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加综合征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肝脏病理学改变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fzyzclwh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研究布加综合征( Budd-Chiari syndrome,BCS)和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intrahepatic portal hypertension,IPH)患者手术前后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特征.方法 自2010年1月至12月,于患者行分流术中分别取肝脏组织活检(即术前,其中BCS患者9例,IPH患者4例),术后6~9个月行肝穿刺取肝组织,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肝组织术前和术后肝脏Ⅳ型胶原(collagentypeⅣ,ColⅣ)、Ⅲ型前胶原(procollagenⅢ,PCⅢ)、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TIMP-1)的表达情况,并行HE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术中测量分流前后自由门静脉压力(free portal vein pressure,FPP)变化,并将其与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BCS组手术后与手术前相比,PCⅢ、ColⅣ和TIMP-1的表达均呈下降趋势[(127±15)比(137±16),t =4.896,P=0.013;(115.2±10.6)比(127.3±9.5),t =4.877,P=0.003;(119.2±11.3)比(131.2±19.6),t=2.841,P=0.023],手术前后MMP-1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MP-1/TIMP-1比值与肝纤维化程度未呈现出相关[(0.95±0.16)比(0.98±0.15),t=-0.710,P=0.504].IPH组在手术前后上述4项指标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BCS组PCⅢ、ColⅣ及TIMP-1表达与IPH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BCS组上述指标下降比IPH组明显[(127±15)比(150±12),U=3.000.P=0.038;(115.2±10.6)比(128.1±2.8),U=2.000,P=0.023;(119.2±11.3)比(131.4±2.5),U=3.000,P=0.038].HE染色结果显示:BCS组术前为淤血性,术后肝脏病变减轻.IPH组在手术前后肝组织病理相比无明显变化.BCS组及IPH组在分流后FPP均明显下降[(25±8)比(41±8) cm H2O,=17.816,P=0.000;(31±8)比(45±9) cmH2O,t =5.745,P=0.010].结论 BCS通过解除梗阻缓解压力,其肝脏病理学呈现明显的可逆性改变;IPH在分流术后压力虽然得到缓解,但肝脏病理学改变没有明显的改善。

其他文献
患者女,43岁,因“腹壁静脉曲张2年,双下肢间断水肿并色素沉着1年余”于2010年7月26日入院.患者2年前无意中发现腹壁静脉曲张,无明显不适,未治疗.1年前发现腹壁静脉曲张逐渐加重,双下肢出现间断性水肿,踝部出现色素沉着,以左侧明显.入院体检:肝病面容,皮肤黏膜无溃疡、出血点,无肝掌和蜘蛛痣.前胸和腹壁可见数条迂曲增粗的静脉,血流方向向上,肝脏肋下未触及;脾脏肋下约10 cm,质韧;移动性浊音阴
期刊
患者男,20岁.3年前体检时发现胰尾囊性占位,大小约30 mm ×20 mm.无明显腹痛、腹胀、发热等不适,且进行性增大.入院前1个月复查B超,囊性占位增大为77 mm×43 mm.发现肿块进行性增大,腹部CT见"胰尾下缘葫芦形囊样病灶,边界光整且无强化,主胰管无明显扩张".2011年5月行剖腹探查,见"后腹膜囊性肿块,约80 mm×60 mm ×40 mm大小,位于胰腺下方、屈氏韧带左侧,呈分叶
期刊
目的 评价单纯热消融和与热消融联合经导管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对小肝癌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选取采用单纯热消融或热消融联合TACE治疗的小肝癌患者.比较2组患者术后肿瘤局部进展率、肝内远处复发率、无瘤生存率、总生存率、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费用.结果 单纯消融组(45例)与联合治疗组(25
患者女,70岁,因"久站后发现右大腿根部肿物1d伴疼痛"于2011年10月8日入院.既往无慢性疾病史,育有3个子女.查体:精神尚好,平卧位,见右腹股沟区外下方一3.0cm×2.5 cm大小半球状突起肿物.触诊肿物位于腹股沟韧带下方,质韧,有压痛,活动度差,不能回纳.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8.47×109/L,NE 82,6%;CT所见:右侧腹股沟密度增高影,内可见气体及液体密度影,似与腹腔内
期刊
目的 探讨合并急性胆管炎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前采用两种不同减黄方法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超声引导下经皮胆道穿刺置管引流(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22例和内镜下鼻胆管引流(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 26例的术前胆道引流效果以及引流
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是指发生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肝总管及左右肝管的胆管癌,约占胆管癌的60%~70%,好发于50 ~ 70岁的中老年人.因Klatskin[1]首先对胆管分叉部腺癌的病理特点进行描述,故又将肝门部胆管癌称为Klatskin瘤.肝门部胆管癌具有侵犯邻近肝脏、周围血管及神经,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特点,手术切除困难.手术切除是最有效和首选的治疗方法
期刊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评估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ndo)联合FOLFOX4方案在Ⅱ和Ⅲ期结直肠癌患者辅助化疗中的长期有效性.方法 所有符合入组标准患者被随机分配到FOLFOX4组(对照组)和FOLFOX4联合恩度组(试验组).rh-Endo 7.5 mg/m2静滴第1~7天,每2周重复1次,总共12个周期.结果 本试验共入组197
患者女,57岁.2007年1月因“大便习惯改变3个月”,肠镜检查提示为“乙状结肠癌”收住入院.既往无重要器官疾病史,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术前肠镜及病理活检提示乙状结肠中分化腺癌,胸片及腹部CT检查均未发现其他部位的远处转移,血清CEA 63.21 ng/ml.行乙状结肠癌根治术,病理学检查为中分化腺癌,肿瘤浸润至浆膜层(PT3),无血管和周围神经的侵犯,淋巴结4/12转移(PN2a),TNM分期
期刊
患者,女,31岁.因间断性腹痛、腹胀1个月,停止排气、排便3d于2010年8月3日入院.查体:腹部膨隆,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未触及包块.腹部叩诊呈鼓音,肠鸣音约8次/min,可闻及气过水声.直肠指诊未见异常.右上臂内侧可见1个约7 cm×5 cm皮瓣移植瘢痕.腹部CT提示小肠套叠.既往6年前行右侧上臂透明细胞肉瘤切除术(肉瘤大小约1.5 cm×1.5 cm)及皮瓣移
期刊
目的 研究腹腔镜胃癌手术和开腹胃癌手术对肠道屏障功能影响的差异.方法 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在宁波鄞州第二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胃癌手术32例,开腹胃癌手术32例,分别抽取两组患者的术前1d、术后第1、3、7天的外周静脉血,采用分光光度法检测血浆中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的浓度. 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开始进食天数上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