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ld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林译《浮生六记》;归化;异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203-03
  一、《浮生六记》与林语堂
  唐代传记文学成就突出,《浮生六记》作为自传体笔记是传记文学发展的巅峰,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散文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沈复(1763-1822年)字三白,他的作品深受“性灵说”的影响,其写作风格可以概括为“笔墨轻灵、描写细腻、语言清新、形象生动”,他所提倡的舒展的个性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活态度一直为后人所敬仰。沈复文笔淳朴,无雕琢藻饰的痕迹,善于通过其简约大方的写作风格向读者展现出平凡生活中的高雅情调及独特趣味,并引导读者体味其意想不到的人生感悟。《浮生六记》书名由李白诗歌名句“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而来,全书共六卷,由《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之道》组成,但经过众多学者的考证,其中第五卷《中山记历》和第六卷《养生之道》均为后人伪作,是从李鼎元、曾国藩等著作中拼凑而成。《浮生六记》以作者沈复夫妇的生活为主线,用较大的篇幅描绘了作者与其妻子陈芸的日常生活,虽然平凡,却充满了情趣。沈复夫妇二人早期生活幸福美满,但他俩的“单纯”是适应不了这样一个纷繁复杂的社会的,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后期生活的坎坷。在生活无忧的境况下谈论闲适平淡的生活自然简单,而沈复夫妇纵然在后期的坎坷生活中,也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从沈复的作品中,无论是其记叙平常生活中的趣事,还是描写失意时期的愁绪,我们都能看出夫妇二人的幽闲之趣,虽然生活困顿,经历坎坷,但却能以平静豁达的乐观心态对待生活,夫妇二人的生活态度使他们的生活艺术化。
  林语堂(1895-1976)幼名和乐,又名玉堂,出生于福建漳州一个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乡村。他曾作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而这副对联也让后人每每用来形容林语堂。林语堂作品的最大长处便是对外国人讲中国文化,而对中国人讲外国文化。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我最喜欢在思想界的大路上驰骋奔驱”。在他旅美时期,便是他向西方国家介绍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其《吾国与吾民》和《生活的艺术》都是这类书籍的典范。林语堂不仅重视翻译实践,同时,又在他的长篇论文《论翻译》中提出一套相对完整的翻译思想,而他提出的“信”、“达”、“美”的翻译标准也颇受后人追捧,强调译者所选译作要与译者自身个性气质相一致的理论。林语堂用优美流畅的文笔翻译了沈复的文言作品《浮生六记》,其英文功力可见一斑。在其译本中,处处可见其与清朝作家沈复在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相似处,二人都深受“性灵说”影响,提倡闲适的生活态度,在文学上也提倡清新自然的文风,不计较字句之文野,打倒陈旧的写作格套。《浮生六记》作为一部文言作品,林语堂以其深厚的双语、双文化能力,使他的翻译别具风格,备受学者和读者的追捧。
  二、归化在林译《浮生六记》中的体现
  德国思想家Schleiermacher(施莱尔马赫)于1813年在他的论文《论翻译的方法》中第一次提出归化和异化的说法,而这一概念又在1995年被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在其作品《译者的隐形》中明确化。归化和异化争论的焦点就是对原文异域性的保留与否问题。归化强调翻译的流畅性,尽量让译本适应于目标读者的文化,使原文的陌生感得到淡化,该翻译策略的使用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译本,虽然翻译的痕迹不会非常明显,但由于对原文异域性的处理方式,使原文的风貌略有丧失。本文将从对时间词、诗词、数量词、典故、文化承载词的翻译对归化翻译策略在林译《浮生六记》中的运用做出分析。
  (一)时间词的翻译
  (1)“余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I was born in 1763, under the reign of Ch’ienlung, on the twenty-second day of the eleventh moon.
  (2)“至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花烛之夕”Our wedding took place 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
  (3)“已漏三下”it was already midnight.
  (4)“廿四子正”After midnight, on the morning of the twenty-fourth.
