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调绿色生态·尊重岭南文化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佛山瑞安·岭南天地立体绿化设计强调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相结合,突出生态性、地域性、整体性原则,在自然生态技术层面强调屋顶绿化与垂直绿化创新技术的运用,在人文生态层面强调对岭南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并探讨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整体设计。
  关键词:岭南文化;生态性;整体性;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4)04-0014-04
  收稿日期:2014-06-13
  修回日期:2014-07-16
  Abstract:The three-dimensional green design of Ryan-LingNan-TianDi in foshan emphasizes a concept of combining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highlights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geographical and integrity. This design uses natural ecological technologies such as green roof and vertical greening, emphasizes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ingnan culture, and discusses on the integration design of natural ecology and human ecology.
  Key words:Lingnan culture; Ecological; Integral; Regional
  引 言
  可持续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未来城市的发展必将走绿色生态之路。目前,随着城市人口的剧增及城市建筑物数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中大量绿化空间被建筑占用,导致绿化覆盖率降低,绿化用地紧张[1]。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不足5m2,与城市最佳环境人均绿化60m2相差很远,在这种情形下,要提高绿化率,节省土地资源的立体绿化就成为首选。立体绿化能迅速有效地缓解城市建筑用地与绿地之间的矛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开拓大量的绿化空间,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减少热辐射、降低噪声等,满足人们健康生活的要求。
  建筑物的绿化景观设计除应注重自然生态外,还需要注重人文生态,也就是要关注当地的地域文化特征,特别是岭南地区这样的老城区,有着数千年岭南文化积淀,需要加以充分的尊重与保护。岭南文化的基本特征为兼容性、务实性、世俗性和创新性。而园林植物景观是在岭南文化的土壤上逐渐培育起来的,而后又成为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
  1 项目概况
  本文基于倡导“生态低碳·尊重岭南文化”的设计理念,通过佛山瑞安·岭南新天地建筑三维立体绿化景观的实践,探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塑造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的景观环境。佛山岭南天地是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片区的改造项目,基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中心地段,占地面积达65 hm2(净用地面积52 hm2),总建筑面积达150万m2。设计能否既能充分尊重当地的岭南文化内涵,又能体现立体绿化生态低碳的理念,成为项目成败的关键。
  2设计理念分析
  2.1立体绿化
  所谓立体绿化,又称垂直绿化或空中绿化,就是利用花草、树木及藤本植物绿化城市建筑物的屋顶、墙面、阳台、窗台及棚架、栏杆、天桥等可利用的空间的一种环保手段。建筑立体绿化可分为屋顶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窗台、露台)绿化几种类别 [2]。
