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课程协同教学实践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wind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围绕着建设多学科融合的建筑设计课程体系框架,探索建筑设计课程与建筑构造课程协同教学的体系构建。通过教学环节的优化设置,加强课程间的衔接与联系,更好地发挥建筑设计教学的主导作用,向建筑本原回归。从而实现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整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协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0-0142-02
  一、多学科融合的建筑教育发展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进入环境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多元共生的建设阶段,人们对建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成为多学科交叉、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整体。当代建筑教育,朝着多元、开放、高度整合的方向发展。
  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贯穿于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始终,通过设置系列建筑设计专题训练,在各教学环节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和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建筑的建造问题。多学科融合的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实践性和协同性的特点。
  二、突出建筑构造协同教学的建筑设计教学实践探索
  功能与空间、场地与环境、材料与建造、地域与人文是建筑设计的基本问题。三年级的建筑设计相比二年级引入复杂条件,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专题,分别侧重于场地环境、地域与人文、材料建构和技术综合,逐步加深,强调专题间的承接性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整体性。第三个专题材料与建构的建筑类型载体一般选择为大跨度建筑设计,即以长途汽车客运站作为载体,通过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课程的协同教学,使学生在理解大跨度建筑与结构体系的相关知识和设计方法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大跨度建筑的内在功能空间与外在形体塑造的关联性,将较为复杂的大跨度建筑设计过程分解成为便于理解、跟进和提升的进程,由较为宏观的建筑功能、形体、结构选型递进式地深入到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细部构造节点设计,最终形成完整的建筑设计方案和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分析成果。(图1)
  1.教学过程。建筑与技术自古以来密不可分,随着技术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联性日益紧密,以技术为导向的设计思维训练显得非常重要。三年级材料与建构专题设计教学,依托大跨度建筑类型设定了技术综合训练目标。在大跨度建筑的设计中,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美学表现有着紧密关联,建筑构造是建筑设计的深入和实现,课程的协同教学体现在学生设计方案与结构选型、构造设计的积极互动上,通过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课程之间的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图2)
  2.教学内容。大跨度建筑专题教学历时7周,教学内容以阶段性目标为基础进行教学组织,将设计内容分为4个阶段进行控制。(图2)
  第一阶段,调研分析阶段。重点进行设计原理的讲授、场地和案例分析。通过多角度分析、讨论问题,集思广益,力求准确地发现和把握设计的切入点。学生以分组讨论、PPT汇报的形式进行调研交流。
  第二阶段,概念形成阶段。重点进行方案构思,形成设计概念。这一阶段主要是明确整体构思,确定设计的研究方向。通过分析大跨度建筑结构选型方案,研究形体与结构的关联作用,探讨建筑在特定环境多种限制因素中建筑形态的可能性。
  第三阶段,设计深化阶段。重点进行方案深化设计,材料与建构技术综合。这一阶段要求综合完善建筑功能与空间、流线组织、材料选择、细部构造等方面因素,对建筑主体进行深入设计与推敲。此阶段主要体现建造技术对建筑方案设计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成果表达阶段。学生绘制技术图纸、制作大比例模型(结合建造节进行)、制作效果图、完成结构体系分析图、制作多媒体汇报文件等。此阶段建筑专业教师和构造专业教师对设计成果制作进行不断线辅导。最后课程考核采用集中汇报答辩的形式进行,由建筑专业和构造专业教师共同对设计成果进行综合评审,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的作品。
  三、教学特色
  1.向设计本体回归,建立强化课程之间衔接的教学体系。围绕建筑设计这一主干课程,将多学科知识加以优化整合,使之环环相扣,达到多学科融合的目的。建造是设计的前提,只有将建筑的空间、构件与材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好的作品。在大跨度建筑设计教学中建立建筑构造协同教学的体系,有利于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强化建筑内外空间造型的引导,启发学生对大跨度空间形态的预判,进而在解决场地与环境、功能与空间、材料与建构的递进过程中,获得建筑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设计方案的可实现度,丰富建筑设计的深刻内涵。
  2.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共生。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多元、融合、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结合,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筑设计教学,有利于从历史与发展的角度出发,辨析建造的渊源,继承其地域与人文特色。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创新性地探索建构问题,学以致用,树立技术与艺术共生的可持续价值观。
  3.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师生的互动与交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潜在的求知欲望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技术知识的支撑,收获设计成果的多种可能性,使创新成为可能。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明确的技术导向性,较为迅速地发现和把握设计的切入点,渐进式地深入到建筑的结构选型、材料的选择、细部构造节点的设计中,避免因设计深度不足而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构造知识从建筑全局的角度整体串联起来,由构造技术问题上升为建构艺术方面的探索。
  四、教学总结
  建造是建筑设计的重要方面,离开了建造思想的设计是无章法的盲目设计。在大跨度建筑设计专题教学中,建立强化建筑设计与建筑构造课程协同教学的体系,充分发挥了建筑设计课程引导教学的作用。通过立足于将构造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顺应了当代建筑教育多元融合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刘昭如.向设计的本体回归[A]//21世纪建筑新技术论丛[C].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1-5.