  由于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是一部文言作品,其时间词的表达采用中国传统的纪年、记时方法,故在表示年代的时间词的翻译上,如果采用音译的方法,外国人因为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可能无法理解,所以林语堂采取归化的方法,(1)(2)两例便是很好的验证,林语堂把“乾隆癸未”直接换成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年方法“1763”,“乾隆庚子正月二十二日”译为“on the twenty-second of the first moon in 1780”,便于读者的理解。这样归化的翻译方法同样在(3)(4)两例中有所体现,“漏”在古汉语中指漏壶,是一种计时器具,而“子正”也是中国古代的表示时间点的词语,相当于半夜的十二点,林语堂将含有浓厚文言色彩的时间词“漏”“子正”均译成“midnight”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作者表达的含义。
  (二)诗词的翻译
  (1)“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 Touched by autumn, one’s figure grows slender, Soaked in frost, the chrysanthemum blooms full.   (2)“兽云吞落日,弓月弹流星” Beast-clouds swallow the sinking sun, And the bow-moon shoots the falling stars.
  沈复的原作中涉及许多优美的、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承载含义的诗词,对这类文本的翻译,考虑到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接受力,林语堂也采用了归化的翻译方法。诗词的翻译历来也是翻译界争论的热点,而在林译本中,我们明显体会到林语堂运用归化的翻译策略,使读者理解起来更加方便和透彻。
  (三)数量词的翻译
  “屋西数武”A few paces to the west of the cottage.
  对沈复原作中数量词的翻译,也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原文中对数量词的归化翻译屡见不鲜,此处仅列举一例。“武”是量词的一种,中国古代以半步为一武。此时如果直译该量词单位,则会造成目标语读者的费解,甚至误解。故林语堂将其译成“A few paces”,转换成了目标语读者熟悉的量词单位,是明显的归化方法,使读者更好地把握原文作者传达的含义。
  (四)典故的翻译
  (1)“因思《关雎》冠三百篇之首”Since the Book of Poems begins with a poem on wedded love.
  (2)“此非金屋不能贮”You know we are not a wealthy family. We can’t afford to keep a girl like that.
  (3)“廿四日为余姊于归”As my own sister is going to get married on the twenty-fourth.
  从以上三例中可以看出林语堂对典故的翻译方法,例(1)中“三百篇”实指《诗经》,因《诗经》共存诗305篇,故从《论语》中开始,即有“诗三百”之称。而林语堂的译文直接用“Book of Poems”指代“三百篇”,不仅向读者传达了“三百篇”的含义,更是让读者一目了然《诗经》这一诗集的性质,实乃其精妙的一笔。例(2)中则是运用了金屋藏娇这一典故,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理解力,林语堂的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更易于理解。例(3)中的“于归”取自《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是出嫁的意思,林语堂的译文直接将其译成“get married”,是明显的归化策略。
  (五)文化承载词的翻译
  (1)“合卺后”After the drinking of the customary twin cups between bride and groom.
  (2)“阳乌犹未落山”The sun had not yet gone down.
  (3)“银蟾欲上”The moon was then coming up.
  (4)“觞政侬颇娴习”Now I am quite familiar with all sorts of wine-games.
  (5)“瓜期未破”who was a very sweet young maiden, still in her teens.
  “合卺”、“阳乌”、“银蟾”、“觞政”、“瓜期”都是含有浓厚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词语,我们也称其为文化承载词。在我国文化中,这些词分别指代“成婚”、“太阳”、“月亮”、“宴席上喝酒的规矩”、“女子年满十六岁”,林语堂考虑到目标读者的接受力,在其译文中都采用归化策略将其译成适应目标语读者语境的文本,达到便于读者理解的目的。
  三、异化在林译《浮生六记》中的体现
  异化强调对原文异域性的保留,即对原文的语言特色或者文笔风格的保留,是对原文本较为直接的翻译方法,这也就造成了译本翻译的痕迹比较明显,该翻译策略是一种让读者尽可能地靠近原文作者的翻译方法。本文将从对人名、典故、地名、数量词及代词的翻译对异化翻译策略在林译《浮生六记》中的运用做出分析
  (一)人名的翻译
  (1)“陈名芸,字淑珍”Her name was Yun and her literary name Sicken.
