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鼻绳牵出10600年前苑和囿

来源 :广东园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nosu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苑和囿是业界认定属早期园林类型之一,囿的出现不早于殷商。野牛须先驯为畜,方可进囿。牛鼻绳是嫩竹篾扭成的绳,穿进牛鼻两孔间壁肉的穿孔,大犍牛就可被驾驭。这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大家畜驯化工具,是人类从原始社会跨进农牧社会门槛的“门栓”。这是人类1万年前首次改造和利用自然、发现自我价值的时代,也是苑和囿同时涌现的时代。
  Animal farm is one type of the earliest gardens in china appeared no earlier than the Shang dynasty. Bison must be first tamed for livestock, and then feed in animal farm. Tender bamboo rope is twisted into a rope, then weared into perforation of two-hole-wall meat in bovine nose, big bison can be to manage. This bovine nose rope is the earliest discovered large livestock domestication tool, it is the "bolt” which signs human society entered the farming community from the original threshold.This is the era that for the first time ,human beings transformed and used nature10,000 years ago,,it is also the era that animal farm,the earliest garden emerging.
  关键词:牛;驯化;牛鼻绳;苑;囿;软肋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2-0000-00
  收稿日期:2014-12-29
  修回日期:2015-02-12
  Abstract: Key words: Bovine;Tame;Bovine nose rope;Garden;Animal farm;Weakness
  以牛为例,尝试探索大牲畜的驯化方式。欲驯牛为畜,须抓牛软肋。牛为大家畜之首,驯化始于1万年前。业界认为园林起源囿最早,早至殷商末期。我们从驯化工具着手研究,确认驯牛工具就是一条牛鼻绳。驯牛在南国为囿,北国为苑,苑囿同时出现,比殷商约早7000年。
  1驯化野牛多艰险
  1.1凶猛野牛斗兽王
  2012年6月14日《纽约每日新闻》报导,英国和西班牙考古家在美国《科学》发表报告称,“他们对西班牙北部11个山洞岩画,使用铀同位素进行年代测定。结果显示,其中一些岩画的历史至少有4.08万年……此前已知最早的岩画是法国南部山洞,约3.9万年”[1]。考古家还发现在法国南部多尔多涅河谷地带,数百个岩洞中有25个画有岩画,拉科斯等4个岩洞最精美,在“牛厅”岩洞画有5米长的“特写”牛。与此相邻的3个大岩洞还画有50多幅一百多种动物,“唯一的人物形象就是一个被野牛撞(抵)倒在地的人” [2]!有人解读:倒地人是遭牛报复的猎牛人。2015年2月11日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珍稀镜头:一群水牛反击兽王——群狮围攻,将狮子抛高约3米,致其惨死于血泊之中;新浪科技播报“水牛奇迹将狮子杀死 战斗长达1小时狮子2天后死亡” 的图文,说明古今野牛同样凶猛。多国的考古物证一再证明:三四万年前,先民仍以狩猎为生,尚无驯牛痕迹,未曾想到野牛胆敢斗兽王,未曾敢想驯牛事,却非常喜欢用牛马等野兽形象和自己的手形岩画美化栖居洞穴,成为现代室内园林设计之滥觞。
  1.2 物竞天择“兽天子”
