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的时代意义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为何董建华出任特首这八年,总令我想起已故美国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的名作《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借明代万历年间文官武将思想家的故事,刻划人与时代的关系,探索个人在长时段历史背景制约下,究竟可以有什么作为。董建华的政绩,也同样必须置于具体历史脉络之中才可以彰显出他的意义。
  在中央正式接受董建华因健康理由请辞后,翌日行政会议成员梁振英在电台节目说:“他(董建华)没有做政治人物会做的事”,董管治风格是不“作秀”,不像西方政客彭定康一样巡区抱抱小朋友、吃蛋挞、饮凉茶,大演亲民作风,他时刻都试图以道德、伦理教化去感召身边的人,不厌其烦解说“香港好、祖国好、祖国好、香港更好”的道理。一个领导的管治风格怎样,是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有合适与不合适。
  将董建华放回时代脉络,究竟他是身处一个怎样的位置呢?香港特区是一个奇怪的城市,一方面在英治百年多前的殖民地时代,已将香港带进全球化贸易之中,将西方习惯法、现代财务管理、保险制度及市政管理等引入这个小地方。英国人对香港没有长期打算,只有见步行步的权宜之计,因为毕竟这地方与大英帝国相距太远,背后又有一个日渐强大的中国。
  60年代开始英人采取就地而治,伦敦委派的港督无需再事事禀告殖民地事务部(或日后的外交部),并着手建立华人为主的政府公务员体制。这种就地而治的方法表里大有差别,表面上英国人推行公务员体制改革、地方行政改革、扩展咨询委员会制度及引入更高层次的直接选举,这些搭建成一个所谓香港代议政制,但这背后真正的权力运作是由少数英国人掌握,包括港督、布政司、财政司、律政司、三军司令及汇丰银行大班等,可以这样说,英国人在1997年前未有真正与香港人包括高级公务员、议会政党分享权力,1992年彭定康接替温和的卫奕信,只凭借个人政治技巧及少数幕僚、随从,便全力推行政改方案,从中大家可见香港真正的决策核心所在。
  1997年7月1日主权回归,特区政府成立,开始实践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在殖民地刻意矮化政治发展,政治人才欠缺真正的决策历练等情况下展开。港人治港面对的挑战是一个拥有西化中产专业阶层、自由传媒、先进的商业金融体制及法治系统,一个备受国际注目的城市,如何在政治发展上赶上去。领导人需要的不只是道德使命感,同时也需要高度的政治技巧。
  董的方法是希望以伟大的施政蓝图去实践港人治港这个使命,每次施政报告都意图提出更伟大的构想,而市民对政府施政期望则不断升温。
  在1997年前香港一般民众因殖民地心态对政治漠不关心,每年公布预算案前,市民最关心的是预计增加烟税而抢购香烟,一般群众连财政司的名字也不太清楚。回归令香港人真正出现了一种当家作主的心态,对政治关注程度大大提高,政治期望自然高涨,作为一个“大有为”的领导,要满足各方政治期望实在不容易,只有更辛勤、更努力工作,甚或想出更多的伟大工程,证明自己有使命感。
  在民众的政治期望中,有“虚”也有“实”,“虚”是一种心理感觉,所谓feel good,感觉良好。政治有他“虚”的一面,就是政客以“作秀”来与群众沟通,例如美国前总统里根便精于此道,擅用小故事及诚恳语调推销美国传统价值,如爱国、自由、尊严等,但具体的施政他不太理会。中产阶层更注重这种“虚”的政治感觉,董建华风格变得与中产主流不符。而民众“实”的期望则是不同阶层利益诉求,作为领导要知道自己代表谁的利益,有自己一套理论去支持利益分配政策,否则便会左支右绌疲于奔命。董建华就像一颗“许愿树”,各人都将自己的欲望寄托在他身上,他本人也尽力讨好各人,满足他们的愿望,结果连许愿树自己也累坏了。
  对董建华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异议者都有一点共通的评价,就是“一个好人”。
  香港的低度政治发展,塑造其“古惑仔”性格,人们爱抬扛,性格反叛,无贯彻的信念,歌颂看风转舵的“叻仔”价值观,人民以街头智能来自保,在殖民地下求存,只因为过去百多年政治上的理想无法伸张,谈理想是侈奢行为。政治制度及人物无法保障自己,惟有靠这些“古惑仔”智能去生存,这是百年形塑而成的集体性格。董建华的“好人”作风,及以道德感召作施政,与这种性格显然不符。
  港人治港是一个新的探索,董建华负上了这个历史的重担,在摸索中没有什么地图保证到达应许之地。董建华时代的意义将会在往后的时间显现,由殖民地通向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推动渐进式民主化,建立一套有别于殖民地时代的现代政治体系及政治伦理,是时代对我们的挑战。董建华作为探索的先行者,是受到历史的肯定的。也只有超越董建华的个人得失,我们才可以对未来无所畏惧!
