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的观点反思社会主文模式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yu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模式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以实践的观点反思社会主义模式,就必须充分肯定主体自由选择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就应注意到从需要出发和从实际出发的统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同时,也应从历史实践的变化中中肯地评价苏联模式,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中看到人们的积极探索精神,窥测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在走向复兴的势头,还原评判社会主义模式优劣的真实标准。
其他文献
为推进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如张一兵教授正确指出的,精确的逻辑界划是必要的,否则必定造成一种“视线混乱”。可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概念,在我国相关学术界的广泛使用,恰恰证明了这种视线混乱的存在。因为,这些概念本身会产生严重的歧义,故而从根本上讲,是难以成立的——“晚期马克思主义”会导致“最后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会导致“马克思主义者同样确信后现代主义”的误解;“生态社会主义”会导致“非生态的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的误解。
和谐世界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全球治理范式,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未来的国际秩序模式,都离不开国际制度的支撑。因此,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构建和谐国际制度。本文以和谐国际制度为着眼点,阐述和谐国际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和谐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希冀能够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谐世界。
受到目前国内外学界正在出现的施动者一结构论战、“实践转向”等一些研究趋势的启发,并基于对当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无法全面而完整的解释国际关系的产生、运行与发展等的不足的认识等,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我们应该以对国家行为及其动因与后果等的研究为核心来构建一种关于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以阐明国际关系的本质及其运行与发展的根本规律。为验证这一研究假设,本文对本学科自成立以来的各种主流理论与国家行为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概括归纳了它们针对国家行为的研究视角、研究重心、研究性质
新型城镇化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粮食主产区、山区、湖区等不同类型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市民身份和权益保障问题等。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成为可能的理论根源。实践展开过程中主体间的交往、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推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进而使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变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因。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具体表现在:经济文化的“无限扩张”(需求)与有限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政治文化宣扬“平等”原则与政治官僚机构必然的等级分层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自由”原则与社会束缚之间的矛盾;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无可调和。,同时揭示了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编造出的幻想,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资产阶级的发展主要是物质性质的,它会造成人们思想上某种程度的落后,资产阶级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文化旨趣设想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
【摘要】由于权力授受关系的存在,权力的占有者赋予权力使用者行使权力的同时,也有权对权力的使用者进行监督。特别是在俄国当时相对集权的独特历史条件下,列宁主张注重党内监督、人民监督和法律监督建设,列宁构筑“三位一体”权力监督体系的思想是第一个把理论变为现实的理论形态,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权力思想的新局面,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于中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以唯物史观和社会主义运动实践为基础,拉法格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实现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他的社会主义思想既包含着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大众化阐释和本土化运用,也有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创造性发展,不仅在其所处的时代具有合理性,而且也可为当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带来一些启发。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的研究全面展开,由于制度内涵的复杂性与外延的广泛性,使得研究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难以取得共识,各种研究结论之间对话艰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视角和范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范式的基本理据在于二者在目的起点上的同源性、在进程上的同步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构筑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安排的外在制度环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研究范式实现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问题研究的视域整合,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了两种涵义的整合。一是理论整合的“内成型”,它体现的是理论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二是思想整合的“外转化”,它体现的是理论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效果。理论整合的指向是思想逻辑的演绎,思想整合的指向则是社会共识的打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过程、主题、内容、特征以及实质的规定,显示了其“内成型”的发展轨迹;以理论的效能、原则、要求和实质等几个方面的规定,显示了其“外转化”的基本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成型”的要求是理论本身完整化、逻辑化和体系化的建构,“外转化”的要求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