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一玄与《红楼梦人物谱》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uluoyanyu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一玄先生(1912—2011)是中国小说史料学大师,他数十年如一日,锐意穷搜,辛勤笔耕,在一个相当贫瘠的基地上筑起一座中国小说史料的“长城”。


  朱一玄先生是带着辛亥革命的余温呱呱落地的。在近一百年的生命历程中,他横跨了五个时代,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改革开放,朱先生在人生旅途中行走着,成长着,也成熟着,在他身后留下的一道道踪迹,有深有浅,汇聚起来,竟是一部大书。
  我们当学生时,先后听过朱先生的两门课,一门是中国文学史明清段的长篇小说,另一门是专题课“《水浒传》研究”。文学史部分,明代的“四大奇书”朱先生讲得最为详尽,在学生关注的《金瓶梅》评价上,朱先生以惯有的严谨态度对这部小说做了肯定的评价,给我们的印象最深。
  1979年初,在朱维之先生执掌系务工作时,南开大学中文系古典小说戏曲研究室正式挂牌。毫不夸张地说,研究室的成立不啻赋予了朱一玄先生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他在《〈水浒传〉资料汇编》以后的一系列著作,都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陆续完成的。


  朱先生所编撰之中国小说史料方面的著作总共有三十部,已逾一千万字。这些著作由中国小说名著到一般作品,由专书到专题,到综合,再到外围,几乎构造出一套中国小说研究之百科全书的体系。
  朱先生主治中国古代小说,并与之结下不解之缘,是自1946年应聘南开大学中文系的第二年开设选修课“小说戏曲选”开始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朱先生由教中国古典文学转而专教明清小说,并开设了《水浒传》专题讲授课。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他从政书、类书、史书、方志、笔记、杂著、书目及别集等各类古籍文献中,爬罗剔抉,分门别类,编成《水浒传参考资料》。1964年,他在此基础上与刘毓忱合作,编成《水浒传资料汇编》,交百花文艺出版社,直到1981年才修订定型出版。从动手编写到修订定型,这本书在体例上经过了漫长的摸索过程。从开始的单篇资料的汇编,到后来的以主题分编,是逐步完善的。各条资料的标题,开始时或用书名,或用篇名,没有统一的体例,后来改为对史籍和笔记采用书名,对诗文则标出题目并在其末尾注明在书中的位置。分编后,各编的标题一开始文字较多,经过仔细斟酌,特别是分析了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红楼梦卷》的分类法(其除卷一为作者材料外,其余均为按资料的文体分卷)之后,朱先生认为与其按文体分类,不如按用途与内容分类,读者使用起来更方便。他修订《水浒传资料汇编》时,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阅览室结识了正在修订已由中华书局内部出版的《水浒资料汇编》的马蹄疾,同气相求,相互切磋,共同商定,朱编《水浒传资料汇编》简化分编标题文字,分为“本事编”“作者编”“版本编”“评论编”“注释编”“影响编”。鉴于有关《水浒传》的研究资料非常丰富,书中对于少数价值不大或重复过多的资料未予收录,但为了给使用者提供寻找这些资料的线索,在有关资料下设“编者注”,尽量写出这些资料的篇名和出处。朱先生在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深知编辑小说史料,最关键的工作在于建立完善的体例。《水浒传资料汇编》的编订,已基本确定了他日后不断完善的小说史料编纂体例。
  朱先生所编小说史料著作,分为专书资料、专题资料、综合型资料等多种类型,是一个不断延伸、不断补充的结构体系。其起步于专书资料,而以专题资料辅之,继而以综合型资料拓展范围。
  中国小说之近邻为戏曲,二者内容与创作方法之相辅相成,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朱编因而有可称为小说戏曲书目之合璧的《古典小说戏曲书目》。这是第一部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古典小说、戏曲作品与研究论著出版情况的专用工具书,全书收录书目四千余种,便于研究者找到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之最新版本与最新研究信息。中国小说尤其是明清小说是元明清文学的主流,中国小说研究不能脱离其时代之文化背景,朱编因而有《元明文学史参考资料》。朱先生深知中国小说史料之搜集与中国小说之研究都离不开中国文史工具书之运用,而他在教学中发现,许多青年学生甚至青年学者都不善使用文史工具书,因而有《文史工具书手册》之编写。刘叶秋先生序云:
  《文史工具书手册》按字典、辞典,书目、索引,政书、类书,年表、图谱等四大类,辑录有关资料,于古今著作,皆经网罗;即近年刊行诸工具书,亦均辑入,采择甚丰。研究文史,于此查检适用的书目,有如按图索骥,极为方便……在当前的各种工具书中,确实可以自张一军。
  朱先生为中国小说乃至中国文史研究者铺路架桥,用心之细,用力之巨,可谓世所罕见。此为朱编结构之第三层次。
  在中国小说史料体系之外,朱先生还有《今世说注》《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校点本》等四部校注作品。其余,朱先生为自己及友人、后学的中国小说研究著述所作之序跋,计有60余篇。


  如果说朱编中国小说史料著作的结构体系中第二、三层次属广义的中国小说史料,那么其第一层次则属狭义的中国小说史料。
  狭义的朱编中国小说史料有:专书资料、专题资料与综合型资料。其中,专题资料既是资料又是研究成果,包括小说故事编年与人物表,都是精心编制的成果。其中《红楼梦人物谱》用力最勤,影响最大。
