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档案学”的命名问题

来源 :档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vi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图书馆学命名为“图书馆学”而不是“图书学”,博物馆学命名为“博物馆学”而不是“文物学”,二者都是以保存机构命名,而不是以保存物命名,那为什么档案学命名为“档案学”而不是“档案馆学”呢?
  对于这个问题,吴宝康先生在其所著的《档案学理论与历史初探》一书的105页中解释道:“档案学,这是已经习惯的名称。按现在档案学的研究内容来看,确切的说档案学应改称档案馆学,像图书馆学、博物馆学的名词一样,比较科学一些。我们把档案馆学按习惯仍称为档案学,只要为我们大家所接受和理解,那么也并不是非改不可的。”
  除了吴老的这个解释,还有很多人也对档案学的命名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档案专业的陈智为教授写了一篇文章——《档案学就是档案馆学吗?》这篇文章从定义、档案学的研究对象、任务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档案学与档案馆学的不同,最终得出档案馆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的结论,并且探讨了档案馆学建立中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他认为档案学与档案馆学分属于高低两个层次,是不同的知识体系,所以不能把档案学改名为档案馆学。另外在李培清同志编著的《档案馆学》一书中,也认为档案学和档案馆学不是一回事,档案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笔者也比较赞成陈智为和李培清两位先生的观点,认为档案学之所以没有命名为“档案馆学”是因为档案学与档案馆学是不同层次的两个独立的学科,档案馆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档案学的命名不仅仅如吴宝康先生所说的是“习惯”问题。以下是笔者对档案学命名问题的分析。
  
  一、档案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构成一门科学学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第一,社会实践的需要;第二,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第三,有自身的知识体系。我们就从这三点分析档案馆学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首先,档案馆学的建立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我国的档案馆有很悠久的历史,只是各个时代的称呼不同而已。奴隶社会的周王朝即开始有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天府,这是有史料记载的我国最早的保管文书档案的机构。西汉时期有天禄阁和石渠阁,是西汉政府收藏档案和图书的地方。唐朝时的甲库是我国最早的人事档案库。其他别的朝代也都有自己保存档案的地方,例如宋元时期的架阁库,明清时期的皇史宬、内阁大库等。档案界现在用作自称的“兰台”也来源于古代的档案保管机构。
  在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档案事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基本上采取了前苏联的档案事业模式,依照行政级别的划分建立档案馆,例如国家档案馆是全国档案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然后在各个省又建立省级档案馆,省以下接着建立市级档案馆,依次往下推,到现在为止我国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综合性档案馆和专门档案馆相结合的档案馆网络,已有各级各类档案馆3816个,其中国家综合档案馆3046个,国家专门档案馆225个,部门档案馆142个,企业档案馆304个,文化事业单位档案馆40个,科技事业单位档案馆59个,档案馆总建筑面积4659866平方米,其中库房面积2574437平方米。档案馆事业已经成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
  其次,档案馆学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
  郭树银同志在其《试论档案馆学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内容》一文中指出:“档案馆学是一门关于档案馆产生、发展、组织形式及其工作规律的科学。”“档案馆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馆工作的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也就是说档案馆学是以档案馆这个个体及围绕这个个体产生的现象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它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研究对象。
  再次,档案馆学有自己的知识体系。
  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必须具备两个必要的基本特征:完整性和独立性。完整性是指构成学科结构的各种要素要完整,并通过这些要素的优化组合体观学科体系的整体作用;独立性是指各要素自身内部结构也要完整。档案馆学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它也有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既有档案馆的任务、职能、性质、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基本理论的研究,也有档案馆业务管理等具体实践问题的研究;既有国家档案馆网络等宏观方面的研究,也有一个馆内操作实践等微观方面的研究。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档案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那么它与档案学的关系如何呢?
  