  老城区的建筑往往拥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城市记忆,所以,该类建筑的立体绿化设计除了要突出生态绿色,还要充分保护和尊重当地的地域文化。佛山岭南天地属于佛山祖庙、东华里的古建筑群,是岭南文化的宝贵遗产,设计中需要充分重视。
  2.2设计原则
  1)生态性原则——营造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自然生态系统是立体绿化的最终目的[3]。
  2)地域性原则——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根据地域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表现需要,合理使用当地的材料、植物及建材 [4]。
  3)整体性原则——立体绿化设计追求整体性,强调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有效整合[5]。


  3 佛山瑞安·岭南天地景观设计分析
  3.1佛山岭南天地历史遗迹的解读
  佛山岭南天地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中心地段。该片区内大批内涵丰富的历史文物建筑已成为这座城市传统文化的精粹代表,佛山祖庙、东华里古建筑面群等历史遗迹更是国家重点保护的文物。佛山禅城祖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当时名叫祖堂,其实就是北帝庙。东华里位于禅城区福贤路中段,原名“伍杨街”,至清乾隆年间更名为“东华里”,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街道上的建筑物更是清代官家富户宅第的典型代表。
  佛山岭南天地工程建设保留佛山的历史文化风貌并延续城市脉络,以祖庙、东华里、历史风貌区为主轴,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和改造片区内的22幢文物建筑及众多优秀历史建筑,延续历史街巷,创造尺度适宜的开放空间,并充分运用骑楼、锅耳式山墙、瓦脊、雕花屋檐、蜿蜒街巷等岭南建筑特色,使佛山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脉络得以传承,并获得新的生命力。
  3.2基于地域文化的立体绿化设计   3.2.1传统材质的选取利用 为了能更凸显历史的韵味,项目大量沿用当地建筑废弃的清水砖、红瓦片等材料。由于这些材料都是从废弃的建筑群中收集保留下来的,因此并非都是完整的,缺角、布有青苔、坑坑洼洼属正常,而且因岁月较久的缘故,材料也比较脆弱。我们将这些材料进行特殊的处理并归类,最终将它们运用到工程中,例如特殊水景墙,便是以历史红砖片为饰面材料,再点缀绿色的植物(图1)。
  3.2.2设计上采用“整旧如旧”的手法 岭南天地大量运用“整旧如旧”的手法,对祖庙东华里片区具有典型岭南风格的珍贵历史建筑群进行改造(图2),这既是改造的重点,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更是难点。除了上面提到的水景墙,在开放空间的C地块亦多是如此,“以旧改旧”的思想自始至终贯穿整个园林项目的每一个细节,大到建筑群体,小到一条座凳,乃至一砖一瓦[6]。即使是简单的条石加上水泥面层,也必须通过特殊工艺故意“显旧”。
  3.2.3时尚与传统兼容并蓄 项目设计中在保留历史建筑原有风情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时尚元素,让历史与现代元素相融,如大量现代陶罐的使用、小型水景的布置等。该项目的综合改造,配合佛山国际性的现代化经济发展,为佛山这个文化名城注入新鲜的生命血液。
  4 佛山瑞安·岭南天地立体绿化技术要点分析
  4.1屋顶绿化技术要点分析
  对片区中的古树尽量原地保留,并对所有具备立体绿化可行性的屋顶天台进行全面绿化。屋顶绿化不仅能为城市增添绿色,有效提高城市绿化率。而且能减少建筑材料屋顶的辐射热,减弱城市的热岛效应。
  4.1.1铺贴式种植 项目设计中,铺贴式屋顶绿化建造成本低,结构简单,无需在屋顶加设骨架,在屋顶防水层的基础上,铺设阻根层、排(蓄)水层、隔离过滤层(或铺设基质块)、基质层,然后连片种植。通过自来水和雨水浇灌,降低建造成本,根部均匀浇灌,保证植物正常生长。这种做法的优点在于易于形成优秀的屋顶景观效果,营造小型植物群落、丰富植物多样性,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如利用基质块作为排蓄水层和过滤层,则施工效率高[7](图3)。


