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读的什么书”成为问候语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mibb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坊邻里遇在一起,相互打招呼,多半都会说一句:你吃了吗?如果与对方比较熟稔,往往还会再问一句:吃的什么饭啊?问话的人,其实并不真想知道你吃没吃饭、吃的什么,更不是要请你下馆子。他不过是同你打个招呼,以表示友好。这是中国百姓生活中,一种很普遍的礼节和风俗。
  我由此想到,倘若有一天,邻里间的问候语改为“你读了吗?”“读的什么书?”那该是怎样一种令人振奋的情形啊!
  在生产比较落后、经济生活水平比较低下的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吃饱肚子是中国百姓的第一要务。“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就精辟地道出了维持自身生存是百姓生活的根本。然而,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发展的问题就摆到最重要的位置上来。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发展,国家要自强。科学技术的进步,既需要国民丰富的实践活动,也需要国民努力的读书,以掌握和创造日新月异的科学文化知识。“世界读书日”的设立就充分说明,地球人都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的重
  要性。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阅读一本好书,犹如品尝一种美食。它既可以丰富和提升我们的素质和精神境界,也是一种真正的享受。无论阅读一本书,还是享用一餐美食,只有在愉悦的状态中完成,才可能更有效地获得营养。精神的需求与身体的需求,在这个问题上是完全一致的。假如你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形中,吃下了一种食物,你的肌体就很难有效吸收它的营养。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注重用餐时的气氛,以保证能在愉悦的心情中吃完一顿饭。读书与进餐,在这一点上是极其相似的。阅读时的环境、阅读者的心情,与阅读的成效息息相关。所以,我们完全有必要,像选择食物那样去挑选读物,像挑选就餐环境那样去选择阅读的场所。
  忘记了是谁说过的一句话:“你就是你吃的食物。”在此,还可以加一句:“你就是你读的书。”你的体型暴露了你的饮食习惯;你的言谈举止和行为方式,则会泄露你的阅读偏好。你经常接触哪一类人,你就会成为那类人中的一分子。同理,与你朝夕相伴的书籍在哪个层级上,你的语言习惯,乃至精神境界,也就属于哪个层级。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必须讲究饮食的品质;为了精神的高尚,我们必须讲究精神食粮的品质。因为,只有身心都健康的人,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健康人。
  谁不愿意做一个体格强健、精神高尚的人呢?中国百姓早就懂得,人活着不但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还应“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成大写之人”。在今天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热爱阅读,掌握新知,提升自我,与时俱进,已成为广大读者共同的愿望与追求。因而,为读者提供好书的任务,就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编辑出版工作者的肩上。
  编辑工作的宗旨,就是为广大读者服务。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工作做得更好一些呢?我的体会是:编辑人员,作为“精神食粮”的生产者,既有责任把优秀图书送到市场,也有义务把这书的好处让读者知道。譬如一位盡职的面点师,无论端出来的是“烙饼”还是“面包”,你都有责任把它的营养与美味介绍给顾客。所以,一本图书的出版上架,只标志着编辑工作完成了一半;还有另一半工作,是要通过撰写和发表书评文章,让你的产品进入更多读者的视野和内心。只有这样,一个编辑的工作才算基本完成了。
  我是一个读者,也曾是一个编辑。因而,便从读者和编辑两个视角,写了上面的文字。之所以写这篇小文,是觉得流行已久的“读书无禁区”“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的说法固然不错,却也不能因此就忽略了选择的必要。对于每一个阅读者而言,面对书山书海,读什么、不读什么,你必须作出自己的选择。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就要多读一些那方面的书。我们必须像一个旅人那样,为自己所要抵达的目的地,绘制一份详细的路线图;必须像一个营养师为自己制订健康食谱那样,为向精神境界的攀登,制订一份最佳的书单。总之,在海量图书不断涌来的今天,你必须有自己的选择,才不会被汹涌的书潮所淹没;只有选对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书,你才能乘风破浪,如期抵达理想的彼岸。
  多么希望有一天,“你读了吗?你读的什么书?”变成街坊邻里间的问候语啊!我想,即使暂时还不会有人这样问你,但是,作为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也该每天这样问一问自己。
  (选自《新闻战线》2017年第17期)
其他文献