  野牛的凶猛是“物竞天择”,在与成百上千的敌手斗争中,发展壮大,自成物种。亦与古人类祖先的相竞相择,炼就其独立的生存能力。其中小部分被驯化成家畜,为人类提供肉奶、用品、劳役和愉悦。驯牛既表明人类战胜了一种野兽,同时又是人类利用改造驾驶生命物质的一个伟大创举。然而驯化野兽非常艰难,至今驯化成功的物种仍然很少。
  1.3 圈养不同于驯化
  被驯化的家畜,有主人保安供食,无忧无虑,用进废退,因此许多家畜大脑退化萎缩,丧失独立生存能力。人类在漫漫历史拼打中,也与野兽相竞相择,优胜劣汰。但人类进入更新世智人后,脑容量跨越式发展,并驯化了一部分野生动植物成为人类的畜禽和作物。被驯化的所有动植物,其生物学习性和形态特征都朝着人类的选育目标发展,这对被驯化物种往往不利。比如驯狗朝着杀狼犬、缉毒犬、搜救犬、牧羊犬、捕鼠犬、赛跑犬、宠物犬、肉犬等形态、大小、性格方面反差极大的方向发展。其中后两种,显然不利于物种,事实上它们已经降格为品种。再如甘兰Brassica oleracea L.的卷心特性,人吃起来脆嫩可口,但不利于它自身繁衍、开花结实;然而所有野生动物却继续朝着独立生存繁衍方向发展,从未转向,生存能力越来越强,这是其一;其二,是人类驯化动植物和进行一切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若投入太大,回报却不相称,就不会再将难以驯化的野兽实施驯化。近现代出现大量的动物园,圈养了大量的野生动物,然而有的动物历经多世代都难以驯化。圈养不等于驯服,驯服不等于驯化。但动物园圈养百兽,却能满足人类观赏和科普的需求,是囿的现代版。
  综上,驯化动物是斗智斗勇的艰险事业。驯化成功后,人类为“万物之灵”而自豪自信,脑容量大为提高。在大型动物中,牛是最早被驯化的动物,它是实现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入农(牧)社会的显著标志,也是苑囿起源的显著标志。   2一根鼻绳创农牧
  2.1驯牛抓“软肋”
  驯化凶猛的野牛,必须首先发现它的“软肋”:第一软肋是它的“幼年期”,这脆弱年龄段,也是所有野生动物的软肋;第二是牛鼻,可在两鼻孔之间的壁肉上穿孔套鼻绳,并不影响生育。用篾绳穿鼻孔会生痛,一痛就服服帖帖由人牵着走。如果不用鼻绳,野牛根本不可能被驯化。一条竹篾绳是廉价投入,在驯牛早期,鼻绳之外套一根空心竹,柔‘外’有刚,可避免牠野性发作袭击人畜。穿牛鼻的野牛一般避免过于年幼或年长,宜选少年末期至青年初期约2-3岁的牛,它们承受得了痛,也能受人类控制。用鼻绳可以驯化牛科所有动物,包括瘤牛、黄牛、牦牛和水牛。也可驯化骆驼,但不适合驯化其它动物。其它野兽穿鼻后,宁可挣破鼻肉,也不愿受人摆布。至今仍存在个别烈牛挣破鼻肉成“豁鼻牛”。祖辈驯牛如此高明,后世考古家却很难发现其奥秘,因而被长期埋没。其他鸟兽驯化后,犬齿、翅膀及胸肌明显退化,而角着生角度、形状、大小都有改变,偏偏牛角是制作各种小工具、小器皿、玩具和农具的贵重材料,牛角不能随着头骨遗存;加之牛鼻恰是药材、美味,更不会遗存。牛被驯化的时代最早,却最晚为后人所发现。
  2.2驯马晚发现却早
  一串怪问题考问考古家:驯牛早于1万年前,而驯马是公元前3000多年[3],为什么在驯牛成功约7000年后才开始驯马?是投不起一根鼻绳?还是马身无软肋?驯马晚为何又早早被发现?先民在驯牛后,可能苦苦寻觅马“软肋”而不得;期间或沿用鼻绳驯马,屡试屡败;再到铁器时代,花了7000年,先民用铁嚼子勒进马嘴、用辔头固定嚼子,此时聪敏的马再也甩不掉,除非挣脱整个脑袋。黄可忠、李怀田二先生在《应提倡马戴嚼子》一文说:“可将一些性情暴躁、兴奋性高、不易调教或有扑咬攻击人畜行为恶癖的马,经过戴嚼施行调教,能使人马亲和” [4]。戴嚼子不仅是调教烈马的好办法,更是先民比之驯牛多探索了约7000年才找到的驯马绝招。驯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至现代还有个别烈牛一穿牛鼻绳就乱蹦乱跳。“老马不死旧性在”的谚语,最能说明驯化大家畜的艰巨性和长期性,驯马历史最长最艰巨也最典型。英国考古人员在美国《科学》杂志发表文章说:“某些古代波泰马的头骨还揭示了这些马牙齿上有戴马嚼子的印记。”[5]嚼子驯马之功以及它为后世考古人员留下的“磨痕”,使得驯马年代被早早发现,功绩可嘉。在驯马年代,当猎手甩出套马绳、套住野马、拉翻在地时,务必在第一时间,给它装上嚼子辔头。否则不仅无法将其牵走还可能被其踢咬。“囿”这个称谓,不适合北方牛马,草原不用马厩牛棚,仅凭一根牛鼻绳、一根套马缰、一副嚼子辔头,即可管理牛群马群;夜间只把它们栓在驻地马桩上,无需添草料。那年月的先人都只能住简陋斗室,遑论畜牲。考古发现大地湾距今7900-7200年前的大量房屋基址,比驯牛约晚3000年。要住河姆渡干拦式住房,还要再等1-2千年[7],比驯牛约晚4000年。那年月住囿唯有猪羊和鸡鸭这类中小型畜禽。苑和囿是同时涌现在中国大地的牧业和园林形式,难分先后。囿最先出现的说法或缺少依据。
