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5105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古代福州出将入相、文儒之士荟萃的地方。区域内分布着70余处与民居融为一体的私家园林,迄今为止仍然散发着浓郁的福州地方文化气息。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与福州古城的自然山水环境、城市架构及人文环境背景紧密关联。通过剖析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可以理清福州地方园林的形成肌理及发展的地理学逻辑脉络,从私家园林兴造的角度揭示福州地域性园林建筑文化的特色,进而为福州城市特色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影响因素;自然;人文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6-0000-00
  收稿日期:2014-11-17
  修回日期:2015-02-26
  Abstract: “San Fang Qi Xiang” in Fuzhou is one of the Chinese ten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reets, known as the “Architecture Museum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living fossil of ancient urban residential area system”. There are many ancient historical figures in history who borned here. More than 70 private gardens still exude a strong flavor of local culture in Fuzhou.The private garden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San Fang Qi Xiang”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natural landscape environment, urban architecture and humanities environment of this ancient ci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rivate gardens of “San Fang Qi Xiang”,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formations of texture and geography logical development veining of local gardens. It reveals the reg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view of private garden architecture, provides theoretic supporting for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ity characteristics of Fuzhou.
  Key words: San Fang Qi Xiang; Private Gardens; Influencing Factors; Nature; Humanity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之兴造过程肇自唐末,兴在两宋,盛于清代,绵至民国,位于福州城市中心区,保存迄今,有一定规模,代表福州古代城市私家园林的兴造特色,且与福州自汉代以来的城市自然、人文背景相扣相生,体现出福州城市脉络架构的和谐性。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是福州传统私家园林造园实践的缩影和精华,传承了中国古典私家园林尤其是江南私家园林的特点。一方水土养一方园林,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鲜明地融入了福州的自然、人文特色。
  在当代城市的背景下,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凝聚了一段有价值的城市“集体记忆”。研究曾经影响这段“集体记忆”的因素,进而为保护这段“集体记忆”,留住“乡愁”,恢复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生机,并为引导福州城市建设合理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福州城市特色在空间上延伸、在时间上延续,具有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1.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概况
  福州三坊七巷区域分布着70余处私家园林,其中的典型代表有:小黄楼、欧阳花厅、水榭戏台、二梅书屋、林聪彝故居宅园、光禄吟台、郭柏荫故居宅园、尤贤模故居宅园、蓝建枢故居宅园、王麒故居宅园、鄢家花厅等(图1-图8 )。
  根据《三坊七巷志》[1]记载资料,结合现场调研成果,将福州三坊七巷第宅园林的基本状况归纳整理如表1:
  2自然山水与城市环境的影响
  2.1闽江流域的山、海环境
  福州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闽江下游冲击平原,闽江入海口在其城市东部。据《三山志》记载:“闽宅东南,负山而抵海,由建、剑至嵩溪,岩壑夹驶,不留其间”[2]。闽江上游的“山”文化与闽江下游的“海”文化通过闽江在福州汇合,产生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容山纳海的本土文化。
