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审美判断四契机理论的特点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是他美学理论的核心部分。在美的分析论中,康德通过质、量、关系、模态这四个方面对美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鉴赏判断的四契机理论。本文主要从这四个方面系统梳理美的特点并且对康德的部分观点进行批判分析。
  一、无利害感
  康德认为鉴赏首先是一种评判美的能力,人们必须通过分析鉴赏判断才能了解到一个对象称之为美所需要的东西,他认为审美快感是无利害的。
  为了說明审美的快感与实际利害无关,康德区分了“快适”“善”“美”这三个概念。快适存在于感觉之中,它能够使感官感到喜欢。“快适”是符合欲望要求的,是使人喜欢的,也是使人快乐的,它是不带有任何判断的直接作用,是完全建立在感觉之上的。“善”借助于理性,它是由单纯概念而使人喜欢的。它必须要有对象概念,也就是要有知性作用,但它还达不到评判知性的能力。“美”既没有感观利害,也没有理性的利害对赞许的“强迫”,它所产生的愉悦与对象的实存无关。“快适”“善”“美”是三种不同的关于表象对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的关系,“快适”可以适用于有理性的动物,也可以适用于无理性的动物;“善”则适用于一切有理性的存在物;“美”只适用于人,因为人是同时具有动物性和理性这两种属性的存在物。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对“美”的鉴赏的愉悦是真正自由的、无利害的愉悦。
  二、无概念的普遍性
  首先,这个部分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判断力不是一种知识,那么该怎么确定它是“普遍”的呢?其实这里的“普遍”不是知性提供的,因为“概念”必须要有对象,那么就必须要有知性作用,“没有概念”则意味着没有知性的作用,所以“普遍”是反思提供的。这种反思追求的是一种根据,它只能预设一种普遍性。
  然后,人们需要按照某种主观普遍性对“快适”“善”“美”进行比较。“快适”是每个人所特有的感觉,它不会追求普遍性;“善”是通过一个概念而表现出某种普遍愉快的客体;“美”则完全不同,它要求每一个人在同一个对象上都感到愉悦,但依据的却不是一个概念。它仿佛想让事物显现,它追求的是一种赞同,这种赞同使被鉴赏的东西更符合人们的知性,它是一种单一性却普遍的理念。鉴赏判断是一种单一性判断,它不具有客观普适性的判断的量,而只包含主观的量。所以鉴赏判断假定的是一种愉悦方面的普遍同意,但是它又不借助于概念而存在。因此,它是一种对每个人来说都有效的审美判断的可能性。
  最后,人们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鉴赏判断和愉快感孰先孰后的问题。因为如果愉快感先于鉴赏判断的话,鉴赏判断就不具有普遍性原则,进一步说就是不具有普遍可传达性,因此就区别不了其与“快适”的差别。这就要求要有一种先验的鉴赏判断,找到它的先天基础。被给予的表象中内心状态的普遍可传达性是鉴赏判断的基础,它把对象的愉快感当作后果,只有知识和知识的表象也就是目的论判断力可以被普遍传达,从而沟通了鉴赏与人的认识能力。通过目的论判断力,各种认识能力处于自由的游戏中,这主要是因为任何确定的概念都不能将它们限制在特殊的认识规则上,所以愉快产生于知性和想象力的自由游戏活动中。简而言之,最初表象与知性相符合,它们不断对照,产生了愉快,并把愉快当作目的,最终以知性形成对象,所以说愉快后于鉴赏判断。
  三、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
  合目的性是康德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作为先验的判断力的原理的合目的性原理,是康德美学的核心所在。康德认为如果存在一个对象合目的性形式,并且这个形式满足人们通过知性对对象的理解,同时又不能在知性范畴中为这个对象所显现的表象找到一个目的的话,那么它就是美的。这样康德就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即既然没有目的,那又为什么会具有合目的性呢?要解释这个问题,人们先要了解到这里的合目的性的两种形式:客观合目的性、主观合目的性。从客观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鉴赏判断是没有目的的;但从主观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鉴赏判断就具有了目的性,因此康德说鉴赏判断没有目的却具有合目的性形式。
  之所以从客观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鉴赏判断没有目的是因为两方面的影响,即外在的目的和内在的目的。外在的目的是一件事物的有用性,但是鉴赏判断与现实利害和道德上的善都没有关系,因此鉴赏判断没有外在的目的;而内在的目的是指一件事物的完满性,完满性要求事物符合概念的要求,而康德认为鉴赏判断与概念无关,鉴赏判断不具有完满性,因此也就没有内
  在的目的。