  4.1.2容器式种植 该种植方式的主体部分为规则的矩形或正多边形的种植盆,上下等大,下底封闭,上口敞开,材料为塑料或其他轻型材料,不直接接触地面,在各转角有一圆形支脚,具有蓄排水功能。蓄排水板为具有凹凸面的棱锥板,向下凹的小槽为正六边形,底部和侧壁都不漏水,由镂空的网格将多个正六边形连接,与盆体合为一体或嵌设在盆体中。在种植盆的侧壁上设有排水孔,并接有排水管,排水管通过盆底汇入屋顶排水系统。种植盆自上而下分为植物层、种植层、过滤层、蓄排水层,其中种植层为植物所需基质,过滤层为市场常见无纺布。该种植方式的可拼接和移动性强,植物可在种植盆培育后直接运至工地,按照设计图纸拼接后即可达到一次性成坪效果,各盆体可按照设计要求摆放成不同的几何图案,使垂直绿化更加具有观赏性。本项目采用蓄排水装置,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水资源,并且通过排水管将多余灌溉水和雨水收集,后再通过屋顶排水系统进一步利用,达到自循环灌溉效果。本方案大量采用这种铺植方式,并采用东篱自主研发的技术,既保证了整体的景观效果,又便于配置组合,得到各方面的认可(图4)。
  4.1.3屋顶低矮廊架 设计中打破屋顶简单式绿化的传统观念,在屋顶沿女儿墙及天面可承重的位置,用具有雨水收集、蓄排水且自动调湿功能的免灌溉容器种植多年生、常绿、攀援、覆盖性强的草本植物或半木质藤本,可选用旋花科(金钟藤Merremia boisiana、厚藤Ipomoea pes-caprae)、豆科(蝶豆Clitoria ternatea)、何首乌Fallopiamultifl ora 、葎草Humulus scandens、大花老鸦嘴Thunbergia grandifl ora、鸡矢藤Paederia scandens、五爪金龙Ipomoea cairica等8种习性强健、覆盖性好的常绿草质藤本。在天台给水管做了高50~80 cm的PVC低矮廊架,上铺铁丝网并固定,攀援植物在铁丝网平面攀爬或蔓生形成绿色屋面。特点是无需做特殊的防水处理,创新性强、施工简单,景观效果好、成本低廉。
  4.2垂直绿化技术要点分析
  本项目的绿墙设计主要采用了种植槽式墙面绿化。该垂直绿化种植装置包括:灌溉系统、多个种植单元及将多个种植单元固定于墙面上的多个固定装置。这种垂直绿化装置适用于建筑外立面、车库出入口等需要进行美观绿化施工的地方。种植单元包括种植板和包覆于种植板上的透水土工布,种植板上设有多个外凸的种植室,透水土工布上与种植室相对应位置开设有孔。透水土工布通过纤维管固定于种植板上,每个种植板上均布有12个种植室,种植室为内径是80~100mm圆台状,由位于顶面的圆环和位于种植板平面上的种植孔组成,顶面圆环通过多个连接杆连接至种植孔的外围。每个种植单元至少通过两个固定装置固定。灌溉系统为设于种植单元上方的自动喷淋装置,以及种植单元下方的收水槽。该种新型的绿墙较为实用,采用具有多个种植室的种植单元进行垂直绿化种植,安装十分方便,大大节约了安装所需的固定装置,降低了成本。种植槽式绿墙是永久设施,如出现损失,不需要全部拆除,只要更换已损坏的种植单元即可,不会造成浪费和多余的施工成本,而且设有自动喷淋装置,可以减少后续的人工管理,节省人力成本。本项目大量运用种植槽式绿墙技术,既能满足景观与绿化要求,还能降低成本,节省资源(图5)。
  4.3先进的雨水回收技术
  项目遵循绿色设计理念,提出“源头雨水管理”的概念,项目中大量的屋顶绿化以及墙面绿化都具有雨水收集的功能,根据建筑的构建及绿化的布置形式,综合考虑景观与实用要求,合理分布雨水排水管道。降雨时绿化植物能将多余的灌溉水以及汇聚的雨水通过排水管排入雨水管理的排水系统,经过过滤等步骤汇入多余雨水储藏装置。通过屋面雨水管理、墙面雨水管理、地表雨水管理、地下雨水管理一整套立体绿化雨水管理系统,实现绿色低碳景观的设计理念(图6)。
  5 结语
  “迈向生态、低碳,尊重岭南文化”的居住景观环境是本方案的重点,项目依托岭南文化深厚的根基,凸显人文生态的理念;同时强调自然生态,立体绿化所具有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营造绿色、低碳、健康的人居环境,完全满足绿色建筑的发展要求。充分利用新型立体绿化生态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能源利用、节约用地、水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从而在设计中达到时尚与传统兼容并蓄、相辅相成的效果。
  注:本项目获得2012年佛山岭南天地LOT-G地块绿地项目荣获“广东省风景园林优良样板工程金奖”、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创业推动奖——“创新技术产品奖”。
  参考文献:
  [1] 顾朝林,谭纵波,刘宛,等.气候变化、碳排放与低碳城市规划研究进展[J].城市规划学刊,2009(3):38-45.
  [2] 孙长惠.立体绿化与建筑一体化设计结合方式初探[J].华中建筑,2012(9):28-30.
  [3] 李敏.高密度人居环境中绿化空间的拓展[J].中国园林,1997(6):43-48.
  [4] 陈明,吴页清.浅议城市垂直绿化.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0,17(3):29-30.
