是地质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进化。人类生存时期的环境,包括空气、土壤、矿产的分布等,造成了人类产生的必然性。这就像实验室里要改造一种细菌,就要创造一种特定的环境,不能随意选用温度、湿度,或者培养液。因此,单细胞生命也好,多细胞生命也好,都是地球这个环境产生的。人类处于地球有生命之后的十亿年期间,相当于中年成熟阶段,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当地球发展到衰竭阶段,人类也是无法生存的。这样说并不意味着要否认生命演化是多方面的,但地球自身变化和内在环境的改变确实对生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确实是“万物之灵长”,是自然界各物种里最具智慧的。但反过来,这并不意味着人可以为所欲为,因为他/她的地位是经过大自然筛选出来的,如同恐龙以前统治整个地球一样,最终仍然不能脱离大自然的控制。如果环境变化太大,人类的免疫能力出现问题,连最基本防卫都没有了,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人想战胜大多数疾病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掌握的知识固然不足以做到这一步,即使从更长远的景象来看,这也已经超出了人类的控制能力,是做不到的。有生就有灭,宇宙也是如此,何况小小的人类!近代以来,人类致力于改造自然的大工程,就像培根说的那样,要“拷打大自然”,逼它说出自己的秘密;随着大自然的秘密开始逐渐显露,人也就愈发狂妄自大,认为自己可以驾驭整个世界。事实上,很可能我们终于有一天会发现,大自然最后的秘密即是,没有任何物种可以驾驭自然本身,但那个时候也就是我们作为人类消失的时候。
  今天,人类已经走出地球,奔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使得我们忽发奇想,认为有一天当地球已经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或者遇到其他灾难的时候,我们可以移民其他星球。但是,我们知道,人在星际飞船上生活久了就会得病。很简单,人是地球环境变化数亿年的产物,一切都是为了地球这种环境而产生的。即使同在一个星球,也还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何况要整个搬到外星球去呢?火星上的山、海都与地球不同。就算我们在上面造一个海,也根本不可能像地球的循环海。它的运转速度、大气,整个就会大变。因此,移民外星球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事实上却是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且这一过程完成后,是否仍可在今天的意义上称之为“人”,亦须思量),上帝是否愿意再给我们数亿年的时间,恐怕就只能看他老人家的心情而定了(但坦率地说,凭人类在地球上的表现,如果我是上帝,便不会再给他/她一次胡作非为的机会)。
  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是模仿自然的。这个“环境”,具体来说即是以人生存的地球为中心所观察到的自然,包括了天地在内。人的形象被认为是“圆颅方趾”,圆颅像天,方趾像地,所以整个人体就是自然的缩影。所谓天圆地方的说法今天看起来当然是有问题的,因此,人体取象于天地之说也被认为是胡说乱道。但是我们要知道,“天圆地方”是对人类眼中的世界的描述。换言之,它所讨论的不是天地本身的形态,而是对人而言,它们意味着什么。这个“立场”(用其字面意义)是非常重要的,它实际上是人站在“自然”之中看自身,也可以说,它为人在自然之中定下了一个位置,并谨守这个位置。它不像我们今天对于宇宙的认知,是越出人的本位的。但是超出地球这个大环境,天苍苍者,何所谓“天”?这些概念也就没有意义了。因此,中医有关天地的看法不只是和现代学术在具体观点上的差异,而是对于自然全套不同的观念的差异。
  在传统医学看来,人的经络就像河流,肌肉就像土壤,骨骼像山。这才构成一个支架。当人构成这个支架的时候,也就成为地球的小复制品。但这是一个有生命的复制品,是和周遭环境融为一体的复制品。离开地球这一环境,人也就绝对不是这个样子。在一个孤岛上,生物群落一定和我们已知的不同。如果我们把岛外的东西引进去,且它能够在若干年后生存下来,完全融进岛内环境中,成为其中的一部分,那么它自己也就成为一个独特的东西了。同理,正是由于物种是由环境创造的,同在地球上的生命才会有一些非常相近的东西,如循环系统。毛泽东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全不足以构成一个生命。
