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宋代绘画中的园林看文人与自然的关系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SHENG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宋代文人形成了由儒、释、道思想合流而成的思想观和雅俗共赏的审美观。他们在家国意识的引导下,通过艺术创作寻求既坚守理想又怡情养性的人生境界。宋代绘画中的园林具有崇尚天然、雅致疏朗的艺术特征,体现了文人与自然之间小中见大、天人合一的审美关系。
其他文献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齐门和娄门之间,有着五百多年的历史,其间换了三十多位园主人,园林不断得以营建。该文从气候设计的角度分析拙政园的历史演变过程,依据拙政园历代园主人的建园目的、园林空间布局,将拙政园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通过对其历史演变的梳理发现,在园主人不断改建园林的过程中,园内景点不断完善,最终形成既实现气候舒适,又满足赏景、园居需求的园林布局方式。
线条能够表现物体的外在形态,借助线的形态,画家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在感受.线条同时也是传统山水画中至关重要的一种绘画语言,线条的变化体现了山水绘画风格的演变.传统的山水
非洲雕刻艺术历史悠久,是非洲艺术的杰出代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1]为了让学生打破偏见,进一步感受非洲艺术的魅力,苏少版美术教材第九册中安排了以非洲雕刻艺术为主题的学习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在文化理解的基础之上了解非洲雕刻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部分——非洲面具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学会用泥塑的方式表现,以小观大,进一步感受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表达自己对非洲原始艺术的理解。
插画艺术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平面视觉语言,被广泛运用于书报、包装、广告等领域,以其特有的强烈视觉效果和信息流为使用者所喜爱。陶瓷作为历经变革的工艺美术门类,具有丰富的表面装饰技法。将日渐成熟的插画艺术引入日用陶瓷装饰,不仅可以丰富陶瓷的装饰领域,而且可以在精神层面上将日用器皿展现的生活化外观与本体相结合。
中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留存了众多精美的建筑,建筑装饰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瓦当作为“屋檐上的艺术”,既有实用性,又具装饰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徽州文化作为其中一部分,影响着徽州地区的建筑装饰风格。该文探讨徽州文化对当地瓦当纹样的影响因素。
东山魁夷是20世纪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作品具有明显的造型特征与装饰性,其作品多表现宁静的乡村景色。几何图像是其作品中重要的元素之一,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三角形、梯形、矩形等被高度概括的几何化图形看似随意、简洁,实际包含了画家精心的设计和安排。该文作者通过对东山魁夷绘画作品中出现的几何形体的分析和解读,阐述其在作品中的意义及表达。
我国传统漆器工艺随着历史发展发生了巨大改变,而不变的是其始终如一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研究价值。该文介绍传统漆器工艺,分析传统漆器的设计美学,探讨传统漆器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二王庙是一座祭祀李冰等治水有功之人的庙宇,其建筑群历史悠久。二王庙地理位置特殊,其依托都江堰发展,由最初具备单一的祭祀功能,到与都江堰每年的维修活动产生关联,吸引文人墨客来此游赏。二王庙发展为风景名胜的过程与古人的一些设计思想不无关系。该文探究二王庙建筑群从单一功能建筑演变为风景建筑群的营建过程,以期为现代景观营造提供一些历史经验。
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新事物不断出现,人们的个人价值得到实现,西方雕塑艺术理性的、客观再现自然的艺术标准,被感性的、综合表现的新型艺术标准取代。雕塑艺术表现受材料的限制逐渐减少,除了大量新型工具的发明和使用,许多新材料也得以开发,如玻璃钢、合成塑料、人造石、不锈钢(反光金属)、石膏、蜡、硅胶、纺织物、纸等现代高科技材料。新的材料媒介及其加工手段丰富了雕塑的形式,改变了雕塑艺术中的传统材料、传统观念、传统形式以及传统技法,为雕塑的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性,也使雕塑家重新认识和思考作品
博物馆作为展示社会历史文化的权威机构,是面向公众进行文化宣传和教育普及的关键区域,其社会功能具有较强的公众性和教育性,具备多样化、门类全、内容广泛等特点,基本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集中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成果。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是实现对大众进行文化教育普及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提升自身知名度的有效方式。该文探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要素与属性,希望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实践起到促进作用,使博物馆典藏文化与设计要素更好地结合,从而提升文创产品的综合品质,满足大众对于此类具有文化精神性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