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的个人魅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魅力,充实学识,运用魅力教育教学技巧和方法,创设良好氛围,重视学生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关键词】教师魅力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6-0201-01
教师的自身魅力,既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有强烈而持久的人际吸引力、精神感召力和智慧的启迪力,他能够激励和鼓舞学生汲取知识的信心和力量,不断向新知识殿堂奋发进取。
低年段的儿童,特别即将踏入校园的儿童通常对知识有种热情,对学校也有憧憬,可是在如今,很多孩子都是带着憧憬和热情踏入学校,而后带着疲惫和厌倦踏出校园,还有很多孩子早上不肯起床上学。低年段的孩子通常处于“爱屋及乌”的阶段,要让孩子重新对学习产生兴趣,通常首先要让孩子先喜欢老师,被老师的自身魅力吸引,加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习基础再差的孩子,也能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一、发挥人格魅力,让孩子喜欢你
要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首先要先让孩子喜欢你,教师要用个人的人格魅力征服孩子。发挥教师个人魅力的主要因素是教师的思想情操、历经磨炼的精神气质和积累知识的能力而形成的个人修养。
教师要相信学生。教学要充满热情,用你的热情感染学生。要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生,要学会倾听。
二、充实博大知识,让孩子崇拜你
各个学科的知识博大而精深,通常每个学科中的知识又与其他学科的知识相交叉。教师只有平时注重对各方面知识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没有充分的知识量的老师很难让学生所信服。在这个学习型的社会来说,做一个会学习的学习型教师也及其重要。我很崇拜的一个老师,于漪老师,当她在上《花木兰》这一课的时候,讲到花木兰带父从军十多年。有学生提出质疑。学生认为这个故事是假的,于是就问:“老师,木兰代父从军不可能是真的,古时候,女孩子都要裹小脚的,当他们洗脚的时候,不可能会被发现。”此时,于漪老师告诉学生:“这个故事时发生在南北朝的时候,南北朝时女子还没有开始缠足。缠足始于五代时期。”学生恍然大悟,于是不仅对木兰的故事产生兴趣,对南北朝、五代时期的故事也会大大的产生兴趣。这无疑不可以看出,一个老师,博学多才,才能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运用自如。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回答,就会压抑和降低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追根求源的积极性。比如一位老师上《七根火柴》,当讲到无名战士将七根火柴交给战友的时候,学生问:“这个无名战士自己都快死了,为什么自己不用一根火柴先给自己点热,然后自己赶上队伍,亲自交给组织。如果自己就这样死了,碰不到战友怎么办?不久白牺牲了吗?”此时,这个教师面红耳赤,不知该如何回答学生。这个尴尬的局面持续了几秒后,老师回答学生:“与本课无关,不做回答,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课后查资料。”这样的回答无疑是在学生的求知欲上猛敲一击。久而久之,这样的课堂上估计也无人会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因为他们觉得老师也不会回答。学生对待这样的课堂,不用说什么魅力课堂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会荡然无存了。
三、创设良好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创设良好氛围不仅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还包括良好的班级氛围。
在课堂中,老师要创设出师生心理相容的课堂气氛,要使学生感受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有这样一种课堂,老师一提问,所有学生头都低下来了,没有人举手。当老师点名点到谁,这个学生就会紧张一下,“啊”的一声站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因为这个课堂让学生感觉不安全。老师讲的东西他们没有听,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数着时间盼下课,对老师的提问又怎么会回答呢?没有思考的问题都是无效的。又有这样的课堂,课堂上甚是热闹,学生你说一句,我说一句,无论老师声嘶力竭的叫着安静,学生也没有要停下来的意思。这样的课堂又是一个极端,老师放过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应是一个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课堂。学生、老师共同学习,共同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形成共同思考、共同回答的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欲望。
在班级中,老师要让班级充满欢笑。科学研究不断证明:大小可以起到缓解压力、降血压、帮助机体对抗病症和大脑分泌内啡肽的作用。笑能让人感觉更舒服,大脑的状态也更加清醒。当人处于防松的状态下的时候,也更容易吸收知识。在欢笑之余,老师也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时常给与他们鼓励与支持,让他们也看到自己的优点。在班级中,不要总把自己处于一个长者的身份,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与他们打成一份,不要因为老师的而高高在上,我们也应该时常对学生说一声“谢谢”。比如“谢谢你打扫了教室。”、“谢谢你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等等。学生也会因为你的“谢谢”而主动去做一些事情,增加了对班级的归属感,对老师同学的认同感,自然而然也形成班级良好的氛围,为培养学习兴趣提供良好的班级氛围。
四、变知识为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这也是说知识的趣味性对于孩子们的意义,知识是否具有趣味性也是决定学生是否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因素之一。当然,要让知识趣味性,这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善于运用方法。正是由于低年段的孩子处于具体思维阶段,他们对一切的理解取决于自己的感受和体验,面对理性、抽象的事物的时候,往往不能接受。低年段的孩子也处于服从阶段,他们不会自己制定规则和方法,需要老师的引导,而此时若是老师直接用语言强加给他们知识的话,他们口头上还是会服从老师,用点头,说“是”的方式反馈老师,告诉老师他们懂了。实际上,他们真的懂了吗?或许还没有。当他们成为习惯化了的时候,这个课堂就会成为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点头,而实际上学生什么也听不进去的课堂。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将大打折扣了。比如说,当讲到“眼睛”的时候,老师告诉他们眼睛是一个可以感知光线的器官。什么叫感知光线?什么叫器官?学生懂了吗?这样教,无疑是让学生囫囵吞枣,一片茫然。学生这样学,会感兴趣吗?
教师对待低年级学生的时候,应该要变知识为体验,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学习的快乐,就比如刚才关于“眼睛”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和感受,让他们体会到眼睛的感光性,再让他们说一说用眼睛看到了什么?眼睛闭起来感受一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这样下来,学生不仅能习得眼睛的概念,也能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能体会到学习“眼睛”时的快乐。
当然,让学生产生体验不是说为了让学生体验而体验,要结合生活实践组织相关活动,不能停留在表面上的活动,流于形式。表面上看来热闹,课堂很活跃,学生很积极,实则学生得不到实质上的知识。教师要带领学生带着课文走进生活,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生活经验,选择合宜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的魅力,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喜欢你,崇拜你。再运用各方面的技巧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张丽君. 别让孩子游离于兴趣之外——谈发挥教师自身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6).
[2]安奈特·布鲁肖.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 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