  (2)“母金氏,弟克昌,家徒壁立” and in the family there were only her mother(of the Chin clan) and her younger brother K’ehch’ang and herself, being then practically destitute.
  (3)“时吾父稼夫公在会稽幕府” At this time, my father Chiafu was in the service of the Kueich’I district government.
  (4)“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and people acknowledge Li Po and Tu Fu as the master poets.
  (5)“余启堂弟妇,王虚舟先生孙女也” My younger brother Ch’it’ang married the grand-daughter of Wang Hsuchou.
  (6)“其地即元末张士诚王府废基也”This was the old site of the home of Chang Ssuch’eng at the end of the Yuan Dynasty.
  (7)“有女名憨园”but she had a girl by the name of Hanyuan.
  林语堂对沈复原作中人名的翻译方法也值得学者们仔细推敲。林语堂为了保留原文的异质性,传播中国文化色彩,对人名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仅以例(1)为例,“陈芸”直接译为“Yun”、“淑珍”译为“Suchen”,避免了归化策略剥夺原文的文化色彩,而其他各例中对人名的翻译已经用下划线标示出来。总结林译《浮生六记》,不难发现其对人名使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传播了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二)典故的翻译
  (1)“锦囊佳句”Beautiful Lines in an Embroidered Case.
  (2)“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but Li Po’s poems have the wayward charm of a nymph.
  (3)“鸿案相庄廿有三年”And so we remained courteous to each other for twenty-three years of our married life like 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由于《浮生六记》是沈复的一部文言自传体笔记,其用典之多也不难想象。从以上三例便可窥见林语堂对原文中典故的翻译方法。例(1)中“锦囊佳句”典出李商隐《李贺小传》,喻不好的征兆。例(2)中“姑射仙子”典出《庄子·逍遥游》,喻女子的美貌。此处林语堂都用异化方法,传递了中国文化的异质性。例(3)中的“鸿案相庄”更是用了梁鸿举案齐眉的典故,林语堂将其译成“Liang Hung and Meng Kuang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更是异化策略的完美体现。
  (三)地名、数量词及代词的翻译
  (1)“离家半里许,醋库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庙”About half a li from my home, there was a temple to the God of the Tung-t’ing Lake, popularly known as the Narcissus Temple, situated in the Ch’uk’u Alley.
  (2)“或不在琴而在此乎”but rather because of his fu poetry.
  在第三章我们看到林语堂对数量词的归化翻译方法,此处例(1)中的数量词“里”,林语堂则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直接将其译为“li”,保留了原文的异质性。而在对地名的翻译上,林语堂也多用异化翻译方法。地名是名词,在译文中采取异化方法,不影响读者的理解,更保留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色彩,例(1)中对地名“醋库巷”、“洞庭君祠”、“水仙庙”的翻译则是异化翻译策略的完美诠释。代词的翻译体现在例(2)中,“此(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在译文中直接译成“fu”,在考虑到目标读者接受性的前提下适当使用异化翻译方法,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色彩,在对中西文化的交流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结语
  从上述对林译《浮生六记》中的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的分析不难看出,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好的译本不能脱离归化翻译策略,当然也不能离开异化翻译策略,文中对典故、数量词等的翻译并非完全归化,亦非完全异化,是译者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适当选择归化抑或异化的翻译方法。如果译者在其译本中,过于强调其中一方,那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其译本自然也是不完善的,只有将两者巧妙地运用在翻译实践里,才能得到更适应目标读者的译本。
  ——————————
  参考文献:
  〔1〕Nida Eugene A.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on [M]. Lerden, the Netherlands: Brill Academic Pub, 1964.
  〔2〕Nida 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3〕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5(5).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归化与异化[J].外国语,1998(3).
  〔5〕沈复.浮生六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6〕杨才元.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J].苏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3).