  [2]宋桂杰.从建筑到构造——建筑构造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6,(7):60-63.
  [3]樊振和.从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看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华中建筑,2007,(4):137-141.
  [4]虞志淳.从构建到体系——建筑构造教学研究[J].中国建筑教育,2015,(10):66-68.
  [5]刘莹,罗鹏.引入结构设计与分析的建筑设计教学方法探索[A]//全国建筑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301-304.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客观分析地方性高校新办艺术设计类专业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的绘画基本功、审美修养、艺术设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分析阐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绘画基础课;艺术设计;教学;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00-02  艺术设计专业绘画基础课是指与艺术设计密切相关的素描、色彩和速写等课程,是高校艺
摘要:通过对武威职业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阐述,指出了适应我院“一体三通”的以工学结合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是让其他同类高职院校借鉴学习提供可以参考的思路和依据。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9-0127-02  根据教育部文件(教高[2006]16号)精神:“高等
摘要:石油高校实验室所开展研究项目与石油和石油化工息息相关,实验室废液主要是来自科研实验室的组成比较复杂的有机废液和含油废液。本文根据废液的组成特点,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实验室废液处置的管理办法及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应从管理队伍的建设、管理制度及办法的建立、规范废液处理流程、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完善回收机制以及宣传和监管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使实验室废液得到综合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关键词:石油高
摘要:目前,民办院校中推行本科导师制做法的并不多,与导师制相关的制度也未完全形成。而其体制和机制的灵活性,以及学生的特点决定了推行“导训结合制”的可行性。针对学生实施导师的“导”和“训”,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特长,在常规教学之外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引导和实践技能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导师从中也能获得新的教学启示。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导训结合”的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并在
摘要: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再到能力体系,彰显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理念。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贯穿该课程教学的始终,进行课程实践性教学探索,从而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口头表达、文字书写、团队协作、分析运用、创新等能力。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体系;能力体系;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
摘要:我国现有职业教育体制制约了新型技能人才的培养,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合作以师带徒强化实践教学的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阐述了现代学徒制的含义及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试点班实施现代学徒制的做法。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汽车运用与维修;试点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9-0043-02  一、背景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制下学生虽然掌握了丰
摘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着师德修养。文章从师德建设的地位、和谐校园生态标准、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入手,阐述加强师德修养对建设和谐校园生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师德建设;和谐校园生态;以生为本;和谐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030-02  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并把这作
摘要:我国的工科学生专业实践技能较低,不能满足社会实际需要。本文通过在美国访问期间的学习和观察,总结美国大学教学的特点,同时思考我国的工科专业学生培养的弊端,结合我国大学教育发展的需要,对我国工科专业教学在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上进行探讨。通过在上述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把握美国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为我国的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可参考的思路。  关键词:工科专业;教学形式;理论与实践结合  中图分类号:
摘要:课程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是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核心内容,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测评无论是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调整,还是对教学的引领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文章通过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的分析,指出《微观经济学》教学总体上达到了教学目标,但在教学内容的不同模块和不同年级之间仍存在差异,并基于此提出了以教
摘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视频模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和教育机构的重视,从而在全国教育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本文在分析微课在高校中的应用优势和应用现状后,针对水产养殖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虾蟹类增养殖学》在教学过程中制作微课的必要性,以“眼柄切除技术”为例,阐述了微课制作的过程和注意事项,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构建多元的学习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关键词:微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