  《红楼梦人物谱》初名《红楼梦人物表》,开笔于1980年上半年。从《红楼梦人物表》到《红楼梦人物谱(修订版)》,先生前后花费了十几年工夫。此时先生已是86岁高龄。《红楼梦人物譜》虽仅是其浩瀚的小说史料工程中的冰山一角,但仅凭此一角,便足见先生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付出了何等的辛劳,可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红楼梦》版本繁多,先生取庚辰本与程乙本两个普及本,分列两表。《红楼梦人物谱(修订版)》一书“说明”中指出:   本人物谱分列两表:一是庚辰本的人物表,二是程乙本的人物表。庚辰本是曹雪芹生前最后的改定本,也是仅次于曹雪芹手稿的一个完整抄本。程乙本是程伟元、高鹗在他们续补的百二十回本印行以后又加了一次改动的本子,也代表续补者的最后意见。制表时,前一种本子用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影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本,并以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行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简称“研究所校注本”)作参考;后一种本子用197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印本。
  乾隆辛亥年(1791),即曹雪芹逝世约三十年后,程伟元第一次活字印刷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其从抄本走向印本。但“初印时不及细校,间有纰缪”,于是次年(1792)程伟元“详加校阅,改订无讹”,再次活字印刷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史称程乙本,亦即朱先生所说“代表续补者的最后意见”。首印者则被追认为程甲本。
  程乙本于20世纪20年代在胡适的指导下由上海亚东图书馆以新式标点出版,与新文化运动相呼应,堪称白话文教本之一,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普及本。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庚辰本才代替了程乙本,成为当下通行本。
  庚辰本虽只有七十八回且发现甚晚,但以冯其庸为代表的红学家们考定出“庚辰”为乾隆二十五年,即1760年,亦即曹雪芹逝世(约1763)之前不久,从而认定庚辰本为最接近作者原稿的抄本。作为红学史上的特例,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小组是在1975年成立的。校订小组即以庚辰本作为新校注的底本。他们每校注一章即印成大字本,发送至全国各高校征求意见,动静不小。朱先生所作《红楼梦人物表》在这一校注本问世之前,其时他已洞察到红学新动态,甚至认同冯其庸等的观点,所以以庚辰本作为人物表之首选。又因《红楼梦人物谱》出版在这一校注本问世之后,所以定稿时,庚辰本“以《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红楼梦》作参考”。
  《红楼梦》中究竟写了多少人物,各家说法不一,朱先生在说明中列举了11种之多,他综观各家统计得出:人数最少是398人,最多是975人。由于各家所用的标准不同,根据的版本又不一样,于是得出了互不相同的结果。作品中的古人,不属于小说人物,人物谱不予列入。而对于《红楼梦人物谱(修订版)》的人物统计,朱先生亦做了说明:
  本人物谱,按庚辰和程乙两种版本分别统计,结果是:庚辰本列男304人,女296人,共計600人;程乙本列男368人,女304人,共计672人。这里最费斟酌的,是一些没有姓名的人。对这些没有姓名的人,不能一律不收,又不可能全收。为什么不能一律不收?因为其中有重要人物,如应天府门子,“护官符”就是由他口中提出来的,怎么能不收呢?又为什么不可能全收呢?因为有些人物,如贾敏死后,贾母派去接林黛玉的几个老妇,作者只是让他们随时做某些事情,事情过了,就不再提他们了,他们既然没有姓名,也就不知道前后出现的是否是同一些人。这样,在人物谱中,想把这些人物理出个头绪来,也就不可能了。因而,本人物谱,对于书中没有姓名的人,只能斟酌情况,将一部分对情节发展有关的人收入。
  据此精确的统计,该书以同一格式制订庚辰本、程乙本两个人物表,标出每个人物在作品中首次出场的回数,标明人物间血缘、隶属或其他关系。
  更重要的是,红楼人物之间关系复杂微妙,某些节点甚至曹雪芹也未完善地表达,致使留下许多疑难问题。朱先生则以注释形式力图予以解决。应该说,人物谱中最有学术含量的是人物表后的注。庚辰本人物表出注57条,对77个人物做了有力的考证;程乙本人物表出注68条,对88个人物在两个版本中的不同及程乙本在人物更动上的功过做了考证与评论,极见功力。可以说,正因为有了这些学术性的注释,人物表才升格为人物谱。
  可以说,《红楼梦人物谱》一册在手,《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及相互关系便可洞然于心。它是一部对阅读、欣赏《红楼梦》大有裨益、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也是红学研究之案头必备参考书。
  (作者简介:宁宗一,195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自东方艺术系退休;石钟扬,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其他文献
沈志华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欧各国冷战时期档案收集和整理”已告完成。其中一项成果是将从东欧各国以及俄罗斯搜集的4万多条档案文件目录汇编成册,共12卷,可见工程之浩大。这是我国史学领域又一基础性建设工程。  这里所说的“东欧”是指波兰、东德(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和南斯拉夫八个国家。东欧不仅在地理位置上处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而且在世界史、冷战史、
