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命题体系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文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
  河北省中考,作为区域性的大规模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其考试结果也作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仍坚持河北卷守正出新的命题特点,生活味、人文性、时代感并存,处处渗透“正能量”。同时,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作为语文课程价值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力图真实反映考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过程与现有水平。下面,笔者将结合具体题目解析今年的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
  一、注重语言积累运用的考查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
  1.今年河北省试卷就“识字与写字”能力的考查,共占6分,比2017年多2分。考查的词语没有过偏、过难的字,都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中的3500常用字。
  【典型题目1】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春风吹拂( )着大地,花儿绽放出灿烂的笑容。
  (2)雨后天晴,月亮更显得澄莹( )皎洁了。
  (3)他遇事不慌不忙,非常 (zhènjìnɡ)。
  (4)我们要 (qiānxū)谨慎,不要骄傲自满。
  【典型题目2】观察下面四张图片,回答后面的问题。
  (1)图片一、图片二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答: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_________改为_________
  试卷第2题创设了四个有生活情境的句子; 试卷第3题命题者颇具匠心,试题考查内容以图片形式呈现,图片中的话语材料都是来自生活中真实出现的标语或提示语。来自生活中的命题材料鲜活灵动,但图片中的错别字令人忍俊不禁:图片一中的成语应写作“视死如归”,图片二中应写作“勤俭节约”。这两道题在考查字词的同时,还导向明确:语文学习就是要打通与生活的隔膜,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地运用语言。
  2.文言文阅读试题中,第7、8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识记、理解和迁移能力,第9题考查句子翻译。
  【典型题目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谓: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_________
  (3)从夕达旦 旦:_________
  (4)是为大雨之兆 是:_________
  【典型题目4】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B.骈死于槽枥之间 (《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典型题目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三道题仍采用了课内外勾连的形式,意在唤醒考生课内外语言学习的积累。三道题考查的重要实词和虚词,在课文《鱼我所欲也》《岳阳楼记》《三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湖心亭看雪》《醉翁亭记》《马说》《邹忌讽齐王纳谏》《曹刿论战》《桃花源记》《曹刿论战》《口技》中都能找到相对应的词语。这类“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的考题,意在引导在文言文教学中用好教材中的例子,对常见文言词语要能具备识记理解以及迁移运用的能力,从而获得“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素养。
  3.今年河北中考语文试卷考查《红岩》《简·爱》两部名著的阅读情况,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倡“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目标要求。整本书的阅读,在提升学生语言素养阅读能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典型题目6】在《红岩》中,他被敌人注射了麻醉剂,仍然凭着坚强的意志,保守了党的机密。这里的“他”是谁?“他”入狱前为办《挺进报》承担的具体工作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题目7】请简述在洛伍德学校发生疫情时简·爱时与好友海伦·彭斯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道名著阅读题通过检测重要人物的重要情节,意在引导学生读整本书,引导真实阅读、深入阅读,引导“为素养提升而读”的健康读书方式。
  二、注重思維能力的考查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语文课程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的作用。
  今年的河北省语文试卷把握文体特征,突出考查思维能力。
  【典型题目8】下面图表是中国天气网发布的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天气情况的预报。请概括从图表中获取的主要信息。   这是一道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题。这道题的命题材料源自中国天气网在2018年4月28日发布的河北省部分城市五一小长假的天气预报。天气预报包括三项信息:时间、地理、天气情况。以图表的形式,列举了2018年5月1日河北省部分城市白天夜间的天气现象、风向风力、最高和最低气温。试题要求考生概括出图表中的主要信息,即完成图文转换的任务。图文转换题,需要学生对图表提供的信息进行描述、归纳、分析、概括的综合思维能力。
  河北卷的说明文阅读命题材料是一篇社会科学类普及性文章,介绍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这篇文章,既介绍了石鼓文的前世今生,也介绍了汉字的演变史,本身就具有教化作用:激发读者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灿烂文化,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命题人以选择题和简答的形式设了三道题,分别考查:细读说明文文本之后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理清段落之间的结构、段落内部的句间结构逻辑性的能力;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能力。
  记叙文阅读命题材料《回忆齐白石先生》,是新凤霞女士的自传性散文,文章以娓娓道来的叙述风格回忆了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几件琐事,文章语言自然清新、朴实生动。其记叙文阅读命题巧妙,指向思维能力的不同方面。试卷17题“从选文来看,向齐老学习画画对我唱戏有哪些启示?”需要对相关内容提炼概括,考查梳理与整合的思维能力。试卷18题“从选文④⑤⑥段看,齐白石先生有哪些精神品质?”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考查学生对文学形象的感受、理解、概括与评价的综合思维能力。试卷20题“选文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考查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迁移、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表达自己的认识,试题既考查思维的结果,也考查思维的过程。
  三、注重审美鉴赏能力的考查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的河北省语文试卷加大了对审美鉴赏的直接考查,共占12分,体现出重视审美能力的鲜明导向。
  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的古诗词阅读,其命题材料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的篇目。杜甫被尊为“诗圣”,他饱经沧桑,谙于世情,却又极其敦厚仁爱,有人评价他的诗是人间的诗,是日常生活的诗,是心怀慈悲的诗。两道古代诗歌阅读鉴赏题,以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考查。
  【典型题目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典型题目10】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进行简要赏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卷第5题是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分别从题目、诗句内容、表达方式、作者情感等多方面鉴赏。试卷第6题赏析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沈塘坳”,诗句极具感染力,“飞”“渡”“洒”“挂罥”“飘转”“沉”一系列动词,细致描写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
  试卷的记叙文阅读,也设两道赏析题,考查了反复、对比、拟人三种修辞方法,同时也可从用词、句式多角度赏析,试题开放,鼓励学生运用祖国语言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
