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广森与《公羊》“家法”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05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广森是清代公羊学复兴的先驱人物,其《春秋公羊经传通义》为清代首部《公羊》新疏。然自晚清以来,所谓孔广森及其《公羊》著述“不明家法”的论断,几成常识。本文首先对已有论断所依据的主要文本《春秋公羊经传通义叙》作了较详细的逐段解读,试图指出以往研究在引用该《叙》时存在的误读、误解及断章取义之处;其次,则集中讨论了孔广森之所以排拒“王鲁”这一公羊学重要概念的隐曲。本文的结论是:孔广森之所以排拒“王鲁”,实由其圣门后裔的家世、其身历家变的个人际遇、以及乾隆帝与孔府的关系及其有关《春秋》的御制解说等诸因素相互激荡所致。由此一念出发,使其不得不避用何休所归纳的“三科九旨”,而取“实与而文不与”的曲径。虽然如此,其别立之“三科九旨”亦本于《公羊》先师;其阐发经义谨守《公羊》义例;其于何休《解诂》,则志在强其守卫,去其粗鄙,导之使通,培之使高,实为《解诂》功臣。至于孔氏所以被后人讥为“不明家法”,则当于所谓《公羊》“家法”之外,另行探讨。
其他文献
期刊
本文通过对新发现的《五年琱生尊》与已著录的其他两件琱生器一起考察,认为这三件铜器记录的是同一件事情的三个环节,完整记录了西周时期召族的分家过程。三器内容并不涉及诉讼事件。
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了六万多件古代文献,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学问——敦煌学。如果以1909年中国学者出版《敦煌石室真迹录》和《敦煌石室遗书》作为敦煌学的开端,今年恰好是敦煌学诞生一百周年。目前,《英藏敦煌文献》、《俄藏敦煌文献》、《法藏敦煌西域文献》已全部刊布,中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文献计划于近年全部刊布。北京、伦敦、巴黎、圣彼得堡四大收藏中心收藏的敦煌文献占总数的95%以上,可以说资料的刊布基本完成。
关于西汉“不韦县”地名的由来,无论从中国古代传统礼法、该县设立的时间或二论首倡者的学术专长等方面,均可证明常璩之“吕嘉说”为是,而孙盛的“吕不韦说”为非。以吕嘉遗族为代表的大批南越人被迁徒入滇,引起了当地的民族变动和户口猛增,有利于封建国家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汉武帝迁徒大量南越人入滇的目的是扫除从西南方向通往大夏道路上的障碍,但在客观上开辟了从东南沿海通往西南腹地的交通,加速了西南夷中农耕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增强了他们的向心力,有利于古代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的《盛唐研究丛书》,包括《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王小甫主编)、《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主编)、《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李孝聪主编)、《唐宋女性与社会》(邓小南主编)。这是近年唐史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在欣喜阅读之后,试就丛书各种所具有的特点、价值、精华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以就教于丛书编者、作者和读者诸君。
期刊
2003年初,陕西省宝鸡市杨家村发现一处保存完好的西周铜器窖藏,共出土27件青铜器。其中的逨盘共铸有373字,是1949年后发现的铭文最长的西周铜器。该盘铸于西周宣王时期,其铭文记述了述先祖考的事迹、历代王世的史事,及宣王对他的册命赏赐,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本文对逨盘铭文作了考释,并初步讨论了该铭涉及的西周历史问题。
眉县杨家村青铜器窖藏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其中卌二年逨二年逨鼎、卌三年逨鼎铭文对研究西周晚期册命制度、列鼎制度等都有重要意义。卌二年逨鼎铭订正了文献中关于杨国始封者,始封时间的问题,卌三年逨鼎铭中的“官司歷人”对研究《尚书》“歷人”问题也有启发作用。
上博藏四《柬大王泊旱》记载,楚简王时的太宰晋侯是“圣人[虍且又]良长子”。本文旨在证明:1.[虍且又]良即见于经史之叶公“诸梁”,叶公诸梁曾多次向孔子请教,精通儒学,又力挽狂澜,平定白公胜之乱,执掌楚国军政大权,待政局稳定,功成身退,楚国君臣称誉叶公诸梁为“圣人”,是完全可以理解的;2.楚简王时,叶公诸梁长子袭封为叶侯,简文记为“晋侯”,郭店简《缁衣》“晋公”,今本《礼记·缁衣》作“叶公”,因而可以考虑释简文“晋侯”为“叶侯”;3.《礼记·缁衣》叶公顾命语又见于《逸周书·祭公》,学者遂认为《礼记·缁衣》“
北宋中期,当其“祖宗家法”愈加显露弊端之时,以范仲淹、欧阳修、石介、李觏等人为代表的士大夫,把回向“三代”作为理想的政治目标,掀起了革新运动。其精神被王安石所继承。但是随着熙丰变法的失败,“祖宗家法”却更受推崇,并由此制造出堪与“三代”、贞观相媲美的当朝盛世说——“嘉祐之治”,从而使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目标由推尊“三代”转向效法当朝。赵宋当朝盛世说由“祖宗家法”和“嘉祐之治”有机结合而成,并以“祖宗家法”为核心。此说被南宋所接受,束缚着南宋人的思想和行动,最终使南宋对盛世之追慕成为泡影。另外,赵宋当朝盛世说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