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探索 强化阅读认知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psl5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的篇幅较长,与高中生阅读时间有限便成为一对明显的矛盾,如何保证学生阅读效果,使学生实现由浅入深的探索,强化其阅读认知效果,让课堂真正彰显出其应有的作用,成为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为此,教师需要从情境构建、故事梳理等角度着手,使学生置身于自主、协作、探究的环境氛围之内,真正用心去领悟小说的深厚内涵。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法;阅读
  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为构建有效课堂而努力,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当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针对性原则,对于具体的教学目标,安排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避免千篇一律,即“教有法而无定法”,只有做到课堂与文本内容的有机联系,达到真情演绎文本内涵的效果,让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效之功。
  一、进入情境氛围是探索的起点
  对于一篇经典文章而言,应当使之置于良好的情境氛围,并通过它的巨大吸引力,让学生进入到此氛围中来,以实现学生学习心理的突破。比如,执教《最后的常春藤叶》一文,教师可以首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落叶有关的视频内容,让与文本相似的情境和学生心理产生某种联系,带领大家走进文本,激起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强烈兴趣。在播放视频内容的同时,教师进行语言的导入:面对落叶纷飞的景色,有人赞美,称其为绚烂的舞蹈,有人感伤,称其为是生命的凋零。我们接下来所学习的这篇《最后的常春藤叶》课文,故事里面所叙述的琼珊小姐,在看到纷纷而落的常春藤叶时,她会出现哪些心理感受呢?让我们在欧·亨利的带领下,进入到《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是一种较常应用的情境引入方式,其作用在于营造出和文本相统一的环境氛围,再利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使学生被自主学习情境所吸引,促进其构建以自我为主体的课堂参与意识,并积极调整学习思维,实现主动探索的目标要求。
  二、分析人物情节是探索的重点
  因为文本较长,逐句逐段的分析方法在高语课堂上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学习《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依次提出下述问题,帮助学生从人物和情节的角度进行整体分析,以实现理想的统一观照文本效果。首先教师提出:根据文本内容可以知道,这片叶子并不是一片真的叶子,但是它却关系到了几个人的命运?他们都是谁,他们的命运又是怎么样的?当学生得到答案以后,教师引导学生用简单的一句话对小说情节进行概括,使大家明确:贝尔曼只以一片藤叶,便让年轻画家重燃生存信念,自己却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当了解了这些,学生便会明白:叶子虽“假”,但它所展现的感情却是“真”的。接着教师则可以继续发问:“假”叶子串联起了哪些人的“真”感情呢?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另外,文章里还出现了哪些人物,作品所展现的主题内容是什么等等问题,均可以让学生对《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篇小说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让大家体会到小人物之间的真诚与可贵情感,那种无私关怀与帮助别人的情感是值得学生为之动容的。
  三、研究表现手法是探索的要点
  当学生能够从整体上对小说的情节、人物等有了了解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带领学生对小说的细节进行研究,分析已经生了重病的琼珊是因为什么原因活下来的?是因为“叶子”,还是因为贝尔曼,亦或是因为医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将展开深入的思考:由于之前师生的分析将本文认定为现实主义小说,因为它的环境是现实的,生活细节是真实的,人物也从现实中来,但是依然有一点细节是应该引起学生注意的,那就是生了病的人,其生命是受到生理情况所影响,但是在小说中却更大程度来自于精神与信念的影响。比如小说里面提到:“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人们不想活,情愿照顾殡仪馆的买卖,这种精神状态使医药一筹莫展”,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欧·亨利刻意强调了人对生命信念的重要性,如果能够坚定生命的信念,则战胜死亡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意识的影响下,小说便自然而然地把主观情感置于客观生理规律的重要性之上。事实上,这样的认知与表述方法,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里比比皆是,此时教师可以引申提到:中国戏剧家汤显祖在著名戏剧《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故事时说到:“情不知所以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也正是这样的道理。这种表现观念未必和现实完全相符,却是一种符合作者与读者内心期待的好方法,越是超越于客观,越是容易让作品产生诗意的味道。那么,此时教师便应引导学生关注另外一个问题,即这种超越于现实生活的观念,是如何同文章看似现实的具体内容联系起来的,是什么让小说的叙述并不显得空洞与抽象,这个起决定性的事物是什么呢?学生很容易给出答案:是叶子,窗外那一片看起来正处在凋零状态的叶子。叶子是一种极为平凡的自然事物,可是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欧·亨利让它有了生命,有了在凄风苦雨环境下不屈生存的顽强毅力,这便使其处在一种重要的象征地位,使其并不完全等同于对现实的描写,作者将叶子的意义最大化,从而让文本显现出了超越于现实的诗意魅力。
  四、体会文章深意是探索的升华
  最后,教师应当和学生一起,对小说内涵深入体会,突出其卒章显志的作用。教师同样可以采取提问的方式,问题一:谁因为主人公而付出了生命?答案是比较明确的:贝尔曼。很显然,他是小说中的英雄,可是与一般的英雄人物有所不同,作者将其描写得并没有英雄的华彩,其外表已经衰老,可以说是其貌不揚,而且他在事业上也没有大的建树,四十年作画始终无所成就,另外,他是一个话语粗鲁的人,但这恰恰反衬出了他的人格魅力,显现出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总结“最后的常春藤叶”在象征意义方面的独特之处,学生会逐步明确,首先这是一种希望的代表,是对人们不断抗争精神的鼓励,其次,它代表了友谊与可贵的爱心。教师继续提问:既然这片看起来非常普通的常春藤叶的含义是如此深刻,那么作者因何没对其进行详细描写,没有叙述贝克曼绘画的过程?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意识到:这样做才能产生出人意料的效果,使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那种似有若无的绘画过程,体现在作者的描绘中,如夜里的一盏灯、扶梯搬动过、东一枝西一枝的零乱等等都足以令人动容。
  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认识到,高语课堂教学是一门非常深的学问,具有高超的艺术性,为了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符合由浅入深的探索,强化阅读认知的原则,教师一定要以理论基础为指导,从而保证包括生命教育在内各项教育目标的落实,本文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为例提出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是大量教学实践中的一次尝试,这种尝试是没有止境的,只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保证课堂教学与时俱进,满足学生不断提升的认知需求。
  参考文献:
  [1]冯为民.坚守的收获——《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实录及思路解说[J].语文教学通讯,2010,(1).
