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心理学理论,促进语文课堂教学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心理暗示,巧用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表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有效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培养兴趣;心理暗示;思维定势;丰富表象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与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密切相关的。教师只有了解掌握了学生的心理活动,把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渗透并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符合学生心理规律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促进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采用多种途径,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卢梭说:“青年期是一个狂风暴雨的危险时期。”此时青少年的情绪特点是情感强烈,有明显的两极性。当遇到顺利的情境时,就显得格外兴致勃勃,充满各种幻想,力量倍增;但是当他们遇到挫折时,对信念就产生动摇,出现沮丧、灰心的情绪。因此,经常保持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就成了学习语文、发展思维的强大内动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形成源于教师的诱导和引发。对于中学生来说,培养兴趣的途径有多种。首先,教师要有亲和力。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等一些细微的动作,都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唤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教师独具匠心的板书,幽默形象的谈吐,生动有趣的肢体语言等都可以起到诱发孩子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第三,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生动形象性。中学生对具体生动的东西比抽象的知识更感兴趣,而语文课文内容本身就具有这一明显特点。因此,要让语言生动形象这一特点成为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堂兴趣的有利条件。第四,链接与课文相匹配的课外知识。心理学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发,难以维持长久。一节课不可能全是高潮,而应该有节奏,有张有弛。这样既可以起到调节学生心理的作用,又可使学生保持住对课堂学习的兴趣。
  二、利用心理暗示,理解课文内容
  心理暗示是指人的个体受到外界含蓄的、间接的信息刺激而产生的自觉和不自觉的心理意向活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每个人都会接受不同方式的心理暗示,尤其是依赖性比较强的中学生,更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受到所读课文的刺激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而产生强烈的情感。例如苏版八年级上册《幽径悲剧》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小径另一面是荷塘,引人注目主要是在夏天。此时绿叶接天,红荷映日。仿佛从地下深处爆发出一股无比强烈的生命力,向上,向上,向上,欲与天公试比高,真能使懦者立怯者强,给人以无穷的感染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真的恍如身临其境,感受到荷塘里生命力的蓬勃之情。这正是文字信息给学生形成的心理暗示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可以挖掘文本中心理暗示的点,还可以通过其它手段来进行。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看似无意识的夸张了的动作,甚至是板书或者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等,都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总之,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正确灵活的运用心理暗示,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心理潜力,不但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而且可以达到快速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收到“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思维定势,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但思维定势有它的两面性,在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它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从而成为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避免消极的思维定势,巧妙地运用积极的思维定势,引导学生根据面临的问题联想已经解决的类似的问题,将新旧问题的特征进行比较,抓住它们的共同特征,将已有知识和经验与当前问题情境建立联系,把新问题转化成一个熟悉的问题,从而为新问题的解决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
  例如,在进行作文指导课时,我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夏夜》,体裁、内容不限。有的学生写的是夏夜美丽的景色;有的写的是夏夜发生的一件事;有的由夏夜想起一件往事或一个人……他们各展其才,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这符合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
  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式,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四、充分丰富表象,拓展学生想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而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以表象为内容的特殊的思维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充分丰富学生的表象,为拓展学生的想象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这篇课文里就有许多空白处,留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文中写到安恩已经三次拒绝了买奶牛的人,在这里可以对学生进一步创设情境,为什么安恩不卖牛还把牛拉到集市中去呢?学生会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在文章给出了是怕奶牛孤单才牵到集市上的答案之后,文章戛然而止,并没有写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里就可以让学生猜猜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以及人们的想法。学生可能想到人们都误会老太太了,从而想到要善待动物,和动物和谐相处。这样自然而然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不仅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人和人之间更要和谐相处。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也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表象。例如,教学《沁园春·雪》一文时,可运用图画再现,音乐烘托,播放视频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根据教材内容所创设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中。教学时,会展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画面,会展现“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等等画面,让学生通过优美的图片感受诗歌的内容;更会让学生通过朗诵家的朗诵感受诗人的激情。
  此外,心理学家的研究也告诉我们:想象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或数量,表象越丰富,想象就越深刻、越开阔。学生的课外活动、周围环境、生活经验都可以帮助学生丰富积累表象,都是想象不可或缺的基础。
  总之,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都涉及到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作为教师,要认真研究,有意识的把心理学与语文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探究它们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制定
  2、《青少年心理学》主编:司继伟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0年1月1日
其他文献
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常常感到,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太难,但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下去却很困难。在实际工作中,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人也做了一些了解,做了一些探索,也有了一些体会,现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发展思维的巨大动力,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有效途径。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还会达到废寝忘食,欲罢不能的
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已成为教学的核心和精髓.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自主地学习化学知识并较好地运用化学知识.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如果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经济蓬勃发展,时代需求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更为有力的推动了建筑业的经济发展,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建筑施工也随之增多,土建施工是建筑工程、电力工程
小学教育是教学的基础阶段,对打好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树立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与初高中班级管理相比,小学教学给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
律师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身份.律师就是因具有法律思维,运用法律帮助委托人解决纠纷的人.职业是社会分工,律师因为社会分工而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享受着因其在社会中扮演的社
在我国广大农村,特别是经济贫困的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发家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每年春节一过,大批农村青壮劳动力,离开家乡,这一走往往要到年底甚至几年才能返乡,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
提高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实现应用题的多能性目标,教师必须以思维训练为主旋律,拨好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五部曲。一、审题由于应用题叙述的生活化语言与数学语言的差别 Imp
本文针对钢琴教学中常见的音响问题.指出了钢琴的功能是最大的,要控制那些优美的细致的音响变化,必须掌握手指的控制能力;阐明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音响细微差异的敏感与接
期刊
在农民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符合其自身的特点。本文从机制、内容、方式三个方面,探究在农民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策。 To promote the popular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