  2.3 古典名著定义“苑”
  《三辅黄图》记载:“太仆牧师诸苑三十六所,分布北边西边,以廊为苑,监宦官奴婢三万人,养马三十万匹,养鸟兽者,通名为苑,故谓之牧马处为苑。”[8]《三辅黄图》定义如此简单:“养鸟兽者通名为苑”,可是今人往往把曾经的鸟兽、今天的畜禽排除园外;历史上只称皇帝狩猎之地为苑,排除了百姓的狩猎地。上林苑以郎(廊)为苑,养军马达30万匹。此前人们引用上林苑文字,忌讳如此直白。说园林是排除实用的,引用军马这类军政之大实用,就有否定上林苑之虑。其实“实用”在园林中比比皆是,自然保护区就是保护生态、保护生存环境的大实用。园林是以动植物和自然物质为材料,用种养等艺术和技术手段,在一定地域营造适合人居的生态环境。当前牧民的马群依然是露天过夜,无论冰天雪地还是霜冻严寒。他们不可能把牛羊群关进并不宽敞的蒙古包,更不可能带上马厩牛棚羊圈去游牧。羊群也只有一圈象征性的围栏。清代张英等编的《渊鉴类函》 也把上林苑军马场正名为“苑”。“嚼子”适合驯化马属和驴属(Equusasinus)动物以及它的杂交后代——骡子(Equus ferus x asinus)。先民格外钟情被驯化的畜禽,这是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是美与实用的融合。北方敞放牛群马群驴群和骆驼群宜称苑,南方圈养牛马可称囿。驯牛是从人类制造工具、用火之后的“第三次文化大爆发”,使人类正式跨入开天辟地以来首创的产业——规模宏大的农牧时代,苑、园 呱呱落地的伟大时代。
  2.4浏览苑囿畜和禽
  人类驯兽有大中小之分,中小圈养宜称囿;北方大牲畜敞放不进囿,就称苑。人类历史驯化的畜禽种类并不多。《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种类》[9]一文列述的主要畜禽发现地区和年代如下:
  “1、猪 公元前8500年 中国(亚洲); 2、绵羊 公元前8500年 伊拉克(亚洲);
  3、狗 公元前8400年 美国(北美); 4、山羊 公元前7500年 伊朗 (亚洲);
  5、牛 公元前6500年 希腊(亚洲); 6、豚鼠 公元前6000年 秘鲁(南美);
  7、蚕蛾 公元前5500年 中国(亚洲); 8、鸡 公元前5400年 中国(亚洲);
  9、驴 公元前3000年 埃及(非洲); 10、马 公元前3000年 乌克兰(欧洲);
  11、蜜蜂 公元前3000年 埃及(非洲); 12、双峰驼 公元前3000年 俄罗斯(欧洲);
  13、单峰驼 公元前3000年 沙特阿拉伯(亚洲);14、水牛 公元前2500年巴勒斯坦(亚洲);
  15鸭 公元前2500年 中亚地区(亚洲); 16、牦牛 公元前2500年 中国(亚洲)”;
  此外,还列有猫、鹅、羊驼、鱼、驯鹿、金鱼等。1万年就驯化22种动物,再加上兔(Leporidae)、吐绶鸡(Meleagris gallopavo)、鸽子(Columba livia),也就25种动物成畜禽。其中,有6种起源中国,它们是猪、蚕、鸡、牦牛、鱼、金鱼。表中牛、水牛和牦牛的驯化期3项大大落后了。猎犬值得着重一提,它是猎人和牧民的助手和伙伴,白天帮助牧猎,夜间通宵放哨。园林考古,把园林起始年代定在商代(公元前17-11世纪)东迁之后的殷商末期,距今3000多年。即使与上述已经落后了的畜禽年表相比,大都成了“漏网之‘畜’”。特别是水牛、牦牛、黄牛和骆驼同把鼻绳驯化作为驯化工具,驯化年代差异却非常大。   综上,驯牛是先民改造、利用自然的开端,是由原始社会迈进农牧社会的标志,小小牛鼻绳就是农牧大门的门栓。以牛为代表的大型家畜代表了最早的园—苑;以猪羊为代表的中小型畜禽为最早的园—囿。动物园是只供游观和宣教的现代园—囿。近代世界广泛兴建的自然保护区,把动植物,特别是濒危动植物放到它们的家乡,在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条件下锤炼,有利于濒危动物的复兴。在驯化野牛的同时,要努力保护野牛资源;在开发家猪资源的同时,也要努力保护野猪资源。保护动植物是园林人的天职。
  3为中国牛-苑“断代”
