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听课札记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gy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无锡市盛岸实验小学徐国新老师执教的《螳螂捕蝉》一课很受启发。徐老师的这节课,整个课堂显得大气而不失精细,朴实而富有智慧,令人回味无穷。
  
  其一,习读古文,渗透方法
  学完课文“赏读古文”,教学中渗透着阅读古文的基本方法,即利用注释,抓住关键词,掌握停顿,把握节奏,读出韵味。接着,将古文与现代文对比互读,不仅深化了课文理解,而且使学生获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
  
  其二,训练思维,启迪智慧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即要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其关键在于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引导他们去搭建自主探究和发现的操作平台。在指导学生初读课文、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可供学生深读探究的、能够穿透全文而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自读自探、合作交流。
  徐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时,不是简单地讲读,不是机械地操练课文语言,而是注意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世界里。本文的理解难点在于少年如何引着国王走进他所设计的故事中,让国王在故事中不断地思考,明白道理,知晓利害关系。要让学生们明白“为何吴王不听大臣们的劝谏,却听从一个少年的劝告”,这样一个有悖常理的情况,就必须让学生站在文本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观察,但是这旁观者的身份却要由文本中走出来获得,也就是说要深入文本感受情境,感悟内涵,再走出来全面回顾全文后做出判断。学生们在阅读文本时对故事道理不难理解,但是对文本前后大臣们直言劝谏与少年故事劝谏两个内容之间的联系却很难理解。因此说,本课的设计思想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所在,是符合高年级学生阅读特征的,是恰当有度的。
  
  其三,抓住细节,有的放矢
  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最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的是课文第二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为了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聪明和智慧,徐老师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去引导学生充分地读,充分地理解,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细节一: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时,大臣们劝阻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但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吴王的“固执”,要求读出吴王的王权与霸道。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谁敢冒死相谏呢?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明白,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而这正是故事的起因。弄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故事的经过。
  细节二:“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指名读这段话,然后徐老师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这段话,你读懂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那么,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以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细节三:少年绘声绘色讲述的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种既虎视眈眈,又紧张刺激的气氛,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在讲故事给吴王听吗?他的真正用心是什么呢?在讨论的基础上导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感悟这里的“它们”不就是吴王吗?
  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的反复品读,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白了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从心底里佩服少年的机智勇敢。
  (作者单位:无锡市北塘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这是一节低年级的语文课。  一上课,老师一边从盒子里把一颗颗红星拿给同学们看,一边说:“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精心准备了一些红星,谁在课堂上表现出色,老师就会把红星奖给他(她)。想不想要啊?”“想!”全体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于是,随着学习的进行,一场红星争夺战开始了。一颗颗红星不停地飞向一个个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看到这种场面,我心中在想,奖励这么频繁,一旦红星不够用了,该怎么办呢?果然不出所料,当老
[编者按]本刊在今年推出“课题研究培训”活动后,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很多老师来信来电,畅谈对1、2两期中《谈谈课题研究的选题》和《浅谈课题的管理》的学习体会,也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本期,我们推出第三讲——《课题研究,为教师成长注入“生命活力”》,全柳芳老师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具体谈课题研究与老师们专业成长的关系,相信也会给你启示。希望老师们把读后感以及平时研究中的好方法写下来寄给我们,让课题研究成为一
[案例]: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木兰从军》  师:“木兰告别了家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这句话中有几个动词用得特别传神,请找一找并用笔圈出来。  生:披、跨、渡、过。  师:好在哪儿呢?好好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1:感觉很顺口。  生2:读时感觉有气势。(老师随即请她读)  师:其实这几个动词还用得非常准确。“披”能换成“穿”吗?为什么?  生:不能。“披”跟“穿”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