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别林斯基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占大多数,它们是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佳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是学生对作品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艺术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玩味,得到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和思想认识、道德情操等方面教益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呢?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领略课文的自然美
  从形式上说,小说的人物、环境、情节构成的“整体美”;戏剧的动作、对话(唱词)、背景组成的“冲突美”;散文的清越、雋秀、玲珑的“神韵美”;诗歌的凝炼、含蓄、跳荡的“音乐美”。都能从“美的形式”勾起我们审美的冲动。还有议论文中严谨的结构、缜密的论证、透辟的明理表现的“逻辑美”,说明文章以时空过程为顺序表现的“建筑美”,也是一片美的天地。从内容上看,有的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的歌颂英雄人物可歌可泣,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有的赞美了人与人之间诚实正真、友爱的高贵品质……在教学中,我们要抓住那体现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的关键的字、词、句,给学生造成一个个“美的闪现”。
  二、品味课文的内涵美
  语文中的“美”,象珍珠一样撒落在教材的篇目、章节、词句里,附着在形象、意境、事理中。只有科学地分析,才能把这些珍珠用一条线串起来。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人先描绘了一幅“秋江月夜送客”的图画;枫叶红醉,荻花飘飘,秋风瑟瑟,悲凉的气氛衬托出“沉郁之美”,接着以较大篇幅描绘琵琶女高超精湛,出神入画的弹奏技艺和“如听仙乐耳暂明”的叫人欲喜欲悲,欲思欲泣的音乐效果,以诗句的形式尽情挥洒着“音乐美”。然后以枝叶巧生、虬枝盘旋的笔法铺设明暗相生的两条线索,忽分忽合,浓墨重彩地交织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何必曾相识”这一点上,表现了较高层次的“人性美”。可以说:诗歌本身感人至深的契机也正在这儿。其实,催人思考的应在于是谁造成了诗人和歌女的悲剧。回答还是“封建制度”。诗作是从一个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下(朝政和民间生活的动荡不安),对那个造成这许多人间悲剧的制度提出强烈的控诉。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月光如流水”一段给人的美感非同一般。文中先用一比喻写月光,用“流水”似的“泻”来形容圆月的普照,给人月华似水的真切的感受。“薄薄的青雾”句看似唐兀,实乃紧扣住“月色”二字:上有月光映照,下有荷叶反射,白雾便成若有若无之青雾。透过薄雾看荷塘,景物皆如此朦胧飘忽,作者便用“像笼着轻纱的梦”句来形容,“梦”为喻体,恰好是月色之美,美得令人感到不真实的写照。至于下文的“梵婀玲”“树影”都是构成此段美好意境的绝不可少的一环。总之,在这幅画面中,月光、荷塘、青雾,造成了绘画的构图美,明与暗,层次和色彩造成视觉上的美感,小提琴演奏名曲,给人以音乐美,造成听觉上的美感。
  三、感悟课文的人性美
  中学语文课文里,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名族,不同国度的人情美。如《背影>中的父子情;《藤野先生》《再塑生命》中的师生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散步》中的亲情;《明月几时有》中的兄弟情等等。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赏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深刻感受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个性的审美评价,从而使审美鉴赏跃上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背影》时,让学生充分感知这篇散文中的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八年级语文教学用书(上)[3]49写出: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到深切的父爱:首先让学生想想朱自清父亲当时的困厄,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事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 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之间最终选择了亲自送行。可见父亲把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的.其次,让学生感悟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这一感人形象。“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现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我”最终心灵受到触动,顿悟父亲的爱心,“我”哭了,“我”发现了父爱。这是本文最闪光的地方,可以利用这一契机,教育学生联想平时受到的父爱,自己是否有所顿悟,有所发现。学生的良心被激活,不再无动无衷,面对父母的爱,懂得要有一颗感念之心,以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明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情理。这样学生的感情激活了,心灵净化了,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无形中进行了道德情操方面的教育。深知父子亲情就是一种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升华作品的艺术美
  所谓的升华,就是在各种“审美”因素激荡下,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感情,感到自己的渺孝卑琐、平庸,从而强烈地要求净化自己的心灵,学习、赶上、超越对象,或者辨清对象的卑劣、愚鲁、丑恶,萌发出远离它、铲除它的迫切愿望。要想达到美的升华这一境界,要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除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以贯之外,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感情共鸣的极点,抓住时机,促成升华,如在学生受到课文强烈感染的时候,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历,或学生身边熟悉的事件为例,现身说法,使学生把文章所体现的美,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产生更强烈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净化灵魂的高度。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通过热情讴歌白杨树美的形态、美的气质、美的性格,赞美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阅读这篇课文,要启发学生联想到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感受“中华民族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气概”,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民族自豪感。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雪》气势磅礴,以宏伟的气魄,生花妙笔,描绘了北国壮丽的雪景,冰雪覆盖的北国大地充满了蓬勃生机,客观地评论了历史英雄。写景论史,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和无产阶级英雄。反复朗读这首词,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爱和领袖的博大胸怀,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为祖国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总之,语文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教材,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利用这些好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为祖国的未来培养一代智慧聪颖,情感丰富,具有审美能力的新人。
其他文献
新时期下,随着地方经济的飞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越发得到重视和关注,一方面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对应用型人才有大量需求的缺口,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仍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既为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对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计算机的教学既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生自身的素质,传统的中职学校计算机“面面俱到”式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我们要逐步建立以“轻理论、重实训、重点突破”的教学模式。因此,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变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
摘要:所谓的“后进生”是指那些智力正常,但道德品行差或学业不好,在班上造成不良影响的学生。后进生形成的原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自身四个方面。后进生虽然有缺陷,令人烦恼,但他们处在生长发育和世界观初步形成时期,可塑性很大.教育要靠各方面的合力,家长教师激发学生内因,培养自信,磨练意志。加强家校联系,营造良好氛围。他们会逐步的转化成好学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关键词:后进生;成因;转化所谓的
后进生,俗名“差生”。执教一个班级,老师总会碰到一部分“后进生”。他们要么学习差,要么行为差,要么态度差,如此总总,总是让教师头痛不已。但是后进生是人,不是产品,不能当成次品或废品再回炉。教师转化一个后进生,实际上是一个功德无量的善举,是给同样头疼的父母雪中送炭。那么,如何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尽善尽美地转化差生呢?  一.尊重差生,善于鼓励  后进生因为各方面表现较差,常常在班级中遭人白眼。他们在同
期刊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十年来提倡的主要学习方式,改变了过于强调被动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学习现状,进而形成了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乐与探究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会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作为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也会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懂得:巧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
期刊
通讯地址:四川省喜德县尼波中心校,邮编:616750;联系电话(吉克木呷):13795652831  由于近年小学教学早龄化,小学数学作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使得小学生在数学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方面提升的同时,在身体与心理上和谐发展。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和不断探索,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虽然
期刊
当前体育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重形式,轻实质,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课堂看似繁华,学生体质下降,学生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这是体育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基于这样的背景,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初步思考。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1、体育有效
期刊
摘要:笔者近年来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基础上,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笔者主要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开展实践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效果角度,通过教学实例、理论分析展开研究,从中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为研究性语文学习插上了翅膀,促进了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