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式葬礼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bertl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博客就是一个博物馆,博客们连成一片,就是一个壮观的博物馆群。
  
  新闻背景:“18岁天才作家”蔡小飞自杀了,自杀之后公开了自己的博客。博客大热。没过两天,“少年天才作家” 蔡小飞又疑似虚构了,数家媒体调查出了“七大疑点”,还是很热。有人续写他的博客,以示悼念。蔡小飞虽然可能是假的,却引发了博客这东西最激动人心的感慨,想想吧,人死了,博客还在,几年,几十年后还在。
  
  人活着的时候会写博客,已经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大致人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虽然很多人质疑博客的表演性会使这个被表达的自我有点不那么真实,但是如果我们认为,那个作者表演出来的自己是他所喜欢的自己,是他所愿意被人看到的角色,如果我们认为那是他在相对更自由的虚拟空间塑造新角色的努力、是自我暗示和自我确认——如果这么想的话,那么博客所传达的,就是带有意志色彩的真实了。
  如果我们确认了博客可以和日记和自传(其实日记和自传也同样有表演性)一样,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作者的真实,或者至少和作者的硬性联系不可辩驳,那么我们也许就能认同,博客具有某种抵抗遗忘、抵抗消逝、抵抗死亡的功能。虽然未必每一个作者都有激怒死亡的英雄主义动机,但是生活被记录下来,体验被写下来,在事实上就是对时间和消逝的抵抗。在作者生前,通过阅读自己过去的博客可以找到自己的连续性,可以帮助确认自我;对于作者死后的读者来说,博客就是那个人曾经活过的证明,是他在土地上匍匐过的痕迹,是灵魂的蜡像,有喃喃自语的光芒。
  如果博客被看成一个人抵抗死亡的战果,如果博客可以看成是保存个人记忆的地方,那么我们可以认为,一个博客就是一个博物馆。博客们连成一片,就是一个壮观的博物馆群。个体记忆连在一起,这里面没有权力和偏见的篡改,大约比我们现在那些主题宏大的博物馆里展出的集体记忆还更可靠一些。不过其实很难就此认为,长期大量地存储博客,可以就此帮助这个世界找到一个崭新的书写历史的方法。因为毫无疑问,对于任何一个读史的人来说,他都没有可能读遍所有留下来的博客来获得一个至关重要的整体感。很显然,读上一两个人、十几个人、甚至几百个人的博客,并不能给人提供信心去把握一个过去的时代。
  人死博存更实在的意义,大约仍然还是在个人的、个体的层面上。不管是生者还是死者的博客,它其实都同时满足作者的表演欲,也满足窥视者的好奇心。这事情在从前很是隐秘的,现在很明显大家已经越来越不懂得不好意思了。可能因为实在是太寂寞了。
  想想现在,如果我们走在墓地里,看见墓碑上那些生年死月,那些墓志铭,难免地,就要联想一番那个人的生平,一个出生地,两个日期,一句话,一张照片,一块墓碑的颜色,就可以让人在想象中肆无忌惮地把一个死者的生活重新展开一次。当然那很可能只是联想者自己记忆碎片的打散重来。
  如果有博客作证的话就显得有凭有据得多了。想想很多很多年以后,一个人浏览一页今天什么人的博客,看见这个人今天吃什么,明天和谁约会,怎么惹了没趣触霉头,怎么交了好运欢天喜地,这一天天气如何,那一天街景又怎样,怎么突然就想起了好几年前的一桩毫无寓意的小事,怎么又在没想到的场合遇见了曾经单恋过的故人,看了一本什么有趣的书,一张多么无聊的影碟……这样细节丰富地看下去,再配上那样翩翩然的联想,一个百年之前的人怕就在屏幕那头活脱脱地死而复生了。如果所有死者的博客都能够被保存,那么在善于联想的读者那里,这些灵魂是随时都可以复活的了。博客们睡在网络的无涯世界里,每一次被阅读,都获得一次生命。不追再创造的偏差,人死博存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被看成一个一个人的精神都在网络世界里获得了永生。然后比较要命的是,网络世界里存了无穷多这样的人,你可以随便遇见哪一个在21世纪及其以后活过的人——这是一件多么奇幻多么让人神往又多么可怕的事。
  不过很有可能,博客的这种永生在未来世界里毫无意义。因为根据英国未来学家的预测,人类到了2050年就可以彻底地真正地获得精神的永生了。到了那个时候,电脑就会强大到那种地步,足以把人的思维完整地下载下来。然后人死了以后,这些思维还会像人活着一样继续思考,思维们之间还可以像人活着一样继续交谈。未来学家的想法总是有点耸人听闻,也不知道那些思维总也死不了会不会像电视里的吸血僵尸一样感到无比厌倦,不知道这些不死的思维思考到最后会不会只剩下求死不能的自杀情绪。不管怎么说,如果我们大胆地迎接这个未来预测的话,那也就不存在什么人死博存了。那样的话,所有现存的博客都可以被那些永生的思维续写下去,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们还可以继续互相留言,就和活着没什么两样。那样的话,网络世界大概要无止境地扩张下去了,就像我们这个据说正在爆炸的宇宙一样。真的想想未来吧,人和宇宙可真是,全都无所畏惧得,有些疯狂。
其他文献