  1) 闽江上游的山文化
  闽江起始于建溪、富屯溪、沙溪汇合的闽北重镇南平,南平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闽江自西北向东南流入福州南台岛分白龙江、乌龙江南、北两支,至马尾罗星塔复合为一,过琅歧岛注入东海。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古代交通不便,闽江成为福州连接江西、浙江、江苏等江南私家园林、建筑发达省区的重要水上通道,而南平是必经的交通枢纽。木材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营造的重要材料,南平山区丰富的木材资源通过闽江以“放木排”的方式运送至福州(图9),同时,来自江西、浙江甚至江苏的大小木作、瓦作、泥作等工匠及其技艺也通过闽江上游的南平顺流而下传到福州。加之历史上的福州与南平间的人口迁移,福州民间至今还保留有来自闽江上游南平的“山”文化情结。   福州人的方位辨别一般不用“东、西、南、北” 体系,而惯用“上、下、前、后、左、右”,尤其惯用以闽江上下游为参照的“上、下”方位,如:往南平方向,称“上”。闽江 “上、下”方位的集体记忆,产生了福州人对上游山文化的认同。这为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兴造提供了原材料、运输及营造方法和技术方面的有利条件。
  2) 闽江下游的海文化
  闽江至下游经琅歧岛注入东海,海洋塑造了福州本土文化的包容性。东南风及台风影响了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兴造风格。海贝壳、海石等给私家园林提供了造景石材。近代福州在自然地理方面,外来文化因“海”入境,并与本土固有文化融合,使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呈现出海文化的特点。
  2.2 福州古城的发达水系
  福州城内河、湖泊分布众多,形成福州独特的“江—河—湖—海”四位一体的城市水文化,是福州城市的重要自然特色。
  《淮南子·齐俗训》载:“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 [3]。福州本土文化是中国长江以南水文化的组成部分,水塑造了福州的城市格局。
  宋刘克庄《浚河纪略》记载:“古河缭城内外,如人气血,周于一身”[4]。明万历《福州府志》也记载了福州沿海的潮汐时刻规律,并描述海水潮汐波及闽江与内河的时刻:“江潮常缓海潮三刻,至入府城内外诸河,则愈缓矣,又当视其近远为先后,各以意推其它”[5] 。
  今三坊七巷之衣锦坊,据《三山志》记载,为:“旧通潮巷,以二陆皆知乡郡,改今名”[6] 。《三山志》出现13处“通潮”,记载了古代福州城内与东海潮汐互通的相关事件。
  据此可知:在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兴造时期,福州城内水系发达,纵横交错且脉络贯通,并与闽江、东海一脉相承,海水潮汐及江水潮汐也影响着城市内河,为城内三坊七巷兴造私家园林提供了自然的活水。到清代,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颇具规模,其区域乃至整个福州府城已置于发达而完善的自然水网系统中(图10)。
  2.3 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城市架构
  福州民俗偏好数字“三”,因其与本地方言“升”、“生”谐音,又与福州本土道教追求仙境理念有所关联,故民谚对福州城内丘陵分布有“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说法,并非指山的数量,但“三山现”是明确的,指福州城内屏山、于山、乌山之“三山”鼎立;白塔、乌塔“两塔”分别屹立在于山、乌山;“南街”为贯通福州城市之南北中轴线。《三山志》“卷第七,公廨类一”[6]即有“南街”的记载。
  《榕城考古略》记载了“南街”的起讫位置:“自安泰桥(古利 涉门桥也。详见《河道》至于南门,亦曰南街”[7]。今“南街”中轴线已延伸为北起屏山,南至烟台山的“八一七路”。
  “三山两塔一条街”的城市架构:闽江进入福州被分流成“乌龙江”、“白龙江”,再汇合注入东海,形成两江四岸东入海,城中内河水系发达的自然山水与城市互相包容的城市格局。
  中国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园林乃是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大自然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8]
  福州古代城市的特色架构成为三坊七巷私家园林营造的诱因之一,触发了三坊七巷私家园林营造的灵感,为三坊七巷的园林营造提供了可供模仿的范式或因借的要素,加之天人感应、附庸风雅思想的驱动,启发了将城市自然要素“象天法地”“移天缩地”的融入,产生了私家园林具有私有领域感的“壶中天地” 。
  3 人文环境的影响
  3.1 园林主人与“能主之人” 的结合
  《园冶·兴造论》对园林之“能主之人”的定义及作用做了如下解释:“世之兴造,专主鸠匠,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 [9] 。点明“能主之人”在园林兴造中起到的主导地位,而“主人”与“能主之人”又是互有关联的。
  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主人多为封建社会的文儒之士、官宦显达等士大夫阶层,凭借其显赫的社会地位及丰富的游历经验,附庸风雅,有能力延聘“能主之人”为其经营私家园林,或自身既是“主人”,也是“能主之人”。
  综合上述研究,并根据三坊七巷修复工程的工匠口述,得知福州三坊七巷的“能主之人”来自以下3个方面:
  1)文儒之士、官宦显达的宅园主人,如梁章钜对小黄楼的修葺、林聪彝对其宅园的营造;
  2)经由古代闽北入闽通道,随造园所用木材南下入福州的江苏、浙江、江西的工匠及其工艺;
  3)福建省内泉州、莆田、晋江、石狮、闽侯、南平的工匠及其工艺。
  3.2本土文化与造园思想的契合