  从主观合目的性的角度看,鉴赏判断具有目的性,并且它是一种形式上的合目的性。康德认为一些纯粹的东西例如单纯的颜色、图案等是美的,因为当它们呈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不会为其他感觉所影响和阻碍;而有些事物,例如人、建筑等,这类事物以一个目的概念为前提,也就是说以事物的完满性概念为前提,这类事物的美是有所依附的,比如一个人的美,我们首先得有这个“人”的概念,然后才能称得上美。上述两种情况就区别了美的两种种类:自由美和依附美。自由美不涉及内容,也不受对象概念的限制,它是一种最自由、最纯粹的美;依附美则以一个目的概念为前提,以事物的完满性为前提,它没有自由美那么纯粹和自由。
  但是康德也认为,虽然依附美没有自由美那么纯粹和自由,但是它有时甚至比自由美更能表现美的理想。他所说的美的理想其实就是审美标准的问题,牵涉到“标准”,那肯定要有一些客观原则。人们从抽象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美的本质是不涉及道德、利害、概念这些原则的,但从审美标准上来看,人们又必须将这些客观原则考虑进来,将审美的功能与其他功能结合起来,考虑美与其他各种目的的关系。所以说美的理想不只是形式,它也要涉及理性的概念,这样美的理想就在于依附美了,依附美比自由美拥有更广阔的范围、更丰富的内容。
  四、主观必然性
  康德认为,模态范畴有三个部分: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必然性与偶然性。审美的快感是一种必然性的快感,也就是说人们只要面对美的形象,就一定会产生一种审美的快感。康德认为,这不是理论上的客观必然性,也不是实践上的客观必然性。前者指审美的必然性不是从概念推理出来的,后者则指审美的必然性不是一种责任或者义务。审美的必然性所要求的是一种赞同,它是一种规范式的必然性,也是一种主观的必然性。这就需要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种主观的必然性从何而来?康德认为,主观的必然性来自“共通感”。所谓“共通感”,其实就是人在感情上的赞同。人类通过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使“共通感”起作用。在“共通感”的前提下,人们对美的事物进行鉴赏时,就不是一种私人的感情,而是一种“共识”,一种共同的感情。此时我们把鉴赏当成一个理想的规范,要求旁人也必然会赞同我们的判断。康德的共通感理论强调了先天因素,这些先天因素是不变的,先天因素与社会环境等后天因素发生矛盾,在冲突之中寻求中间点以实现统一。他认为这些后天因素是不断变化的,共通感的具体内容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五、结语
  康德对美作了四方面的具体分析,美不同于实践的功利性活动,它是无利害的快感;美不同于逻辑的理论活动,它是无概念的普遍性;美不同于道德上的善,它是无目的的;美不是一种客观必然性,而是一种通过“共通感”调节作用下的主观必然性。这四个契机总结下来就是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形式,另一个特点是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
  康德关于美的分析中的许多论点都是前人讨论过的,但是他的突出功绩在于重新整合前人的理论思想,形成自己新的体系。他关注到审美活动中的矛盾方面,力图从主观上调和这些矛盾,这样就变成了对审美的主观意识的分析。他不强求从客观上解决这些矛盾,而只要求能从主观上调和这些矛盾,所以他的美学思想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这就导致了以后的资产阶级美学会片面夸大这些矛盾中的某个方面,得出各种风格迥异的结论。因此,要了解和批判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美学,人们首先必须对康德的美学进行分析与批判。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作者简介:孔瑛(1996-),男,江苏镇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康德美学。
其他文献
《天鹅湖》作为一部经典巨作,至今活跃在芭蕾舞台上,笔者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分析这部作品中双人舞舞蹈动作的藝术特征。  一、舞者展现的情感性动作特征  在《天鹅湖》中,舞者通过自身的舞蹈动作展现自身情感的部分相当多,如双人舞蹈、三大天鹅舞、四小天鹅舞、群鹅舞等,尤其是双人舞蹈。  双人舞蹈展现出白天鹅的情感历程以及白天鹅自身的复杂心境、内敛的情绪,加上配乐,进一步展现出白天鹅与王子陷入爱恋后的缠绵。在表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宝贵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记载,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记载。作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社会发展的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及其传承,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非物质性,更多的是强调不依赖于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一定难度。在今天的社会
期刊