  这里值得提一下中医的脏腑、经络概念。脏腑是看得到的,经络是看不到的,因此很多人认为这是胡说。但经络的道理其实并不难解。以地球为比,脏腑如同五大洲,这是看得到的。但是,五大洲的内在联系是什么?不同物种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这是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完全解释的,可是我们又分明感到,它们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这种内在的联系也不能完全用气候变化解释。比如发生地震前几天,甚至半个月,有些动物就感受到了。感到的不一定看到,眼见不一定为实。其实地球上的各个部分(包括空间和物种)之间存在着的这种相互之间的呼应实际上就和经络一样。也可以说,地球(乃至整个宇宙)中也存在着自己的经络。我想有一天如果对此有一深刻的认识,则中医所说的经络也就不再神秘了。
  近些年来人们突然发现,“医学”越来越“进步”,可是医疗水平似乎并没有水涨船高,相反,似乎还有大不如前之势。这里边的原因很多,包括病菌本身也在适应新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对疾病的认识越来越趋于微观化、孤立化,对于人体作为一个系统以及他和整个外部大环境的认识不够。这实际上已经远离了自然法则。而事实上,医学是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学问,不管是中医、西医、蒙医、藏医,或者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都是基于对自然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所有的这些医学都可以互为所用而不应有什么对立,这也就是我所谓的“自然医学”。
  正是在此立场上,这种医学也突破了过去那种仅仅注意于身体、病毒本身的认知框架。人类的健康并不是立足于一般意义上的新药发明等“纯粹的”医疗事业,而是立足于我们怎样对待我们生存的这个环境。今人过于短视,为了一时的“发展”不惜破坏自己最终的生存根基。反思古人的观点,真是比我们高明了不知多少倍。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对自然的认识。我们是自然之子,不应该是自然之敌,不能过分改变环境。我们都说,中华民族是黄河、长江的子孙。这是两大主动脉,我们是依靠它们的供养才有中华文明的。可是,拦河修坝,这两大主动脉都被卡断了,这种变异不可预知,但是一定非常可怕!我们知道,自然界也有自我修复能力,因为地球实际上也是个生命体,它不是无知无识,任人宰割的。自我修复能力是自然界得以维持下去的根本原因,治病也是这样,它很多时候是通过人体的自我修复能力,比如一个创伤,不管是西医中医,解决的都只是去除其不能愈合的问题,而不是造成愈合本身,愈合需要机体的自我修复。自然也是如此,水不足就加,多了就减。现在把河道堵塞之后,上面的水壅塞不通,自然界得到的反馈是水过多了,反而造成给水不足,导致整个流域水源减少(雨量减少),进一步加重缺水状态。从我们中医角度讲,这是肯定的。我们发现,很多原来修的水库短短几十年就没水了,实际上就是因为壅塞不通了,就像把血管一下子堵起来,好像局部血液增加,实际是壅塞不通,整个血管就萎缩了。其实自然界本身是有储水功能的,很多水是存在地下的。我们中医讲循环,地下水就相当于人体的肾水,它必须藏得深,不然就造成荒漠,源泉枯竭,影响是非常可怕的。
  人在掠夺地下水的同时,也产生一些内在变化,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太多,而又过于自以为是。我甚至觉得挖金属、挖矿藏,都是对地质的改变。现在我们把地下挖得太空了,也许有一天会后悔,可是悔之晚矣!我相信,随着人对自然掠夺的加剧,人的寿命有可能从上升变为下降的趋势。漠视自然变化对人的影响,必然导致严重后果。其实自然给人类最大的财富是清洁的空气、水源和丰富无污染的食物,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身体一样爱护环境,事实上,爱护身体最终要落实到爱护环境上,这样人类才可能在这个星球上长期存在下去。
其他文献
今年的舟山群岛马拉松赛事为第二届,沿用上届“自在舟山”的主题,喊出“智慧跑”的口号。舟山群岛马拉松由中国田径协会、浙江省体育局、舟山市人民政府主办,舟山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体育局)、舟山市旅游委员会、普陀区人民政府承办,浙江省体育竞赛中心指导,阿里巴巴集团为特别合作方。  本届舟马参赛规模1万人,半程马拉松和健身跑各5000人,其中IT专业人士2000人。赛事设置男女半程前8名奖项,半程冠军将获