  [5] 廖义民.对屋顶绿化中几个常见问题认识与探讨[J].中国园林,2001(4):31-33.
  [6] 李海波.城市绿色空间系统规划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9(8):53-54.
  [7] 藏德奎.攀援植物与垂直绿化[J]. 中国园林,2000(5):79.
  作者简介:
  陈文培(1979- ),男,广东肇庆人
  园林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设计E-mail:1917529@qq.com
其他文献
摘要:新时代大学校园应当提供促进文化交流的开放空间。结合已建成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园林景观进行探讨,认为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当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应用生态低碳的材料与技术,才能满足促进文化交流的宗旨,并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校园景观;园林景观;文化;生态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4-0046-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期刊
为推动我国园林植物产业技术创新,更好地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2015年6月13日,广东园林植物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国际)首届园林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拍卖会在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举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副主任李明琪、处长王琦、处长龙三群,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广
期刊
摘要: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发展极具地域性特色。以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为例,从岭南人文精神、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建筑技术四个方面,解析近代岭南园林的发展变革和形成原因。总结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对当代岭南建筑创作保持与传承地域性特色进行反思。  关键词:岭南庭园;地域性表达;东莞;可园;白云山庄旅舍  引言  近现代岭南庭园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
期刊
摘要:通过调查广州市10条主要道路和10个城市公园行道树及其修剪情况,统计两类绿地主要应用的行道树种,分析行道树修剪中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对策。结果显示:两类园林绿地出现行道树25种,其中9种在两类绿地中均有出现;行道树的修剪情况普遍良好。但由于场地性质和立地条件不同,两类绿地的行道树在修剪工作中侧重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修剪中,应当结合场地性质,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借鉴两类绿地行道树修剪
期刊
摘 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古代福州出将入相、文儒之士荟萃的地方。区域内分布着70余处与民居融为一体的私家园林,迄今为止仍然散发着浓郁的福州地方文化气息。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与福州古城的自然山水环境、城市架构及人文环境背景紧密关联。通过剖析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可以理清福州地方园林的形成肌理及发展的地理学逻辑脉络,从
期刊
Fanghua Park:  1983 Munic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China Garden  摘要: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园艺展。作品“芳华园”的设计手法既传承了岭南园林传统风格,也打破了某些局限,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巧用植物和石景,构园得体,融入诗情画意。它是我国在国外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露天园林,是
期刊
摘要:可园位于东莞市主城核心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梳理可园在清末兴建、建国后修复、重建到扩张过程中的历史发展脉络,探明其由“私家古典庭园”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典型转化。分析其对莞城城市格局和公众生活产生的影响,说明可园的开放缓解了市域公共绿地的紧缺,优化了莞城区的公共空间和精神文明建设,并试图为传统庭园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私家庭园;公共园林;城市格局;公众生活;转型发展  可园坐
期刊
摘要: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活动是联系每个村内居民村民的纽带,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对提高居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塑造和谐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岭南水乡村落中,对公共空间受到的关注尚不足,而且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公共空间及其承载的传统公共活动日渐式微。本文章试图从分析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解析岭南水乡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聚龙村改造的实
期刊
今年9月中下旬,广东园林学会(下简称学会)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广州、佛山、江门等地的会员单位开展园林科技咨询、现场示范和互动、科普图片展示、科普讲座等共7场次系列活动,参加活动的专家等共100多人次,受众3000多人。  9月20日,广州市科协在科协大院举办了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广州市2014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广州青少年科普互动大舞台大型科普活动,拉开了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帷
期刊
摘要:苑和囿是业界认定属早期园林类型之一,囿的出现不早于殷商。野牛须先驯为畜,方可进囿。牛鼻绳是嫩竹篾扭成的绳,穿进牛鼻两孔间壁肉的穿孔,大犍牛就可被驾驭。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家畜驯化工具,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跨进农牧社会门槛的“门栓”。这是人类1万年前首次改造和利用自然、发现自我价值的时代,也是苑和囿同时涌现的时代。  Animal farm is one type of the earlies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