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的探究与合作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提出将在2017年9月1日开设一年级科学课,目的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小学生多接触科学知识,从书本上学变成自己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我们科学老师要改变以往“一言堂,满堂灌、满堂问、口头实验,书本和黑板上做实验”的状况,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展现学习环境的“原生态”。
  一、教师角色转变要不流于形式。
  传统模式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有的采取满堂灌,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
  真正使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师们不能单从模式上进行改变,教师要有效地去调控课堂秩序的基本性的能力,不能够把课堂变成了表面非常热闹,但是实质上学生们什么也没有学到的,比较流于形式的课堂形式,教师们与学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更加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要积极地去倾听学生在于“学”的过程当中所发现的重要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反思性、创造性、探究性实践活动,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教师要真正成为一个“引导者”。
  二、学生探究过程要不走马看花。
  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作为核心。探究性学习重要方式,是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类重要表现的相关形式,也是指学生在于教师指导之下,围绕着问题,主动地去寻找与问题相关的重要资料,进行到归纳、整理、反思,从而获得了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例如:有教师在教五年级的《太阳钟》一课的时候,为了学生们提供了大量的有关于古人是如何计时的相关资料。课堂之上,除了教师的相关提问,就是学生们读材料中的相关的学习信息。整节课堂,没有一位学生提出有更加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提出的相关要求从海量信息当中找出某个的例证。试想,这样的课堂,探究表现在哪儿?这样乏味的课堂有何情趣?假如教师预先让学生准备一些器材,让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自己探索,收获可能不小喔,
  因此,我认为,教师们既要求更敢于把探究的时间下放给学生们,又要做到巧妙的去进行点拨、教授知识收放自如。而是要达到这种更加和谐的境界,就更加需要教师们去深入的挖掘教材,真正的去了解学习内容,使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上的有效探究,避免走马观花。
  三、学生合作学习要有目的意义。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是科学课程的理念,很多教师努力实践着这一重要的理念,所以,原本是“安静”的课堂也一下子“热闹”起来,但仔细观察各小组的合作,形式主义充斥其中。我在执教五年级《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分组实验时我提出要求:“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萝卜、回形针、小石块、蜡烛、橡皮、泡沫塑料块、带盖的空瓶等实验用的材料。请各小组先要进行预测,再说说预测的理由,然后放在水里观察。”话刚说完,各小组都忙着进行。有个小组的同学马上你争我夺起来,有的去抢小石块,有的去抢泡沫,有的去抢回形针,有的……一番的抢夺之后,接下来是“让我先做!”“让我先做!”的喧闹。又过了一会,一位小男孩终于夺得了第一个做实验的机会。一脸的洋洋自得,可是由于还没从得意中回神,把橡皮丢在水里,溅起一桌水花,引起其他组员的不满,我还观察了其他小组,有个小组干坐着,组员一个都不动手,还有个小组就一个同学做实验,其他组员呆呆地看着。……我反思着,觉得不应该将合作学习为了教学形式上的需要而应用,说得透彻一些,教师虽然为学生们“穿上”了“合作学习”的“新鞋”,可走的依然也是从前的“老路”,这样的“合作学习”有与无,在实质上没有区别。要发挥学生自主合作、优势互补的功效,关键是优化组建学习小组,能够考虑方方面面的因素进行科学搭配是小组成功合作的基础。
  本人根据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等四个重要的方面进行了综合的评定,然后去搭配成若干个4人的学习小组,组内成员也有着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里每个同学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重要的责任,担任着一个具体的合作的角色。真正地做到了小组内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原则。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角色互换,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够从不同的位置之上得到体验、锻炼以及于提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充分的去调动起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相关能力,使学生们由“要我学”到“我要学”,也由“学会”到“会学”从“苦学”到“乐学”,为了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基础。
  四、教师要上好每一堂实验课。
  我校实验条件还算比较落后,实验器材缺这少那的,教材又是和我们这里环境不符合,对于教材中的很多实验、很多实验素材、资料,学生没有接触过,也没有什么概念,比如我们这里是长江下游平原,山、丘陵,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更别说亲身体验过,对山、丘陵的概念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一些片言碎语,再加上客观上各方面对科学课的不够重视,因此教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忽视了科学课上的实验教学,经常以讲的形式来“实验”,或者照本宣科的使用教材,学生无法真正学到有用的知识。
  在科学课上涉及的事物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大者宇宙,小者微生物,远者星星月亮,近者随处可见的动植物,联系并不是要所有东西都拿到教室里,但一定是学生们亲目所睹,亲手所为,学生亲有体验,才有兴趣学好科学课。
  我們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探究兴趣,上好每一堂科学课,关注课上的每一个实验,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做也必须做到的事情!
其他文献
课外探究活动越来越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科学老师的重视。课外科学探究活动要能够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一个合适的研究课题至关重要。小学生课外科学探究的选题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注重引导学生做有心人,孩子们都能从中挖掘到一些感兴趣的、有挑战性的、他人很少关注的内容,也许会成为他们很好的研究课题。  课外科学实践活动与科学课堂探究活动相比,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开放性,对于提升小学生的动手能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早期心肌损害的监测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和门诊临床确诊的T2DM患者260例,将其按照病程分为〈10年组(185例
小学科学学科作为我国小学阶段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学生能够以科学观点分析、解决生活中问题并认识自然事物的重要途径。而想要达到真正的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不可忽视的环节,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就如何能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做出简要论述,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行,教育的目的已经不仅仅是让学生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其培养成符合现代
<正> 近年来,随着改年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尤以精神病专科医院经济状况不佳为甚,其生存与发展
新课改指出,口语交际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反应能力的重要标准。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好口语交际,在生活中学会交流,是现代小学低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本文就小学低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心力衰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心内科及ICU收治的OMI患者250例,美国心脏病学
目的比较气管插管-非表面活性物质-拔管联合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与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2014年中国
科学课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学生良好行为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对自己行为及其后果的认知上,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也是能对自己和他人产生影响的。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探讨低年级学生责任心的培养途径。  一、在相互尊重下学会倾听  低年级学生喜欢上科学课,他们更愿意发表自己的见解。科学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交流。教师如能利用好学生的热情,尊重他们的发言,引导他们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大幅度提升和社会快速发展,教育和以往相比也发生较大改变,其中最显著的变化莫过于新课程改革实施和素质教育全面渗透。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教学的内容编排
目的观察心房纤颤(房颤)对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美国博适-Triag干式快速定量(心力衰竭/心肌梗死)诊断仪床旁测定86例心功能正常房颤患者及30例无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