  〔7〕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8〕孙致礼.中国的文学翻译:从归化趋向异化[J].中国翻译,2001(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其他文献
摘 要:生活是作文的生命线,没有生活,作文就是海市蜃楼,虚幻而且短命。生活是无处不在的,决定写作成败的,不是你有没有生活,而是你能不能感受、表现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化的生活,如果没有言语生命的体验和渗透,再怎么去“贴近”生活也是枉然。对于写作来说,更需要贴近的是自我的心灵世界,对生活要有一种独特的感悟力、创造力,否则,生活再丰富,也不真正属于你,写出来的文章也会枯燥乏味、苍白贫血。生命需要相互感应,
期刊
摘 要:高校的世界近代史教学工作者必须围绕历史学的科学性、艺术性的内涵,把握世界近代史的现代化史、整体史的本质,借助自己广博的人文学科背景知识和理论素养,高屋建瓴,取舍世界近代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并通过充分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和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将教学内容有效地传输给学生。  关键词:高校;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写作目的的梳理,整理出贯穿于其各个时期中一直围绕的问题是“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而这既是马克思各种文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在不同理论语境下贯穿马克思主义现实实践的各阶段,从本质看马克思毕生思考的主要问题是一个政治哲学命题。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创构类文本;写作目的;政治哲学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
期刊
摘 要:卢梭是一位极具创见性的思想家,他所写的《社会契约论》影响深远,但也饱受争议。为了协调自由与权威的关系,卢梭提出了“公意”理论,以公共意志来规范个人意志。他从高度理想化的角度思考“公意”并试图论证其可以实现的形式,但因其思想投入实践所必需的重要条件——伟大的立法者难以寻找,以及重要的外界环境——纯朴风尚难以恢复,以及“公意”概念本身的模糊不清和难以制度化,使得卢梭的思想充满了理想化色彩,在现
期刊
摘 要:塞缪尔·亨廷顿作为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他的《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更是对政治学界有很深的影响。他的这本书是当代西方研究发展中国家政治现代化的代表作品,本书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本文通过对这本书的解读,思考了我国政治善治如何实现及所面临的问题,并进行了简单的探析。  关键词:治理;善治;制度化;政治参与  中图分类号:D5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了《灵感女孩》中奥利维亚和李邝的身份认同,阐释了谭恩美对东方主义二元对立的解构和建构。  关键词:《灵感女孩》;身份认同;东方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60-03  一、引言  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其作品主要以描写母女关系、中西文化冲突见长。处女
期刊
摘 要: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补充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化“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共产主义形成全新的认识,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本文试从存在论视域、认识论视域对人的全面发展内涵做出新的探索,以期对这些方面研究的深入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存在论;认识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不动产登记制度作为民法物权变动制度的核心,被认为是判断不动产归属的理论基石,登记的公示公信效力和权利推定效力被越来越多地引入到婚姻法司法解释中。这是现今民法的价值观念、物文主义主导下财产恒重立法思想对婚姻法领域侵蚀的体现。但婚房作为家庭财产的一部分,应受婚姻家庭法律规则原则的制约。本文通过民法和婚姻法两种视阈分析婚房登记制度的效力,并在此基础上厘清民法与婚姻法在判定夫妻财产归属时的关系,提
期刊
摘 要:司法三段论的应用是法官推理过程的体现,但是单纯把司法三段论看作是形式逻辑学中三段论在法律适用中的直接适用是不准确的和没有根据的。实务中的司法三段论是融入了法律实质内容,并且其推导出的结论是具有有效性、合法性及权威性的,虽然当今的法学家对此有争议。本文以法律规范与案件事实的关系为视角来探讨三段论推理及其评价。通过相关研究我们知道,三段论推理作为演绎推理的一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具有无可替代的作
期刊
摘 要:本文基于安徽省农民工调查数据,对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务工特征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安徽省农民工特征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女农民工在年龄、有无子女、教育程度、外出务工时间、外出务工收入、从事的行业和有困难会找谁求助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农民工;务工特征;性别差异;logistic分析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