其他文献
后来我整理自己的博客,才发现写那些好玩的东西正好是我很痛苦的时候。  像痞子一样写博客,像愤青一样写乐评,像坏人一样坏笑,像好人一样做人。  《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接受采访的时候居然很正经。甚至有点端,“我不谈我的初恋的”。偶尔不小心,还是有名言警句漏出嘴边的,比如:“做爱饥一顿饱一顿的,博客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他的博客点击率颇高。“你们是第一个采访我,关于博客的媒体,我的‘处女采’就献给你了。
期刊
作为广州最知名的大型楼盘之一,有新闻人、律师、公司白领等数万人入住的丽江花园,近年来频频成为媒体焦点:民主意识觉醒的业主们先后自发组织了两场大规模维权运动——新浦南路维权以及业委会选举,虽均暂以失败告终,但其民主实践,已被视为广东地区社区自治、公民维权的试验田。    “如果今天他们敢把我打死,你们就抬着我的尸体,在丽江花园游行!”  说这话的,是72岁的老人刘演发。因为在新一轮的广州丽江花园业主
期刊
上级给我们一项紧急任务,要我们设计给中央领导同志坐的高级轿车。这种车的要求很高,在外国发达国家里设计一辆高级轿车要花几年时间,而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如今,他最享受的时光也许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坐在自己的“槐香书屋”,随着音乐的翅膀,思绪遨游到远方,遨游到往昔的峥嵘岁月。  程正,这位曾经满载荣誉,也曾经历经坎坷的78岁的老人,目前正在长春,中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一汽集团一间普通的职工宿舍里
期刊
一个博客就是一个博物馆,博客们连成一片,就是一个壮观的博物馆群。     新闻背景:“18岁天才作家”蔡小飞自杀了,自杀之后公开了自己的博客。博客大热。没过两天,“少年天才作家” 蔡小飞又疑似虚构了,数家媒体调查出了“七大疑点”,还是很热。有人续写他的博客,以示悼念。蔡小飞虽然可能是假的,却引发了博客这东西最激动人心的感慨,想想吧,人死了,博客还在,几年,几十年后还在。    人活着的时候会写博客
期刊
1985年,刘以达和黄耀明在《摇摆双周刊》的一则广告上相识结队。  1995年12月,黄耀明在他的第3张粤语专辑《愈夜愈美丽》中唱了一首《下世纪再嬉戏》。  2005年7月1日,达明一派的新专辑《 The Party》出街。达明的第3次撞线已经完成,另一段新的长征又上路了。他们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在华语流行乐中,很少有一张专辑让歌迷愿意跨世纪地去等(今年4月台湾卑南族民歌手胡德夫30年来发表的首张
期刊
对于已经在台湾扎根的中国国民党,这一次历史性的访问,或许印证了古罗马的一句谚语: 绕道最远,归途最短    已经两次参选“总统”失利的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即将退出政治前台之前,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在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先行登陆试探政治水温之后,决定率团参访大陆。这是中国国民党离开大陆56年之后,第一次以党的名义,由党的高层组团返回他主观认知的“故国家园”。   国共两党领导人上一次的握手延续了8
期刊
时序进入初夏,四五月天台湾这座躁郁不安的岛屿,在大陆热议题延烧长达两个多月,随连战、宋楚瑜登陆成行后,总算平静下来。台湾人民怎么看连宋访问大陆?具体地说,是既期待又怕受伤害。  所谓“期待”是指从台湾“总统”大选到“立委”选举,由于“正名、制宪、新国家”议题的推动,导致两岸情势蒙上阴影,令民众为之不安。如果连宋访问大陆有助于对立情势的缓解,自然是好事。  而“受伤害”是指如果连宋访问大陆成效不如预
期刊
曾荫权档案    出生日期:1944年10月7日  家庭状况:已婚,妻子鲍笑微,长子曾庆衍,次子曾庆淳  学历:香港华仁书院预科毕业  1981年获政府保送往美国哈佛大学进修公共行政学硕士  仕途:1967年考获政府二级行政主任  1970年考获政务官  1977年升任高级政务官  1985年出任副常务司,负责落实执行《中英联合声明》  1993年升为库务司  1995年出任首位华人财政司  19
期刊
女人由于对于情感的需要,永远是一个弱者,不如男性那么强势,女人事业再好,也是不可以缺少情感的,总需要有人扶持她,有人让她依偎。  《智力大冲浪》和《今天谁会赢》是上海最受欢迎的两档益智类娱乐节目,经常高居收视率榜首。《智力大冲浪》开播已有11个年头,其中有一位女主持人持续主持了近8年一直到今天。喜欢她的有学生一族,也有年轻的白领,还有上海的阿姨婆婆们,后者在街上看到她常常会热情洋溢地直接迎上去说:
期刊
我们这一代的祖母长辈中,大多数都心甘情愿隐身,好像她们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以张家姆妈,李家阿婆,王家老太太的面目,担惊受怕,柴米油盐,生养哺育,儿孙满堂。    不耐的冬日里,总是离离摇曳念春天,可春天当真姗姗来了,却连后悔也来不及。那个远在千里的阿婆,强硬地顶住了上海的冷冬,却还是在一个春天的早晨,在护工为其洗脸的时候,不声不响随晨雾去了。  最后一次见阿婆是2001年12月,去国多年后第一次回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