屈骚“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不仅展现了鲜明的楚地物色人情的现实空间,而且,诗中人物“思九州、横四海、登九天、冯昆仑”等书写,也显现了一个个荒忽骇怪、飞舞腾挪的想象空间。自汉代以来,人们偏重于对屈骚中的地名进行实证性的探究,并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然而,一因文本的开放性,屈宋辞人之言,事实半为采藻所掩,尤有扑朔迷离之感;二因历代研究者受诸多非地理因素的影响而异说纷呈,导致至今难有令人信服
2017年6月20日,由中國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首个海外文物修缮项目“中国北洋水师英国墓地修缮项目”在英国纽卡斯尔市的圣约翰墓园正式开工。为何中国北洋水师会有人埋葬在英国?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曲折故事。记录北洋水师官兵前往英国接收军舰的《西行日记》及《楼船日记》(均收入《走向世界丛书》,岳麓书社2016年版)的出版,揭开了这一鲜为人知的内幕。第一次赴英接舰:中国海军首次走向世界  光绪六年(1880)
郭沫若的长诗《凤凰涅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预言。真正的诗人能够感知时代脉搏的跳动,狂放不羁的诗语往往便是新时代降临的预言。壹  近代以降,东方的老大帝国日渐沉沦;面对列强凌辱,不甘屈服的文人纷纷以文学的方式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的未来。晚清以来,很多写出自己心中的中华民族未来的文学创作,写的都是中国梦。在中国梦的书写中,帝国新生,再度强大,甚或屹立于世界之巅,但是,绝大多数中国梦的书写只是
读陈鹤先生的文章《(启功讲学录)订误》(《博览群书》2010年第一期),受益良多。其中一段讲:“舒学”代指“王重民、王尧”,似觉不妥。此事在敦煌学界早已解决。今将我以前写的一篇小稿重新刊出,以明原由。此文最早发表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敦煌吐鲁番学通讯》上,后收入2005年出版的《人海栖迟》。  “舒学”是个代号,但它牵涉到学术界几位先辈与前辈。而且,已经引起了一些小误会。笔者与“舒学”始终有缘,愿
唐诗中写友情者可谓汗牛充栋,美不胜收,而意义涵盖最广者似当推王勃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不难发现,这句的“出处”是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同样的意思,曹诗表达略显散乱重沓,而王诗借助唐代已成熟的格律,将曹诗的意思压缩在十字之中,更为显豁,且朗朗上口。再者,曹诗是写给弟弟的,表达的是血缘亲情;而王诗是送给同为宦游的朋友杜少府,用的则是《
我国的少数民族文学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也有优秀的作品。从存世文献来看,能够确定属于两汉时期少数民族书面文学的作品共有31篇,分别为《朱鹭》《思悲翁》《艾如张》《上之回》《拥离》《战城南》《巫山高》《上陵》《将进酒》《君马黄》《芳树》《有所思》《雉子班》《圣人出》《上邪》《临高台》《远如期》《石留》《养亲诗》《祭祀诗》《好古乐道诗》《咏谯君黄诗》《伤三贞诗》《巴人歌陈纪山》《巴人为吴资歌》《讽巴郡太守
2012年12月4日,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轻车简从”、“厉行勤俭节约”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据2013年1月28日新华社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上做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接下来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之风和奢侈之风为核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倡导节俭、反对浪费也是重要内容
卢仝的《月蚀诗》,是唐诗中一篇奇作,记述的是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八月十五的那次月食的整个过程。其中说:“新天子即位五年,岁次庚寅,八月十五夜”,刚开始月亮升起来,“烂银盘从海底出,冰光交贯寒曈曨。”但不久月食发生,“摧环破璧眼看尽,当天一搭如煤炱。磨踪灭迹须臾间,便似万古不可开”。天地一片黑暗。這时候,群星大放光明,“星如撒沙出,争头事光大”;室内的灯光从窗缝里透出来,显得耀眼,“今夜吐焰长如
如何讲好新时代文艺理论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故事,一直是近年来文艺学界比较关注的热点话题。随着21世纪以来文化地位和作用的全球性凸显,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现代化目标诉求中出现了文化复兴的迹象,表现为一方面向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回归,呈现为貌似“回返”的姿态;一方面立足信息文明特别是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属意于文艺新业态,呈现出向前的展望姿态。随之相适应,文艺理论研究也是话语驳杂、各种研究范式轮流登场。伴随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