  福州本土文化寓“海纳百川”于“精巧玲珑”。《图经》载福州府“其俗俭啬,喜讼好巫。”[10]俭啬之民俗孕育出福州人做事的“精”与“巧”。福州民间工艺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品种繁多、地方色彩浓厚,素有“三山艺巧,四海独绝”之称。脱胎漆器、寿山石雕和软木画被誉为福州工艺品“三宝”。
  闽越文化容天纳地,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从上古直至近代,福州本土文化就是在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的。
  中国古典园林表现出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摹拟,有“移天缩地”、“壶中天地”之“缩景”、“摹景”和“包容”的情怀及范式。唐代诗人李白有《下途归石门旧居》:“何当脱屣谢时去,壶中别有日月天”。源于自然的中国园林,堪称“人间天上出景备,移天缩地入君怀”。
  福州本土文化之于“玲珑”中显“包容”,与中国园林的“移天缩地”、“壶中天地”思想具有共通性。
  3.3 东西方多元造园理念的融糅
  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之筑山、理水、建筑营造、植物配置,包含了中国传统儒、道思想、释家思想、近代西方文化思想等多元文化。不同私家园林有不同的侧重点,甚至同一私家园林内包含有多文化思想的园林兴造要素。   “喜讼好巫”是福州本土的文化基因。“福州民间神祗文化氛围浓厚,神俗种类之多在全国少有”“神庙的大小不一,型制悬殊,大至殿宇辉煌,神像巍峨,小则一龛、一坛,甚至一只香炉,一个神位。真可谓林林总总,形式多样;但信众虔诚的信仰则毫无二致”“福州神俗富有个性化的地方特色” ,对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影响值得注意的特色有2个:一是“‘儒道释’合一非常普遍”, 其典型表现就是福州神俗对提倡儒道释“三教合一”的“三教先生”林兆恩(1517-1598,字懋勋,号龙江)的敬奉。二是“自然崇拜的痕迹明显。树神、蛇神、狐仙、猴王、蛙神等比比皆是。”[11]
  与三坊七巷相邻并为其宅园提供景观屏障的乌山、于山,均与儒、道、释思想,尤其是道家思想有关联。乌山别名“道山”,于山别名“九仙山”,相传汉代有临川何氏九兄弟在于山修仙炼丹,清代刘萃奎作《九仙山赋》:“则有何氏九兄弟者,志在烟霞,性耽泉石……炼日影为金膏,承露华为丹液。 ”
  三坊七巷中的“宫巷”,因古有紫极宫而得名:“聚英坊,在宫巷内。旧称仙居,以紫极宫名。后崔、李二姓贵显,更名聚英,又改英达,今废”[12]。唐玄宗崇道教,于诸川建老子庙,称紫极宫。
  发达的民间神祗文化为营造三坊七巷私家园林注入了重要且别具特色的影响因子。其文化表层显现在三坊七巷民居间因地穿插散布的神庙上,文化深层渗透于私家园林的诸多造园要素之中。儒道释“三教合一”较为普遍地在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中体现为:象征三教的木雕、灰塑、彩画之图饰,统一于同一座宅园甚至同一座园林建筑中。中国园林是道法自然的产物,在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里,“模仿”自然的造园思想与“崇拜”自然的神俗结合,在“模仿”与“崇拜”的互动中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彰显出福州的地方特色。
  3.4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影响
  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的兴造源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园林中久负盛名,素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园林甲天下”之美誉。江南城镇的水网发达、气候条件舒适、湖石盛产、花卉树木繁荣、文风昌盛等催生了这一地区的私家园林。
  《园冶》的作者计成曾经“游燕及楚”,足迹遍布河北、河南、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山东、福建等地,对中国南北的山水风光做过实地考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感性体验,这为他后来的造园实践和理论总结提供了艺术素材 [13] ,他的足迹连接了福建和江南园林的核心区。
  阮仪三总结出江南古典私家园林具有五个特点:一是“小中见大,以少胜多”;二是“富有文心和书卷气”;三是“其景色大多比较雅朴”;四是“因地置宜,注重塑造园林的韵味特色”;五是“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实现‘游’与‘居’的统一”[14]。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除了自身特色之外,也都具有以上特点。
  福州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与江南比较,各具特色又有相近之处,为私家园林的兴造提供了与江南相似的软、硬件,加之福州古近代士人丰富的江南游历经验,将江南园林的兴造理论、思想、方法与福州当地自然、人文环境结合,可见江南园林对其的影响之大。
  梁章钜(1775—1849),字闳中、茝林,号茝邻,晚号退庵,祖籍福建长乐,清初迁居福州,自称福州人,楹联学开山之祖。其曾在江苏任职8年,对杨州园林颇有见地,应是福州三坊七巷中较为纯正地应用江南古典私家园林设计语汇来营造私家园林的始作俑者。
  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八月,梁章钜辞官居福州三坊七巷黄巷小黄楼,“择里仍
  居黄巷宅,辞官恰及白公年 ”,凭借丰富的宦游经历及人际交往,以文化的诗心画意修葺黄楼及“东园”、“西园”,在花厅里增添了亭、台、楼、榭、假山、鱼池等。小黄楼“西园”及“东园”堪称三坊七巷宅园中的精品,极具江南古典私家园林特点。
  “廿四桥”,又称“二十四桥”,是梁章钜仿扬州瘦西湖景点在三坊七巷小黄楼西园设的一景(图11)。