编者按: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凝聚着中华民族改造世界的辉煌成就,又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无穷智慧。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主讲并播出《李冰与都江堰》《心怀天下范仲淹》)王启涛教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总结出领导智慧而成《国学中的领导智慧》(光明日报出版社)一书,出版后反响强烈,被推荐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读物。本刊编辑今征得作者同意,对书中内容做了梳
期刊
人有恒言曰“才情”,才生于情,未有无情而有才者也。慈母情爱赤子,自有能鞠赤子之才;手足情卫头目,自有能捍头目之才。无情于民物而能才济民物,自古至今未之有也。小人于国、于君、于民,皆漠然无情,故其心思智力不以济物而专以伤物,是鸷禽之爪牙a,蜂虿之芒刺也b。才乎,才乎!《诗》曰:“凡民有丧,匍匐救之。”c  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用人者,取人
期刊
“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系列之十九  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时举秀才,雍正时中举人,乾隆时获进士。清代著名书画家、诗人和官员。其主要事迹记载于《清史稿·郑燮传》和《清史列传·郑燮传》中。郑板桥做过山东范县、潍县两县知县,为政期间他关心民间疾苦,为百姓排忧解难,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首著名的题画诗
期刊
臣祖禹曰:太宗以武拨乱,以仁胜残,其材略优于汉高a,而规模不及也。恭俭不若孝文b,而功烈过之矣。迹其性本强悍,勇不顾亲,而能畏义而好贤,屈己以从谏,刻厉矫揉,力于为善,此所以致贞观之治也。夫贤君不世出,自周武、成、康历八百余年而后有汉c,汉历八百余年而后有太宗,其所成就如此,岂不难得哉!人主之所行,其善恶是非在后世,当其时不可得而辨也,故凡太宗之行事,其善与不善,臣皆举其大略矣。《老子》曰:“善人
期刊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诗歌有着十分悠久的传统。远在两三千年以前,我国的诗歌就已经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其标志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它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前11世纪—前6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提起《诗经》,我们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论语》中记载的“过庭训”的故事。说的是有一次孔子独自站在堂上,他的儿子孔鲤快步从庭中走过,孔子问道:“学《诗》了吗?”孔鲤回答说:“没有
期刊
北宋初年,海内初定,武功歇而文治兴。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宋太宗下诏编修类书,有史实、典故一千卷名为《太平御览》,野史小说五百卷名为《太平广记》,诗文一千卷名为《文苑英华》。太宗死后,其子真宗继位,又以“历代群臣事迹”一千卷名为《册府元龟》。后人称以上四部书为宋代四大书。这四大书中最先完成的就是《太平广记》,由李昉、扈蒙等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奉旨编纂,历时约一年半的时间,于次年修成。书名中的“太平”
期刊
进入12月,我国北方的降雪逐渐增多,真可谓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时间,大地银装素裹。置身其间,纵情游乐,别有一番趣味。那么,让我们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一起来品味这“雪”的美妙吧。  “雪”在甲骨文中写成等形状,描摹的是雪花从天空中飘落的景象。可见,这个字从一开始指的就是从空中降落的由水蒸气凝结而成的白色晶体,即下雪的“雪”。《诗经·小雅·采薇》中的名句“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描写
期刊
西儒培根说过:“读书造成完人。”考其意思,盖以为读书可以打破人类的愚昧,纠正人类的错误,增进人类的智识,充实人类的生活。地无中外,时无古今,谁都承认读书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  工作。  但今爱好读书的人,常有一种难题在心目中横梗着,便是如何读法的问题。我以为除了眼到、口到、手到、心到和疑辨、笔记、思索之外,其最普通而基本的条件,还是要多阅读、多比较、多应用。  所谓多阅读,当然不是说有
期刊
“尸”,甲骨文里象人屈腿蹲踞之形。古代祭祀,让活人坐在祭位上,以代死者,接受吊唁。尸与禄相连,成“尸禄”一词,意指无功而受禄,或食禄而不尽职:“非不眷恋明代,盖忧逼近死期,述度德量力之心,减尸禄素餐之咎。”(王禹偁《小  畜集》)  尸禄,用于内省则为自警。据《说苑》记载,虞丘子辅佐楚庄王“霸诸侯”后,谦逊退让,认为自己当令尹十年,“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贪欲无厌”,于是向楚庄王推荐下里之
期刊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大量的公文作品。这些公文不仅是中国文章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古人心中,公文以其强烈的现实指向和独特地位,始终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影响后世。本期为您介绍的是北宋苏东坡的公文。在一般人眼中,苏东坡是一位文学家、书法家,而苏东坡似乎更愿意把自己看作一位心忧庙堂、情系黎民的政治家。那么,作为政治家的苏东坡,他的公文有哪些特点,其公文写作风格于今又有哪些借鉴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