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居的自由闲适 独处的孤寂失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_BILLGAT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称为“隐逸之宗”的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下《归去来兮辞》,毅然决然地归隐田园,并为后人留下了《归园田居》《饮酒》组诗,表达他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闲适生活的志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到南北朝时,山水景物成了诗歌最重要的题材,到盛唐时期,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诗人。
  山水田园诗中,有大量的诗作是写隐逸生活的。写隐逸生活的诗人,很少是天性就只想寄情山水、放浪江湖的,大多是因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或仕途失意又不愿同流合污,要保持高洁人格,就只能用山水田园美景来排遣心中的孤寂、幽愤,慰藉心灵。这样,隐逸类诗中表达的情感就不会那么纯粹,往往会显得矛盾、复杂。如人教版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所选的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弄明白的就是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怎样去解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呢?
  一、紧扣文本,字里行间细琢磨
  这首古体诗前两句描写中交代了时间、地点,勾勒了情景、氛围,三四句“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叙述中表明了“人”与“余”的不同归宿,五六句“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描写、叙述中表现出诗人陶醉于“归鹿门”途中的美景而物我两忘,表现了“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诗的最后两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表达的却是隐居的孤独、寂寞。在课文后所设的《探究讨论》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
  “惟有幽人自来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一种心境?
  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里是这样解答这个问题的:“这一句是说,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句中‘幽人’,既是指庞德公,也是诗人自况。庞德公曾在这里隐居,诗人步他后尘,在这里一个人生活,在这个天地里,人似乎与大自然融化在一起,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
  对于这种对“惟有幽人自来去”的解读,说是体现诗人“心中是多么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这么纯粹,还这么强烈,笔者无论如何是无法接受的。解读出这种心境来的是“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的诗句。“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表现的是诗人隐居的孤寂、失意,“岩扉松径长寂寥”中的“长寂寥”三字是最好的注脚。这两句诗互为因果,“惟有幽人自来去”是因,“岩扉松径长寂寥”是果,也是重心所在。对于诗的最后一句“惟有幽人自来去”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用书的解读不只是片面的,简直就是错误的。即使是着眼于全诗的解读,也不能只读出“诗人宁静、超脱和悠然自得”的心境,还要读出诗人孤寂、失意的另一面。教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首先就必须依据“文本”,以对文字的感知能力,寻找文本内部文字的信息与逻辑,才能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用好“知人论世”这把钥匙
  解读文本时,要了解作者的人生际遇、志趣追求和所处的社会背景。
  王辉斌在《孟浩然生平研究综述》中说:“对于孟浩然的生平,两《唐书》虽皆有专传记载,但均十分简略,所述唯早年隐鹿门山,中年进京求仕,晚年供职张九龄的荆州幕府三事而已……事实上,孟浩然在青年时代不仅就具有很强的进取意识,而且一生的‘外事活动’既频繁又复杂。”可见,孟浩然是想用于世的,想把归隐鹿门当作“终南捷径”,捷径不捷,定会寂寥、失意,寂寞、失意之余,也还没绝望,还期待着政治理想能早日实现的。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说“他一生虽然基本过着隐居生活,但他内心却相当矛盾”。笔者认为,这话是中肯的,由此可见他在《夜归鹿门歌》里抒发的情感,既有幽居“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也有独处的孤寂、失意。
  三、利用拓展链接,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1.拓展、链接该诗人的其它作品
  诗人的系列作品,会表明诗人的心路历程,可以拓展、链接孟浩然的其它作品,来把握他的《夜归鹿門歌》所抒发的情感。
  他的《抒怀贻京邑同好》一诗中“三十既成立,嗟乎命不通”的诗句,他的《临洞庭上张丞相》一诗中“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诗句,他的《留别王侍御维》中“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句,他的《归故园作》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诗句,都可以读出他对仕途的热望和期待朋友援引的心情,到希望落空后,他的心情甚至变得愤激了。当然,在长期的归隐之后,在寂寞心情中,他也多有恬淡之意。
  2.拓展、链接其它诗人的相关作品
  我们再来看柳宗元的《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谪南夷。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谪居僻野、晓来耕作、夜来行船、放歌楚天的闲散、宁静的隐逸生活。溪居生活似乎是闲适的,被贬谪“南夷”似乎是幸运的,但诗人只“偶似山林客”,并不能总是、真正做寄情山水的“山林客”,并没全然寄情山水的隐士的淡泊、超脱的心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则更直接写出了诗人溪居的孤寂、失意和无奈。就像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一样,诗人内心的情感是矛盾的,且闲适、淡泊、超脱往往是“偷来片刻的逍遥”,孤寂、失意、无奈总是清醒的、恒久的。
  再如,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要求分析(清代)厉鹗的《晓至湖上》一诗丰富的情感。这首诗末尾“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影”的诗句就表明,可以置身幽静的环境,但内心要像“野凫”那样轻松、自由,是困难的,隐逸诗人的自由身和孤寂心是很难和谐的。