随着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创新,现阶段高校钢琴教学过程中越来越重视通过创新的教学途径提升钢琴教学的专业性和趣味性,最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钢琴教学属于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过程中较为专业的课程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以往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等,以趣味性和专业性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钢琴的学习过程中,提高钢琴学习的质量和学生学习钢琴的效
期刊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带有文人性质,含有文人趣味。  文人画家有着精深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造诣,追求主观情趣的表现,重视生活感受,作品常常是寄兴抒情之作。文人画题材多偏重于“梅兰竹菊”四君子及山树石花卉,在作品中显示出自己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  六朝时期,我国的文人画从宗炳的“畅神论”、顾恺之的“形神论”初露端倪;到唐朝时,
期刊
西斯莱作为印象派重要画家,他用自己独特的艺术绘画风格,把自己的感情运用到画面的色彩关系上。西斯莱早期的作品色彩使用相对保守,却也精确、细腻,从他的风景画中可以感受到他情感的变化。本文从西斯莱风景画的风格形成原因、特征等分析西斯莱风景作品的绘画艺术与情感因素。  19世纪的风景画,随着画家们描绘眼前现实景物的扩展而开始逐渐发展并繁荣。印象派画家们的绘画形式从形体写实转变为对色彩的写实,继写实主义后,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迎来了各种各样的世界文学流派与文化,其中拉美文学流派对我国现代文学作品与现代文化影响力比较深远。拉美文学流派自诞生之日起,在大力接收异域文学的同时,不断摸索对现实事物的叙述方式,由此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文学流派与现象。拉美文学流派的历史和发展表现了拉美人民追求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解放本民族的文化所作出的努力。  一、古印第安文学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新大陆之前,美洲大陆居住着很多印地安
期刊
《雾都孤儿》是查尔斯·狄更斯的第一本现实主义社会批判小说。这部小说在世界上广为人知,因为它不仅揭示了19世纪中叶伦敦孤儿的悲惨经历,还体现出狄更斯的独特写作技巧。本文将解析文本的过分规则现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狄更斯的写作风格及其作品中独特的技巧和创造力。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作家和社会评论家。他的作品广受欢迎,并建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基础,影响了批判现实主义的整个发展。狄更斯创作了许多世界上著
期刊
18世纪是意大利歌剧发展与腾飞的时代,在这个世纪,意大利歌剧影响了世界各个国家,更是对俄罗斯歌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研究18世纪意大利歌剧与19世纪俄罗斯歌剧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意大利歌剧与俄罗斯歌剧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两者的发展情况,然后分析意大利歌剧对俄罗斯歌剧产生的影响,以期为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理论辅助。  18世纪的意大利是歌剧艺术的发源地,也是歌剧艺术的圣地,此时的歌剧从意
期刊
美术课堂教学涉及的教学内容广而复杂。一节课是否成功是由很多环节和因素决定的。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使学生对美术长期坚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从中获得知识,从而提高美术课教学的有效性。  一、让学生在玩中学习  课堂氛围是否活跃直接影响这一节课效果的好坏,学生如果在轻松、愉快的心情和氛围下学习,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效果也会明显提升。而玩游戏就是学生在课堂中愉快学习
期刊
俄罗斯作家弗拉基米尔·索罗金笔下的《暴风雪》继承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衣钵,对善恶这一传统主题进行探讨,并且在梦境描写中融入了21世纪后现代文学的写作手法。梦境作为小说的描述重点被赋予重要功能:揭示对立阶级的异同,预示人物命运走向以及表达作者对极权主义的反对和对托尔斯泰主义的认同。本文通过分析梦境的多重功能,以期能够加深人们对作者创作风格的了解,进一步挖掘作品蕴含的深刻思想。  索罗金是俄罗斯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