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中开发编织工艺的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织工艺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制作工具和材料简单易备。编织工艺的表现形式大多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寓意吉祥,广泛流传于民间,现如今编结艺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注重地方以及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编织工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主动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与利用编织工艺的资源。要通过编织工艺教学培养学生的编织工艺制作能力与设计意识,并将学习到的编织工艺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在开发编织工艺的校本课程的探索中,要根据学校与学生实际对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创建出富有校园特色的“编织工艺”校本课程教材,积累一定的经验,以更好地作用于
  实践。
  一、编织工艺校本课程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设计意识在国内研究中备受关注,但是关于工艺制作能力的研究并不多。美术教学不存在任何概念化或是形式化的教学方法,在开发及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误区:首先,自编教材一般来说东拼西凑的较多,缺乏一定的课程意识应引起教师的注意;其次,教师不能只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而不考虑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再次,教师不能只注重相应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最后,课程内容相当重要,而现在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陈旧,也没有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以及地方文化特色,没有反映当下美术前沿的观念与思潮,这应引起教育者的重视。
  二、开发编织工艺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
  编织工艺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能够引发学生一定的学习兴趣。将编织工艺作为初中美术校本课程,能够将我国编结艺术有效传承和弘扬。其主要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层次,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编织工艺校本课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的民间文化的热爱,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表现能力。
  编织工艺本身就很符合当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需要。首先,编织所采用的工具成本非常低。其次,编织工艺的学习难度并不是很高,它不要求学生有太高的美术功底,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美术编织的学习。初中开设编织工艺美术课程,满足现在初中美术教学的需求,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下,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工艺制作能力
  与设计意识。
  三、编织工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图1 学生课堂编织作品
  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首要任务,就是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在编织工艺课程开发中过程,首先,要明确美术创作的重要性,使学生通过单元化探究学习,参与创作的全过程,让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实到美术课堂中;其次,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衔接和递进,从传统的喜庆吉祥的中国结出发,让学生感受中国吉祥的传统文化,通过妙织巧编感受不同材质的编织;最后,编织工艺通过废物利用,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感受编织的魅力。编织工艺校本课程在运用传统的编织工艺的技法上,综合现代生活的时尚理念,创作了一些与生活相关联但又不缺乏艺术美的编织作品(如图1),拉近了编织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编织工艺学习的兴趣,同时传承了民间美术。
  学生通过编织工艺走进美术实践,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美术活动最重要的就是设计意识。编织工艺课程强调个人编织实践、小组合作编织实践、评价实践等丰富多样的活动,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结合当下潮流的各种观念艺术,运用最基本的编织技法提高学生的编织工艺制作能力。
  四、编织工艺校本课程的实施总结
  经过一段时间“编织工艺”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笔者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二是要充分挖掘每一节美术课程的内涵,要做实、做深,做好延展工作;三是美术课程的实施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总结。经过编织工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自己编织一件作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总而言之,课程的宗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通过编织课程的实施,笔者也发现了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是课程内容的设置不够全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喜庆吉祥的中国结”“妙编巧织”“废物利用”三个主题的课程,只是编织工艺课程中的一小部分,内容涵盖面不是很广,对此,编织工艺课程还可以从学生生活的多角度出发,开发出更多、更有趣的主题活动。
  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一个教学反思的平台。编织工艺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美术课程的均衡性发展,同时有利于美术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不断丰富与完善。
  (海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初中生编织工艺制作能力與设计意识培养的行动研究”(项目编号:Hys2019-2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郭慧敏(1995-),女,江苏常州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美术)。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载,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记载。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传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非物质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一定难度。在今天的社会
期刊
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创新,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通过创新的教学途径提升钢琴教学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钢琴教学属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专业的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以趣味性和专业性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提高钢琴学习的质量和学生学习钢琴的效
期刊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带有文人性质,含有文人趣味。  文人画家有着精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造诣,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重视生活感受,作品常常是寄兴抒情之作。文人画题材多偏重于“梅兰竹菊”四君子及山树石花卉,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六朝时期,我国的文人画从宗炳的“畅神论”、顾恺之的“形神论”初露端倪;到唐朝时,
期刊
西斯莱作为印象派重要画家,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把自己的感情运用到画面的色彩关系上。西斯莱早期的作品色彩使用相对保守,却也精确、细腻,从他的风景画中可以感受到他情感的变化。本文从西斯莱风景画的风格形成原因、特征等分析西斯莱风景作品的绘画艺术与情感因素。  19世纪的风景画,随着画家们描绘眼前现实景物的扩展而开始逐渐发展并繁荣。印象派画家们的绘画形式从形体写实转变为对色彩的写实,继写实主义后,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迎来了各种各样的世界文学流派与文化,其中拉美文学流派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化影响力比较深远。拉美文学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在大力接收异域文学的同时,不断摸索对现实事物的叙述方式,由此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学流派与现象。拉美文学流派的历史和发展表现了拉美人民追求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解放本民族的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一、古印第安文学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新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居住着很多印地安
期刊
《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一本现实主义社会批判小说。这部小说在世界上广为人知,因为它不仅揭示了19世纪中叶伦敦孤儿的悲惨经历,还体现出狄更斯的独特写作技巧。本文将解析文本的过分规则现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狄更斯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中独特的技巧和创造力。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作家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作品广受欢迎,并建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影响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整个发展。狄更斯创作了许多世界上著
期刊
18世纪是意大利歌剧发展与腾飞的时代,在这个世纪,意大利歌剧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更是对俄罗斯歌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与19世纪俄罗斯歌剧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意大利歌剧与俄罗斯歌剧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两者的发展情况,然后分析意大利歌剧对俄罗斯歌剧产生的影响,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辅助。  18世纪的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歌剧艺术的圣地,此时的歌剧从意
期刊
美术课堂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广而复杂。一节课是否成功是由很多环节和因素决定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对美术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从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美术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直接影响这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学生如果在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氛围下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会明显提升。而玩游戏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学习
期刊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笔下的《暴风雪》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衣钵,对善恶这一传统主题进行探讨,并且在梦境描写中融入了21世纪后现代文学的写作手法。梦境作为小说的描述重点被赋予重要功能:揭示对立阶级的异同,预示人物命运走向以及表达作者对极权主义的反对和对托尔斯泰主义的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梦境的多重功能,以期能够加深人们对作者创作风格的了解,进一步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  索罗金是俄罗斯著
期刊
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是他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在美的分析论中,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这四个方面对美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鉴赏判断的四契机理论。本文主要从这四个方面系统梳理美的特点并且对康德的部分观点进行批判分析。  一、无利害感  康德认为鉴赏首先是一种评判美的能力,人们必须通过分析鉴赏判断才能了解到一个对象称之为美所需要的东西,他认为审美快感是无利害的。  为了說明审美的快感与实际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