  二、档案学与档案馆学不是等同的,档案馆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一)档案学不等同于档案馆学
  首先,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因此,对于某一现象的领域所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某一门科学的对象。”从二者的命名上我们也可以看出,“档案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换句话说档案学就是研究档案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而档案馆学研究的则是档案馆这个单独的个体的工作及其规律,例如档案馆的性质、任务、日常工作等。档案馆工作是档案学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其次,二者的任务不同。一般而言,“档案学的任务是:在研究和揭示档案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提出档案管理的科学理论、原则、技术和方法,指导档案管理实践,提高档案管理科学水平,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而对于档案馆学来说,它的任务是认识和掌握档案馆工作及其规律,以指导档案馆工作实践,促进我国档案馆事业的发展。
  再次,二者的研究范围不同。各个学科的研究范围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学科的发展不断变化,就目前而言,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基础理论研究(档案学原理、术语学、比较档案学等)、档案史学研究(中外档案事业史、档案学史等)、档案应用理论研究(档案管理学、编纂学等)、档案应用技术研究(档案保护技术、缩微复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和边缘性交叉性档案现象研究等。而档案馆学的研究范围则相对会窄一些,虽然也涉及到基础理论、史学研究等方面,但基本上还是侧重于应用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这主要是因为档案馆是一个保存档案的机构,它的工作目的是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档案,因此对技术和管理方面要求的比较多。
  其实,档案学与档案馆学的不同之处还有很多,例如二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二者的知识体系不同等等,仅举一两例说明。
  (二)档案馆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
  笔者在上文分析了档案馆学与档案学的诸多不同之处,目的是对二者做一个区分,不至于混淆。但不能就此认为二者是没有关联的两个不同事物。档案馆学与档案学有很多相同之处,都属于社会科学,在研究领域有相当一部分的重叠,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两个事物。但二者并不是同等关系,而是一种从属关系:档案馆学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对于这一点仅从一例便可明:分析二者的研究对象可以得知,档案学的研究对象是档案现象及其本质规律。也就是说凡是与档案有关的事物都在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档案馆学研究的是档案馆的工作及其规律。档案馆作为我国档案事业的主体,作为我国档案财富的永久保存地,作为用户利用档案的最主要的文化事业机构,它与档案的关系不言而喻,所以它自然也在档案学的研究范围之内。档案学与档案馆学是普遍矛盾和特殊矛盾的关系。
  在经过上述分析以后,笔者再总结一下自己的观点:档案学之所以没有命名为档案馆学是因为,档案学不等同于档案馆学,档案馆学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且是档案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我们应该认清楚这个问题,更好的发展我国的档案事业。
其他文献
牵牛的绳索  也牵着存封的记忆  一丝丝 一缕缕  如梦似幻  翠绿的田园 悠长的卵石路  苍老的古楼 古松  千年相依的小橋流水  轻纱薄雾般的炊烟  早晚挑水的人流  清晨的鸡鸣  不止唤醒了早起的鸟  晚归的脚步惊起的犬吠声  打破了村庄夜的宁静  春播的种子  转眼变成醉人的绿色  阳光 把汗水凝成  金黄的果实  挥汗的田野上  传来阵阵读书声  不要停息 读书声里  孕育着未来的希冀 
春天里的一场雨  就像一场  美好的相遇  遥遥相对的大地和天空  转眼就喋喋不休的交谈  感謝这场雨,让沉默了一冬的  河流,重新找到丢失的琴弦  你听 清音响起  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
摘 要:中国现代文学名家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从乡村过渡到城市使他愈发留恋故乡的人文风物,也触发他对乡村现状及未来走向的忧虑。他的湘西小说中编织了大量光怪陆离、形态各异的梦,具有诗意的效果。透过运用这些“梦”意象可以看出沈从文对城乡差异的难以逾越、男女两性之间情欲抒发,以及成人与儿童视域出入造成不同愿景的思考。  关键词:沈从文;湘西小说;“梦”意象  作者简介:焦丹妮(1996.8-),
一、天才    一个人成功了,大家都赞他有天才。一个人失败了,大家又都说他没有天才。事先谁能判断一个人有没有天才。  已故数学家华罗庚说:“我不是天才。我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数学不及格留过级。”他又说:“人家用三、四小时看完的学术文章,我要用七、八小时。”他采用笨鸟先飞的方法,不求快但求扎实。一年光景,他就后来居上了。  戴上天才的桂冠,让人发奋,得到鼓舞;但过早宣布一个人没有天才,令人泄气,迷
白练飞岩泻碧潭,绿浓原野幻霓岚。  勝游水墨谁人会,一阕轻歌不尽含。  香山红叶  秋暮嘉林树树红,朱楼映彩胜妆中。  不知飘落无声处,可看凡尘过往同。
摘 要:唐传奇中霍小玉和书生李益之间的悲剧爱情故事为世人所熟知。霍小玉的悲剧是性格的悲剧,更是时代的悲剧,是封建社会饱受礼教压迫的女性的悲剧。本文拟通过分析霍小玉所处的社会时代环境因素来剖析其对霍小玉的悲剧命运的影响。  关键词:霍小玉;悲剧命运;社会;时代  作者简介:李煜,男(1984-),安徽蚌埠人,本科,海军士官学校基层管理系军事文化与礼仪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传统文化。  [中
摘 要:“物哀”与“幽玄”在日本的传统古典美学思想中,无疑是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物哀是贯穿整个日本文学史及文论史的审美意识。幽玄是一种超脱而又崇高的精神。大西克礼认为“物哀是从美学的基本范畴中派生出来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幽玄则是从崇高中派生出来的”[1]。“物哀”是指睹物生情,触景生发的哀叹,感动之情;“幽玄”则是人对客观对象产生的一种意境深远,微妙迷蒙,余韵无穷的思想境界。  
千里中秋极目收。  星云飞渡泛中流。  潮涨潮平人不定。  随兴。山长湖阔弄扁舟。  莫论桑田沧海后。  削瘦。無端心事乱心头。  且折桂花邀蟹友。  斟酒。任他明月满高楼。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青年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辽宁省高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研究(2020lslktqn-050)、辽宁省教育厅青年项目:俄羅斯留学生汉字教学研究(WQ2019015)、大连市社科联一般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欧美留学生汉字教学研究(2017dlskyb062)成果。  摘 要: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丰富多彩、五光十色的。各个国家都用颜色词来表达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色
公子匆匆踏仕途,灯昏破庙俏身孤。  五更书里颜如玉,月下窗前九尾图。  百媚柔情同簟枕,三千弱水別魑都。   奇缘难断非良梦,云散香消了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