“香港的成就建基于我所指的智慧支柱,即是,法治精神、公平竞争环境、廉洁的政府、资讯自由流通及个人自由。”  香港,一个当年的边地渔村,何以能在短短一百多年内就跃升为世界级自由贸易港、全球金融中心、最佳旅游城市、一度能与美国电影城抗衡的东方“好莱坞”?  这确实是个耐人寻味的问题。与此有关的解读层出不穷,表达有繁简,主旨却总无法脱却两个关键词。  “自由+法治”=“繁荣+稳定”,这是金庸先生的精练陈
期刊
人物周刊:中央在反腐廉政建设方面是下了大气力的,但似乎在某些地方走进了“越反越腐”的怪圈,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任建明:上世纪90年代,我们反腐廉政建设战略立足于三个方面,即“三项格局”:一是查处大要案,二是对部门行业不正之风进行综合治理,三是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查处大要案被列为重中之重,无论涉及到谁,都要一查到底。  后来,大批影响恶劣的腐败案件进入公众视线,以交通系统为例,先后就有18位交通
期刊
某年某日,华为江西办事处拉出“欢迎公司总裁任正非先生莅临指导工作”的横幅,当日市场巡视到江西的任正非对此勃然大怒,并下令该办事处主任从此不再提拔……他不愿意搞个人崇拜    也许连任正非本人也会始料不及,他的名字出现在由美国《时代》周刊开出的“2005年度全球100名最具影响的人物”榜单上——也许他更加始料不及的是,同时入选的另一位中国人却是冷艳性感的影星章子怡。  这可能是对多年来刻意低调的任正
期刊
这是RORO画的画,李然做的海报。BBS都关闭了,我准备挑一个晴朗的日子,骑着自行车到学校里——清华、北大、北师、北邮、人大,一个个去贴。  晚上,和我的从未谋面的未婚夫通电话好久。  我迫不及待问他:你会给我买口红吗?   他说,会。   会给我买香水吗?   他说,会   会给我买裙子吗?   他说,会。   我很满足。谈恋爱原来可以是一件一本万利的事情,可惜原来不知道,什么都搭上,还什么都赚
期刊
活不成的“人样”  瓜尔加    我近几年的生活轨迹,就如同一直徜徉在香港金像奖的星光大道上,鲜花、掌声和红地毯铺路,周遭全是赞美的声音,听不到批评和怀疑,这虽然不会影响我继续牛逼,但至少让我没有了表现自己虚怀若谷的机会。  拜上帝之赐,杨F适时出现了。   在这个大多数沉默,另一些人虚与委蛇的时代,旅居广州的山东青年杨F坚持说真话——在她觉得值得说的场合或对象面前。我荣幸地成为这样的对象。  很
期刊
连战登陆绝非是他本人的神来之笔,而是一路落败的国民党总算在“立委”选战中吸取了教训,找到了民进党处理两岸问题的弱点,主动出击来响应民意  以连战造型而言,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依然如故,连发型都没变过    连战为什么访问大陆?    相隔56年,已将辞卸中国国民党主席之职的连战,无视民进党警告、亲民党不谅、台联情绪反弹,执意访问大陆,这显然不是连战的从政性格,其间的来龙去脉值得推敲。  其实连战
期刊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最近成了新闻人物。他指挥的一单涉资185亿美元的公司并购案,成了美国华尔街最大的新闻,也成了中国财经界最大的新闻,震惊了美国,震撼了全世界。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控股的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简称中海油有限公司),不久前正式宣布,向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UNOCAL)发出要约,以每股67美元全现金方式的价格并购优尼科,总价高达185亿美元,比早些时候美国石油巨头
期刊
后来我整理自己的博客,才发现写那些好玩的东西正好是我很痛苦的时候。  像痞子一样写博客,像愤青一样写乐评,像坏人一样坏笑,像好人一样做人。  《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笔,接受采访的时候居然很正经。甚至有点端,“我不谈我的初恋的”。偶尔不小心,还是有名言警句漏出嘴边的,比如:“做爱饥一顿饱一顿的,博客是可以持之以恒的”。他的博客点击率颇高。“你们是第一个采访我,关于博客的媒体,我的‘处女采’就献给你了。
期刊
作为广州最知名的大型楼盘之一,有新闻人、律师、公司白领等数万人入住的丽江花园,近年来频频成为媒体焦点:民主意识觉醒的业主们先后自发组织了两场大规模维权运动——新浦南路维权以及业委会选举,虽均暂以失败告终,但其民主实践,已被视为广东地区社区自治、公民维权的试验田。    “如果今天他们敢把我打死,你们就抬着我的尸体,在丽江花园游行!”  说这话的,是72岁的老人刘演发。因为在新一轮的广州丽江花园业主
期刊
上级给我们一项紧急任务,要我们设计给中央领导同志坐的高级轿车。这种车的要求很高,在外国发达国家里设计一辆高级轿车要花几年时间,而我们只有一个月的时间。  如今,他最享受的时光也许是在夕阳西下的黄昏,坐在自己的“槐香书屋”,随着音乐的翅膀,思绪遨游到远方,遨游到往昔的峥嵘岁月。  程正,这位曾经满载荣誉,也曾经历经坎坷的78岁的老人,目前正在长春,中国重要汽车生产基地——一汽集团一间普通的职工宿舍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