  作者简介:戴建华(1982—),男,江苏省南通海门市包场高级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其他文献
闹钟从早晨7点调到6点响起  台灯从晚上9点变为10点熄灭  不断地加速书桌上转动的地球仪  对面高楼的脚手架,探照灯经常亮到  深夜。为了春天的一个梦想  不说疲惫,也不说沮丧和退缩  在山顶上聆听两个歌手弹唱  他们曾经也是建筑高楼的工人  “随心风雨同舟大步向前走……”  他们唱《奋斗》投入的樣子  多么像两株面朝太阳的向日葵  我喜欢每一页日历上的凹凸感  我喜欢奋斗者挥洒的汗水的味道……
头像和昵称是人们在网络世界里最直接的社交名片,这种对外展示形象的载体,直接反映了人的心境和心态。心理学家说,人在网络上有塑造一个理想自我的特性。因此,一个人的头像或昵称也会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喜好、气质、追求等。如果一个人频繁地更换头像或昵称,就说明他当下的心情很不稳定。那么你多久换一次头像或昵称呢?  @没有签名 我的头像经常更换,看到好玩的图片就想换。  @别管我 我一换头像,我妈就说又找
[摘要]弃置费用是在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中引入的新概念。弃置费用的分摊应该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企业流入经济效益的规律性。  [关键词]固定资产;弃置费用;年金;实际利率;现值    特殊行业固定资产处置时存在着弃置费用。弃置费用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法律和行政法规、国际公约等相关规定,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等义务所确定的支出,如核电站核设施等的弃置和环境恢复义务。我国很多地方经济的高
感觉是一切虚幻事件的核心。它从未确立过任何事情,但又和任何事情息息相关。情绪是埋在所有真实上面的浮土,不把它们清理干净,真相就无从裸露。传统的教育,教導我们要忍让,要宽容,要忘却。然而长久的压抑会带来更大的反弹,积攒的痛苦如暴风骤雨袭来,霹雳能将我们击为灰烬。  没有哪一件事物可以通过压抑自然而然地消失。地球内部的压力,会通过火山爆发来释放;水库的压力,会通过堤岸崩塌、洪水溃泻而释放;身体的不适,
一溪不成海,只有千条万条奔腾汇聚,才有大海的波澜壮阔;独木不成林,只有千树万树参差披拂,才有森林的林涛阵阵;一花不成春,只有“千朵万朵压枝低”,才有春天的满园缤纷。唯携手,方共进;唯合作,方共赢。  君不见,没有夜空和江水的交融,哪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广阔意境?没有秋水和天地的映襯,哪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宁静致远?没有莺歌燕舞的点缀,哪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有的作家反感修辞,有的作家喜欢修辞。反感修辞的人,写作时素面朝天,有点汪曾祺的味道,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白菜豆腐,家常温和;喜欢修辞的人,写作时天马行空,行者无羁,喜欢在語言的森林里找到蝴蝶翅膀上的斑纹。还有的作家提出了“保卫形容词”的口号,倡导个性化写作。文无定法,每个人的写作习惯、爱好、语言风格不同,笔下的文字世界气象就不同。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哪种语言可以,哪种不可以。我喜欢修辞,喜欢语言经
琬如 原名宋琬如,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曾经供职于传媒、研究机构,受邀写过多部关于历史人文的图书,现为自由撰稿人、“罗辑思维”签约作者。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本书以诗词作为载体,从诗歌的缘起——《诗经》《楚辞》,到唐宋诗词、明清佳句,精心遴选了150余位诗人的近500首经典古诗词,
家庭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课堂,父母是这个课堂中永远的老师。我们在父母爱的教育下一天天成长,懂得是非,懂得奋斗,懂得爱。无论孩子意识到了还是没有意识到,它始终都在。不管孩子未来会走多远,他永远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的羽翼之下。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全面发展取決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环境。”由此可见,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个性、品质的形成
倘若说,没有梦想的人和咸鱼并没什么分别,那么光想想不行动的人,恐怕也只是多新鲜几天的咸鱼。那些在心底有意无意埋下的或大或小的愿望种子,如果一直不浇水,永远也开不出花来。千言万语不如“Just do it”。想想你的“梦想清单”上的每一个愿望后面都可以满足地打上一个钩,是不是很爽?  @忧伤是个空袋子  小时候看旅游类的综艺节目,有一期介绍的国家是意大利,重点介绍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祥地佛罗伦萨。
金色的阳光化整为零  在枝上互生出暖人的金黄  滿树都是热烈惹眼的色彩  我们仰起头  站在下面接受照耀  寒冬腊月越来越近  你在风中  抖动全部叶子  壮大人间的温暖  已跟常青树对比强烈  来年这个时候  你依旧披上金黄  笑容浅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