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化学教材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而编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角度出发构建而成。为了落实这三个维度的目标,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更要备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备教学手段及情景设计等。下面就创设问题情景简述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对问题情景的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景,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问题情景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正是学生以现有知识和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新知识和内容,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上,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
二、创设问题情景的几种方法
1.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丰富的实验现象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利用实验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得出化学规律,是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都积极参与,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再由现象发问:①为什么钠能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②为什么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③为什么溶液又变红色了。对这几个现象的深入思考,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了钠能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运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一方面从情感上拉近了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原电池时,可由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这就使人们想办法去解决能源问题,其中燃料电池就是十分理想的方法之一,由此再进一步引入原电池知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投入,思维十分活跃。
3.运用比较法,创设问题情景。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在参照物或直接比较下,情况就会分明,理解就会透彻,印象就会深刻。例如:在讲解卤族元素性质时,给学生展示卤族元素单质实物,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它们的状态由气态到液态,再由液态到固态,而且颜色也由浅黄绿色到黄绿色,再到深红棕色,最后为紫黑色。物理性质的递变性是否意味着化学性质的递变性?怎么变?可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作一个推断,此时再结合一个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及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即可让学生鲜明地看到谁的氧化性强、谁的氧化性弱。这样,学生一方面理解了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另一方面也深刻认识到元素周期律对研究化学的指导意义。
4.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当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直观媒体来帮助解决,但许多微观知识(如分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等)和难以示范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求中来。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用醋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在这个反应中,哪个羟基失去形成水是个比较困惑的问题,课本给的方法是用O18给其中一羟基做标记,看做过标记的羟基到哪里去的办法,但也比较抽象,把这个反应做成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下就更加直观了,而且更能引起学生注意。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认知上的缺口和疑处。科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之间的缺口,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之前,应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充分的分析,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知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哪些内容学生容易懂,哪些内容学生理解有困难;学生认识上会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2.层次递进原则
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随学生的思维水平,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3.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对问题情景的认识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思维的本源在于问题情景,而且以解决问题情景为目的。问题情景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学生现在接触的内容用原有的知识不能解决时的一种心理状态。正是学生以现有知识和经验难以去理解和认识新知识和内容,从而使学生内心产生冲突,动摇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探索新事物的兴趣。
化学教学过程应该是以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因此,教师无论是在教学的整个过程,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微观环节上,都应该十分重视问题情景的创设。
二、创设问题情景的几种方法
1.运用实验,创设问题情景。
实验是化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形象性,丰富的实验现象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因此利用实验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得出化学规律,是化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让学生都积极参与,都能观察到实验现象,再由现象发问:①为什么钠能熔成一个闪亮的小球,浮在水面上;②为什么小球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响声;③为什么溶液又变红色了。对这几个现象的深入思考,不仅可以深刻理解了钠能与水的反应这一性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
2.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化学知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运用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一方面从情感上拉近了化学与学生的距离,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化学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原电池时,可由今年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这就使人们想办法去解决能源问题,其中燃料电池就是十分理想的方法之一,由此再进一步引入原电池知识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更加投入,思维十分活跃。
3.运用比较法,创设问题情景。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通过比较,在参照物或直接比较下,情况就会分明,理解就会透彻,印象就会深刻。例如:在讲解卤族元素性质时,给学生展示卤族元素单质实物,让学生观察,很容易看到它们的状态由气态到液态,再由液态到固态,而且颜色也由浅黄绿色到黄绿色,再到深红棕色,最后为紫黑色。物理性质的递变性是否意味着化学性质的递变性?怎么变?可结合元素周期律知识作一个推断,此时再结合一个氯气与溴化钠溶液反应及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即可让学生鲜明地看到谁的氧化性强、谁的氧化性弱。这样,学生一方面理解了化学性质的递变规律,另一方面也深刻认识到元素周期律对研究化学的指导意义。
4.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景。
当对抽象知识难以讲解或学生难以理解时,往往采用挂图、投影或实物模型等直观媒体来帮助解决,但许多微观知识(如分子、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等)和难以示范的动态变化过程,就很难通过一般媒体来达到帮助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此时,借助于多媒体创设问题情景,对学生的不同感官产生全方位的刺激,不仅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求中来。例如,在有机化学中,用醋酸与乙醇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在这个反应中,哪个羟基失去形成水是个比较困惑的问题,课本给的方法是用O18给其中一羟基做标记,看做过标记的羟基到哪里去的办法,但也比较抽象,把这个反应做成多媒体动画演示一下就更加直观了,而且更能引起学生注意。
三、创设问题情景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问题情景的设置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即针对学生认知上的缺口和疑处。科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之间的缺口,才能够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针对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情景之前,应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充分的分析,知道哪些内容是学生已知的,哪些内容是学生未知的;哪些内容学生容易懂,哪些内容学生理解有困难;学生认识上会存在哪些问题等等。
2.层次递进原则
问题情景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性和阶梯性,随学生的思维水平,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问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小问题,采用“小步走”的方式。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
3.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教学时,教师必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始终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归纳,解决问题。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深入地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努力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也能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