2009年4月23日,复旦大学经过专家考试和校招生领导小组讨论,把38岁的蔡伟列入了2009年度博士生拟录取名单。导师为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   38岁读博士并不稀罕,稀罕的是蔡伟只有高中学历,下岗十余年——8个月前,他还在辽宁锦州蹬三轮养家糊口,从未想过,人生最大的转折即将到来。   38岁高中学历,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大学博士生,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励志故事。足以传颂的“佳话”背后,不仅是一个年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使得新时期中学生与以往相比,思想更解放,视野更开阔,兴趣更多样。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交友广泛,信息灵通,如果在班级工作中再用“老实”“听话”来约束他们,用“分数”来拴住他们,用管制、压服来对待他们,显然与时代的要求不相符合,也不受中学生的欢迎。因此,班主任必须摒弃“管,卡,压”那一套传统僵硬的工作方法,放眼未来,树立科学育人、情感育人、艺术育人的新观念,要根据不同的工作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相结合的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技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发展。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是英语教学的前提  扎实的基本功是成为一名优秀英语教师的基本前提。优美清晰的语
摘要:阅读作品能反映作者的思想,领略作者的才情,直观了解作者的文风,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以往分析讲解教学往往会在学生不熟悉原文基础上,架空分析,从而收效甚微。故而应以文为本,重视阅读,指导阅读,让学生通过读来学习,领略语文的精髓,增强其兴趣。文章通过分析阅读教学的作用和分析过去教学存在的弊端,指出重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     摈弃课文分析的套路,归真返璞,
2012年1月2日,加利福尼亚州帕萨迪纳举行第123届美国新年玫瑰花车游行,16岁的非洲裔玫瑰皇后杜鲁·华盛顿(左一)向市民挥手问候。
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从国家到地方都十分关注新课程在学校的开展情况,尤其关注地是农村初级中学的实施情况。现代信息技术对新课程的实施添上了一笔强劲的力量,但在我们永嘉的一些农村中学,学校里没有学生实验室,充其量也只有两个只能称之为储藏室的仪器室,教室里除了幻灯机外,就没有其他现代多媒体可利用了。对于缺乏硬件设施的农村中学来说,很多老师都有 “巧妇难以无米之炊”的感触,同时也发出新课程
马玉星,资深体育媒体人。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句经典台词:“我不想死,可是活着好难。”其实,中国足球处于金字塔底部的俱乐部、教练和球员的状况也大抵如此。如何体面地活着,对他们意味着一切。自1994年中国足球贴上职业化标签后,联赛演进过程中,职业足球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意。资本或热钱流入职业联赛,大多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国足球不过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今年的中甲联赛进
历史由谁来书写?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古有史官,砍两个头都不足以吓住那支落下真相的笔。而现在呢?无孔不入的媒体,海量波涛的网络,再想掩藏点什么?似乎难了。  可真相的确如此吗?我有理由怀疑史官被砍头一事之所以广为传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个孤例,它代表着某种鼓励,某种令人向往而不能企及的高度。而对于如今的媒体与网络,我又能感觉到前者背后黑洞洞的审片室,后者有如话语频密者嘴角所泛出的白屑——那你到
朝阳市冬季干燥,寒冷少雪,是猪病易发季节,尤其是猪咳喘病更有抬头趋势,现在猪发生咳喘多以混合感染的形式暴发,要准确的对症对因治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历,对朝阳地区流行的猪咳喘疾病进行分析,以便帮助大家更好的应对猪咳喘病症。  1近期猪咳喘流行新特点  1.1症状表现与体重阶段密切相关  30~40公斤以下体重的小猪发生咳喘:一般都混合有蓝耳病、圆环病毒等病毒性病原,多以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