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语感训练,培养语文素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呢?下面,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范读引路,增强语言的敏感
  教师的范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课文所表现出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在听读中受到强烈的熏陶,从而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进而仔细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
  
  二、注重朗读,体悟言语的匠心
   无论是语感实践,还是语感分析,都离不开朗读。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语言,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感受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表达着自己那份内心的激动。通过朗读,不仅能够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还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读出气势、韵味和技巧来,直到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思想内容,把对作品蕴含的情感,通过有声的语言表现出来,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因此,教师训练学生语感,就应该注重朗读。初读课文,强调整体感知。读的时候要求做到如宋代朱熹说的“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误一字,不少一字,不多一字,不倒一字”,也就是达到读正确、读流利的程度。不可上课伊始只让一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诸如“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之类理解性的问题。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语感始能得到初步的培养,这时才安排思考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的重点、难点,适时地转移到点上去读。这个点也就是文章的语感点,是文中最能表情达意的词、句、段。点上的教学依然首先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要求读出感情,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对课文进行多元的理解,用个性化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不要以统一的标准化的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三、创设情境,感悟语言的内蕴
  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上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上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小语教材中的许多课文所描绘的景象,小学生并未亲眼见过,所叙述的事件,他们也并未亲身经历过,所抒发的情感,并未亲身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悟课文语言内涵,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就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
  
  四、转换角色,体会语言的情感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精神的内核。语文课本中的大多数文章,文质兼美,通篇跳动着作者的脉搏,字字是真善美的音符,句句是作者心曲,包含的情感十分丰富,有的表达了对祖国的赞美,有的表达了对崇高理想的追求……读了一篇文章之后,如果体验不到作者寓于字里行间的情感,没有被这种情感所打动,就谈不上对课文的理解,更不可能受到教育和启迪。学生得到的只不过是一些失去了情感的干巴巴的文字符号。有一位作家曾经说过:“阅读的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的撞击。所谓‘对话’,包含两个要点,或者说两个过程。首先是要‘进入’作品世界,‘设身处地’地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同时把自己摆进去,‘烧’进去,不能‘隔岸观火’。说得形象一点,就是要与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同哭同笑,产生感情共振……”教学中引导学生转换阅读角色,是体味作者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所谓“转换阅读角色”就是把自己放在作者或作品主人公或目击者的角度阅读作品,从而与文中主人公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艾滋病小斗士》教学中我多次运用“转换阅读角色”的方法,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阅读“恩科西与病魔作斗争”这一段时,我要求大家设想自己是恩科西的同学和恩科西自己,感受恩科西的顽强 。在阅读恩科西最终离开人世这一段时我仍然要大家设想:自己就是他的同学,眼看着亲爱的同学被可恶的病魔夺去了生命,你的心情会怎样?有的同学说:“恩科西太可怜了,小小年纪就被艾滋病夺去了生命。”有的同学说:“艾滋病太可怕了,我们要珍爱生命。”有的同学说:“恩科西肯定不想死,他的心中对这个世界是多么留恋呀!”还有的同学说:“我从‘十几斤重’体会到艾滋病就像个吃人的恶魔,一点一点地把小恩科西身上的肉给吞吃了。”这时孩子们读书的声音十分低沉,我还看到有些女同学的眼睛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在进行语感训练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运用直觉思维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闪现的语感火花。
  (责编钟岚)
其他文献
习作对很多孩子来说,是少有欢喜,多是忧。老师布置习作任务时,很多孩子咬着笔杆,一筹莫展,为了应付作业,他们勉强成文,所写内容空洞无物。  我班有个孩子在写《假如我是老师》的作文时,这样写道:“当老师真幸福,只需布置作业,而不用写作业,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可见,在孩子心目中,老师扮演的是高高在上的角色,对于作文,动口不动手。读了这篇作文,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该如何改变这种强迫式的作文教学方式?
目前,我国的山羊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一些技术、设备比较落后的乡镇地区。文中对山羊巴氏杆菌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了介绍,从而提出相应的
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临床症状和流行特点进行了介绍,详细分析了该病的愈后不良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减轻和消除副猪嗜血杆菌病愈后不良提供参考。
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资源,但在信息社会中,它显然已经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资源。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不是为了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载体,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形成能力。因此,语文教学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导学生从教材向课外延伸拓展,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开辟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这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一、课前延伸,丰富课堂的
民主制度供给过程中混混的进入为审视基层民主在村庄中的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M镇为例,呈现制度供给下的混混治村及其社会后果,就此引发关于基层民主实
为了有效防控恩施山区猪支原体肺炎,采用猪支原体肺炎活疫苗对5~10日龄猪进行肺内注射免疫,同时设立药物治疗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支原体肺炎活疫苗能有效控制该病的流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真可谓生活处处皆语文。因而,语文教学要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辐射开去,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使教学充满生气,使语文学习多趣而有效。  一、每周让学生默写一首古诗  去年高年级的学生都拿到了一本《古诗文诵读》的书,我又刚好教六年级,因此我要求学生坚持每天背诵上面的古诗,并且每周让他们默写一首。这些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学生需要古文学的熏陶,从
在小学语言教学中,朗读训练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可以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之中,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其语言能力。如何通过加强朗读训练,切实有效地优化语言教学,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实践上着力研究、探索的重要
介绍了狂犬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