  郭柏荫(1807~1884年),字远堂,侯官县(今福州市)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进士,历主福州清源、紫阳、鳌峰等书院,1862~1867年在江苏任职。其故居主座东墙外花厅园林,颇具江南园林韵味。
  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以粉墙、黛瓦、清水木构架配青石柱为园林色彩基调,大面积的白墙反衬园中景致,体现江南园林“雅”“朴”的特质。
  3.5 福州传统造园实践的积淀
  福州造园之风颇盛,城内分布众多园林,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涵盖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各种类。皇家园林有五代时闽王王审之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西湖,除此之外,还有众多的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
  据记载,距今2100多年的闽越王无诸时期,福州已有造园活动。《三山志》记载了福州连江大中玉泉寺之寺观园林,寺中有“玉泉岩、明月轩、清风阁、流杯亭、拥秀堂、清涧阁[15] ”。此外,还载有“桑溪,在闽县东,乃越王无诸于此为流杯宴集之地 [16] ”。其中“流杯亭”、“流杯宴集”之记载比绍兴兰亭的曲水流觞早550多年。
  《乌石山志》记载了福州清代福州文人于乌山支脉光禄吟台所作具有“曲水流觞”意境的诗文:
  共载壶觞临曲水,偶寻花雨入招提[17];
  高人久享名山福,小筑新开曲水觞 [18]。
  今福州乌山山脚风景区入口处,就设置有“曲水流觞”一景点。
  “欧冶池”又名“剑池”,是福州城史载较早的一处园林,相传春秋时期欧冶子铸剑于此。《三山志》记载:剑池“相传越王无诸淬剑处。唐元和中,僧惟干浚之,得铜刀、剑环数枚,送武库。当时,冶灶犹有在竹林间者[19]”。
  宋黄裳《欧冶池》诗:“人随梦电几回见,剑逐云雷何处寻。惟有越山池尚在,夜来明月古犹今 [20] ”。《闽都记》记载了欧冶池的规模:“唐元和十四年,置院名剑池院。池周回数里,或大风雨,波涛晦冥[21] ”。据《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志》记载:“欧冶池为福建最古老的一口池[22] ” 。   上述诸多影响因素构成的遗传基因以信码的方式存储于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之中。
  4 结 论
  福州2200多年的城市历史,积淀成了厚重而富有地域特点的自然人文环境,三坊七巷就处在这一特殊区域的核心部分。三坊七巷私家园林随三坊七巷民居及坊巷格局,孕育于唐末宋初,成熟于两宋,鼎盛于清代至民国时期。
  山、水、植物、建筑是造园的四个基本要素,“能主之人”是园林的营造者,是形成园林建筑文化的主导者。三坊七巷私家园林“能主之人”如梁章钜、郭柏荫等,具有较高的审美修养,崇尚自然美,且具有丰富的中国江南地区的游历经验,将江南园林的兴造思想和方法带回福州。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入海口,江海交汇造就了福州城市的发达水系,也积淀了福州独特的城市水文化。福州古代依托闽江为交通干道,从闽江上游引入了江苏、浙江、江西的造园工匠。市内以于山、乌山、屏山为主,形成“三山藏,三山现,三山看不见”的城市山系。福州城市气候宜人,也适宜多种园林植物生长。山、闽江、东海的交汇,使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兼具山、江、海的的自然特质。
  福州民间具有营造和组织小型园林建筑空间的经验,尤其近代文儒之士荟萃,“耕读传家” 氛围浓厚,私家园林是园主人藏书、读书、以文会友、修身怡情之不可或缺的场所,能在较小的范围之内实现“游”与“居”的统一,因而在近代,私家园林兴造之风颇盛。
  福州民间神祗文化发达,呈现自然崇拜和“儒道释”三教合一的特点,这在三坊七巷私家园林中有所体现。神俗活动因场所可大可小,故其能在私家园林尤其是小空间的私家园林中得以存在。
  参 考 文 献
  [1] 黄启权,主编,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三坊七巷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95-125.
  [2] [宋]梁克家,编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8.
  [3] [汉]刘安,编纂,中国传统文化读本编委会编.淮南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76.
  [4] 转引自:[明] 喻政 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府志(上)[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3.
  [5] [明] 喻政 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府志(上)[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62-63.
  [6] [宋]梁克家,编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42.
  [7] [清]林枫,著,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榕城考古略[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36.
  [8]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
  [9] [明]计成,原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47.
  [10] 转引自:[明] 喻政 主修,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福州府志(上)[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102.