  四、注重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年河北省语文试卷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试卷第3题的第(2)小题考查补写对联,命题材料给出的上联是“品读国学精粹”,下联可以对“点亮智慧人生”“夯实文化根基”“弘扬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智慧”。对联是一种实用性非常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文化形式,对联讲究句式一致、内容相关、字数相同。这道小题体现了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中华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都彰显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凝聚着共同的历史记忆,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国务院自2006年起,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6年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文言文阅读的第一篇短文是关于楚人祭“屈原”的故事:
  屈原以五日死,楚人以舟楫拯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针对这篇短文,试卷设问“第一篇短文中包含了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答案为赛龙舟(龙舟竞渡)和吃粽子(包粽子、送粽子)。
  试卷中关于名著阅读的考查,也体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红色经典《红岩》,意在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岩》以史实为主要题材,将重大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表现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阅读優秀的外国小说,可以让学生理解和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
  总之,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卷立足新时代,立足新探索,立足新发展,努力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命题体系,为在新时期继续推动命题改革和语文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通联: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高中小说课堂教学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呢?怎样才能真正有效地进行小说课堂教学?小说课堂教学的知识如何迁移到高考小说答题中?这些问题困扰了不少高中语文老师,我以为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又要注入执教者的灵动性,二者相辅相成,方可能达到课堂教学效果的精准有效。下面以《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为例,加以说明。  一、在“课程意识”下把握高中小说教学的规范性  教师有课程意识,指教师具有明确的
一、“术”“道”游离:教学设计流行病  笔者以为,目前语文教学设计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在各个环节内部,也不是在各个环节之间,而是在教学设计者的整体思维意识上表现出来的“术”与“道”的游离。何谓“术”与“道”?  “术”是形而下范畴,即方法、策略,涉及到的是教学设计的技术层面。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如何衔接,如何协调,以达到效能的最大化,这些都需要一个合理的安排。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的引进,恰好能让教学设计
一、揭题导入   师:孩子们,看黑板(出示幻灯片一:涉江采芙蓉),几个字?   一女生(自信大方):五个字。   师(会心一笑):这叫几言诗?   生:五言诗。   师:非常好,五言诗。我国是诗歌的王国,从诗经、楚辞、汉赋,一直到晚清的龚自珍,这样一个诗歌的长河里,五言诗出场,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五言诗达到成熟,是一个朝代的终结。这个朝代应该是哪一个朝代呢?猜猜看。   (学生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语文核心素养”与“学习任务群”中也都强调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阅读与鉴赏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探究能力和思辨水平,真正做到批判性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对诗歌散文的教学建议为:“应在教学中加强诗文的朗读和诵读,在朗读和诵读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对写作的类别做了明确要求:“写作理论类文本,如评论、随感、杂文等;写作实用类文本,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读书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会议纪要、访谈录等;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要求在诗歌散文评论和创作方面
【教材分析及设计理由】  《雨霖铃》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上阕细致描摹离别的场景,借助景物渲染离别的悲伤之情;下阕动情想象离别后的生活,将别后的孤独、痛苦表达得淋漓尽致。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堪称抒写离别之情的千古名篇。  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它和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词的内容就是根据曲调的高低快慢填写完成的,所以,学生只有反复诵读、潜心涵泳,才能读出韵律感,品出音乐美。《雨霖铃》
要想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让学生能自发的进行学习,首先就要对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进行研究,只有掌握心理变化规律,才能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改善师生关系,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国学经典《礼记》中提出,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做到“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长其善而能救其失”。这对于现代的教学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知心”与“长善”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就是指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其认知规律,这
对朱自清先生《背影》的解读历来颇多,众说纷纭。但对这篇文章主题的解读,大多数版本的教材大致相同。以人教版为例,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不难得知,教材的编者还是更倾向于“父爱”这个主题,由此生发出来的教学目标即是围绕“父爱”来展开,诸如如何写父亲的背影的?这种深切的父爱的力量从何而来?……然而,对于一名初中生来说,“父爱”这一主题一望即知,并不存在理解的难度,教材的编者以此为主题、为基点也是基于学情的
从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教材节选课文和整本书,有必要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各自价值,揣度教学目标定位和课堂教学设计。选文既是一座开放的宝山,可以鸟瞰全貌,也可以欣赏一方风景。结合个人教学实践的理解和领悟,我以为,如何借助“这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鉴赏,无论是教授“这一篇”,还是整本书阅读鉴赏,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观照,“这一篇”是整本书的“这一篇”,以点带面;整本书又是以“这一篇”为样本和
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之所以历久弥新,关键就在于该文奇巧的故事情节和高超的语言艺术。可以说,每一个情节都有意蕴,每一处描绘都有匠心。而我觉得自己的阅读,最有心得的地方是:“‘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 ’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这一句。浓缩到一个字上,那就是——叫。  首先,我解释一下这个词在文中包涵的几层含义。文中没有用中性的动词“说”,也没有用力量更大性子更粗的“喊”,而是用了一个充满了原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