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构筑“三位一体”叔力监督体系的思想研究

来源 :社会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hong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权力授受关系的存在,权力的占有者赋予权力使用者行使权力的同时,也有权对权力的使用者进行监督。特别是在俄国当时相对集权的独特历史条件下,列宁主张注重党内监督、人民监督和法律监督建设,列宁构筑“三位一体”权力监督体系的思想是第一个把理论变为现实的理论形态,它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权力思想的新局面,为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模式的形成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对于中国当前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村庄从“管理”到“治理”、从“压力型”治理到“民生型”治理的转向,需要农村妇女的组织化参与,但目前农村妇女无论在村两委、党团组织、民间社会组织的参与还是农村妇联在村庄治理中的参与度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必须建立妇女组织化参与的机制、提升妇女组织化参与的能力、拓展妇女组织化参与的空间。
信息化是世界发展的大势,也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战略选择。当前,农村信息化建设是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短板”,如何补齐这块“短板”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切入,以时间和空间变量构建起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要件。研究发现,在时间层面上,我国农村信息化与现代化有叠加的社会时间优势,这是政府作为主导性力量推动的结果。同时,其落脚点在人的时间上,即农民对信息的认知期许与农民信息能力的提升之间的时间博弈。在空间层面上,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需要超越自然经济条件造就的区域空间不均衡和经济发展造就的城乡“二元”空间
伯恩施坦对马克思理论的“修正”主要是基于当时德国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中间阶级的兴起这一历史背景。当时德国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所预言的两大阶级对立的状况,而是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基于这一历史背景,伯恩施坦修正了马克思的理论并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中产阶级理论。伯恩施坦一方面在阶级地位的定义上,反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法,主张历史学派的归纳统计方法;另一方面在阶级意识问题上,反对统一的、客观的阶级意识,主张阶级意识是个体心理状态组成的集合。伯恩施坦的中产阶级理论与方法,对社会民主党的政策甚至后来的历史走向
安全困境是国际安全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积极心理这一全新角度出发.研究全球化背景下消解安全困境的路径。分析了安全困境的形成原因是消极心理、消极心理的形成原因及全球化的发展为培养积极心理提供的有利条件,最后分别阐明了国际关系中积极心理的三大支柱:积极情绪、积极特质和积极制度的培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三者对于消解安全困境的作用。
为推进我国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如张一兵教授正确指出的,精确的逻辑界划是必要的,否则必定造成一种“视线混乱”。可晚期马克思主义、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概念,在我国相关学术界的广泛使用,恰恰证明了这种视线混乱的存在。因为,这些概念本身会产生严重的歧义,故而从根本上讲,是难以成立的——“晚期马克思主义”会导致“最后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会导致“马克思主义者同样确信后现代主义”的误解;“生态社会主义”会导致“非生态的社会主义”同样存在的误解。
和谐世界无论是作为一种新型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全球治理范式,还是将它作为一种未来的国际秩序模式,都离不开国际制度的支撑。因此,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重点应该是构建和谐国际制度。本文以和谐国际制度为着眼点,阐述和谐国际制度的内涵及其与和谐世界之间的密切联系,希冀能够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谐世界。
受到目前国内外学界正在出现的施动者一结构论战、“实践转向”等一些研究趋势的启发,并基于对当前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无法全面而完整的解释国际关系的产生、运行与发展等的不足的认识等,本文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研究中我们应该以对国家行为及其动因与后果等的研究为核心来构建一种关于国际政治的国家行为理论以阐明国际关系的本质及其运行与发展的根本规律。为验证这一研究假设,本文对本学科自成立以来的各种主流理论与国家行为研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概括归纳了它们针对国家行为的研究视角、研究重心、研究性质
新型城镇化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城镇化的质量;城镇化过程中的土地制度;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公共服务供给;粮食主产区、山区、湖区等不同类型地区的城镇化问题;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市民身份和权益保障问题等。
理论与实践的差异性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成为可能的理论根源。实践展开过程中主体间的交往、主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不仅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改变原有的社会关系,推动经济基础发生变化,进而使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成为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变迁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根本动因。
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的文化本质,具体表现在:经济文化的“无限扩张”(需求)与有限购买能力之间的矛盾;政治文化宣扬“平等”原则与政治官僚机构必然的等级分层之间的矛盾;精神文化“自由”原则与社会束缚之间的矛盾;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无可调和。,同时揭示了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民主、平等”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为自己编造出的幻想,具有极大的欺骗性。资产阶级的发展主要是物质性质的,它会造成人们思想上某种程度的落后,资产阶级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马克思提出未来社会文化旨趣设想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