  当然,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王维的《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柳宗元的《渔翁》,苏轼的《新城道中》等诗,可从字里行间解读出作者纯粹的恬淡、闲适、超脱的情感来,但许多隐逸诗表达的情感都是复杂、矛盾的。在解读这类诗作时,要紧扣文本,通过字里行间去细细琢磨,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要联系作家的身世经历,知人论世,知人论诗;要联系其它相关相类的作品,触类旁通,不能表面化、片面化、套版化、绝对化。
  [作者通联:云南宣威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摇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多数中学生都视之为畏途。本文试图通过对苏东坡几首通俗易懂的随性诗的简析,使习作者明白,作文其实很简单,只是一种“以我手写我口”的活动,从而激励习作者树立信心,留心生活,勤思勤写,化难为易,快乐练笔,快乐提高。  【关键词】作文 技巧 循序渐进 快乐 亦话亦诗     《宰相刘罗锅》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皇上与诸臣花园游逛,面对落花,皇上随口吟道:“一片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而言,这个“米”指的是作文素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素材应用存在诸多问题,比如:材料单薄,没有力度;热点素材,千人一例等。当然,积累素材有多种途径。但是对于高三学生而言,任务重,时间紧,面对高考,如何积累素材呢?我想,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教材,从中挖掘作文素材。  在复习文言文过程中,我们有很关键的一步——回归课本。文言课文中蕴藏着十分丰富的作文素材。本
汉字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它的意蕴丰厚、精简用省,像《岳阳楼记》中的“静影沉璧”,像西湖十景“曲院风荷”“柳浪闻莺”等的命名,真是言简意赅,寥寥几个字就能让人遐想无尽、境界全出。长春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选录了谈歌的短篇小说《绝品》,其中的神态描写就是这样。  鲁迅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所谓神态是专指人的脸部表情,描写时要使用表示面部表情、神色态度的词语,
摘 要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鼓励阅读者不放弃,不懈地读。可“读书百遍”却最终“其义不见”的也不少见。究其原因,是机械简单地对待此名言,读书主体需求与积极性没有激活,读懂条件不具备,阅读时应付消极。“其义自见”是“读书百遍”的成果,包含有文本领悟中自主语言建构,也包含阅读过程经历体验的方法、策略及品性上的生成。“读书百遍”中生成自主认识,生成意志品性,提升语文素养。应构建真实阅读情境,激发阅读主
摘 要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选取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易安体”的语言形式是汉语汉字魅力的极致表现,尤其是开头的14个叠词的运用。以词中叠字的运用为契机,笔者将《声声慢》一词的单篇学习上升为《李清照词集》的整本书阅读,以探究“易安体”语言的美学风格为学习项目,进行赏析、仿写,让学生获取对语言的直觉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领略诗词语言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关键
《雷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自诞生以来就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与探索。曹禺曾说过:“一部《雷雨》全部是巧合。”的确如此,《雷雨》剧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巧合:如周朴园与鲁侍萍三十年后的再次相遇;周萍与四凤之间血缘关系的巧合;鲁大海与周朴园之间的父子关系;周冲与周萍两兄弟都喜欢上四凤;蘩漪与周萍之间的不伦关系……还有局部的小巧合:例如时间点上的巧合、人物年龄上的巧合等等,这些巧合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共同构
群文阅读,是指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然后教师和学生围绕议题展开阅读和集体建构,最终达成共识的过程。近几年,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群文阅读课在各级各类课堂中进行着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给我启发最大的应是江苏省无锡天一中学唐缨老师的一节小说群文阅读课。   唐老师这节“小说细节技巧群文阅读”课,其课堂流程如下:(1)由小说理解的金字塔结构导入,明确本节课目标与重点:掌握短篇小说细节的艺术表达
安排学生训练了这样一篇材料作文: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家园,可以是个体小家庭,也可以是社会大家庭,更可以是精神的世界。家园充满着喜怒哀乐,演绎着悲欢离合,陶冶着人的精神和灵魂。  从学生完成的作文来看,存在着选材雷同、理解泛化的普遍不足,很多学生选择的是“感受家的温暖”这一立意,“乡村老家”“小家庭的悲欢离合”这类题材的撞车现象就比较严重,很难脱颖
我校是安徽省第二批翻转课堂项目研究示范校,在此基础上,2018年又启动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语文组学习了智慧课堂领域国内的研究成果,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理论结合实践,经过反复修正,摸索出基于智慧课堂的阅读教学“三步九环节”的教学模式,其中“三步”指课前、课中和课后。“九环节”指课前三个环节:推送预习资料(课件、微课、预学案等)、学情反馈、设计教学方案;课中五个环节:情境导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清初杰出词人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5)腊月十二日,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五月三十日,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他精于词道,且诗、文、赋俱佳,留下了卷轶浩繁的著述,而尤以词名世。  选择意象、组合意象的过程,就是在写作构思时作者头脑中所形成的生活图景和要表现的主观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形象化的思考过程。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他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纳兰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