  [11] 黄启权,主编.福州神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
  [12] [明]王应山,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闽都记[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35.
  [13] 李世葵.《园冶》园林美学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3.
  [14] 阮仪三,主编.江南古典私家园林[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9-11.
  [15] [宋] 梁克家 编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539.
  [16] [宋] 梁克家 编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641.
  [17] [清] 郭柏苍,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乌石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144.
  [18] [清] 郭柏苍,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乌石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170.
  [19] [宋] 梁克家 编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三山志[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0:517-518.
  [20] 转引自:[明]王应山,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闽都记[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50.
  [21] [明]王应山,纂,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闽都记[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1:50.
  [22] 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志[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36.
其他文献
摘要:以广州市万科峯境垂直绿化项目为例,对金银花在垂直绿化中的应用现状和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广州,金银花在3-6月容易发病,晚疫病和白粉病发生严重,虫害较轻。在垂直绿化中金银花病虫害防控的关键养护技术为采取科学的预防措施、适当的水肥管理及合理的化学防治。  关键词:垂直绿化;金银花;病虫害;养护技术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4-0025-04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地域文化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探索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表达方法是本文的重要研究目的。从地域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分析了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阐述了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并以孔城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提出了地域文化的表达应从宏观定位与微观落实两个层面着手,从景观的总体到局部实现地域文化的融入。  关键词:地域文化;景观;表达  文章编号:1671-2641(
期刊
摘要:以香港湿地公园为例,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下,探讨在管理与发展香港湿地公园中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访客、土地所有者、本地居民、政府等。通过文献回顾、资料分析及实地观察,揭示利益相关者间存在的矛盾如使用者之间冲突、利益冲突等。湿地公园发展中利益相关者的协作方式是通过绿色团体、非政府组织的介入,以及鼓励本地居民参与,减少不同利益主体的冲突。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湿地公园;利益相关者;矛盾;协作 文
期刊
摘要:木百合Leucadendron是优良的切花及园林绿化植物。通过利用不同I队浓度、生根基质及培养环境对木百合茎段离体培养产生的芽苗进行生根培养,结果表明:采用3g/L IBA浸蘸处理木百合茎段离体诱导的芽苗,插于混合基质(珍珠岩:细沙:泥炭土=3:2:1)中培养,根的诱导和生长效果优于琼脂MS+I BA2mg/L培养基;在光照强度和温度均变化的温室环境比恒温培养室更利于根的增殖。  关键词:木
期刊
摘要:以风景名胜区的园林植物配置为主题,结合广东英德宝晶宫风景名胜区的区位及植被现状,根据景区植物选择和配置原则,以升级改造景区绿地、增强植物造景效果为切入点,通过采取植物选择的策略、植物配置的特色设计和植物的区划布局,对该景区的植物选择和配置进行探讨,使其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植物景观。  关键词:风景园林;风景名胜区;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
期刊
摘要:以佛山新城城市型绿道规划设计实践为例,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提出指导佛山新城城市型绿道实践工作的五个规划设计命题,对佛山新城绿道网规划以及滨河绿道一期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在讨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规划设计的特色与创新基础上,提出城市型绿道建设的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城市功能;城市风貌;以人为本  引言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进行绿道建设的区域,其规划建设依据自上而下的组织形
期刊
摘要:新时代大学校园应当提供促进文化交流的开放空间。结合已建成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园林景观进行探讨,认为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当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应用生态低碳的材料与技术,才能满足促进文化交流的宗旨,并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校园景观;园林景观;文化;生态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4-0046-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期刊
为推动我国园林植物产业技术创新,更好地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2015年6月13日,广东园林植物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国际)首届园林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拍卖会在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举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副主任李明琪、处长王琦、处长龙三群,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广
期刊
摘要: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发展极具地域性特色。以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为例,从岭南人文精神、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建筑技术四个方面,解析近代岭南园林的发展变革和形成原因。总结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对当代岭南建筑创作保持与传承地域性特色进行反思。  关键词:岭南庭园;地域性表达;东莞;可园;白云山庄旅舍  引言  近现代岭南庭园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
期刊
摘要:通过调查广州市10条主要道路和10个城市公园行道树及其修剪情况,统计两类绿地主要应用的行道树种,分析行道树修剪中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对策。结果显示:两类园林绿地出现行道树25种,其中9种在两类绿地中均有出现;行道树的修剪情况普遍良好。但由于场地性质和立地条件不同,两类绿地的行道树在修剪工作中侧重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修剪中,应当结合场地性质,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借鉴两类绿地行道树修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