  3.1 北大论文挺苑囿
  牛被驯化的年代,即人类驾驭牛的年代,即园-苑、园-囿出现的最早年代。2013年11月8日《自然-通讯》(Nature-Communications)刊登的《北京大学考古发现:中国的牛驯化起于一万年前》说“北京大学科研团队证实中国的东北地区可能是牛驯化中心之一,将中国牛的驯化历史提早到一万年。此研究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吴小红教授和物理学院刘克新教授带领的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碳14年代研究团队研究发现……早在距今10,500年前人们在近东开始了牛的驯化……古DNA分析结果显示,中国东北发现的这个人类驯养的牛与近东人类最早驯养的牛并非属同一个谱系,与南亚的牛也不一样。由此提示牛的驯化很可能是多中心的……中国的东北地区很可能是牛驯化的中心之一……之前没有证据显示中国的东北地区是家牛最早驯化地之一。”[10]“古DNA分析报告”不仅确立了包括我国东北的驯化牛多中心理论,也提供了驯化牛早于1万年的可信证据,把我国园-苑、园-囿的历史推前5千多年。
  3.2 云南师大论文挺苑囿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张虎才于2013年11月8日在《自然-通讯》刊登《中国东北是人类最早驯化牛类动物的地区之一》[11],研究由云南师范大学、北京大学、黑龙江省博物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英国约克大学、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丹麦哥本哈根国家历史博物馆的科学家完成,研究队伍蔚为壮观!论文首先改变了此前认为中东地区是全球动物驯化单一起源地的传统观点,也确立了中国东北牛驯化的最早年代。家牛的起源与驯化是一个令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非常困惑的问题,关于其驯化发源地有单一中心说与多中心说两种观点。至今学术界大多认为对动物的驯化最早起源于亚洲西部地区,约10500年前出现人类对原始牛的驯化,又经过了2000年后在南亚地区才出现人类对瘤牛的驯化。研究团队首次在中国东北的哈尔滨附近发现具有人类驯化痕迹的牛粪化石。2007年至今,先后完成了年代学、形态学、DNA测序等多指标的综合分析,确认了该化石的人类驯化痕迹。证据重在对牛粪化石、DNA测序、形态学以及“人类驯化痕迹”的基础上的年代学测定,从而解决了家牛的起源和驯化中“非常困惑”的问题,即驯化痕迹的“隐蔽性”,最终确立东北牛起源于距今10600年。中国园林的苑、囿起源史也随之确立在距今10600年前。此外浙江省考古团队在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前家牛(水牛)骨骼。几乎在同一时期,我国考古界先后发现家猪、家狗、家羊骨骼也先后在广西甑皮岩、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岗等遗址出土,为史前园-苑和园-囿的诞生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园林考古家们却屡屡放过或放弃考古发掘的园林史“金矿”和“钻矿”。
  3.3文史资料出新证
  我国著名造园学家陈植先生 [12]早在1935年出版著名《造园学概论》指出:“夷考史乘,我国造园之历史极古,园圃之可考者,以狶韦之囿,黄帝之圃为滥觞……《穆天子传》曰:春山之泽,水清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之谓县圃。盖亦天然之温泉场焉。又帝尧之世设虞人以掌山泽、田猎之事,是我国设置掌理苑圃专官之始。舜时以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命为虞官以掌草木鸟兽之职,盖仍虞人之遗型也。且有虞人之宫、汤武之室、狶韦之囿、黄帝之圃,前后媲美” [13]。陈植教授已经发现“帝尧舜禹启”时代园林的种类有圃、苑、囿存在。
  《中国古代园林史》一书中说,中国史前期所谓三皇五帝(太昊、少昊、伏羲、黄帝、颛顼),只是传说神话时代的神话人物,因此,认为在传说的野蛮时期,游牧部落时期或原始公社的黄帝时期,就开始有大规模的园林,也是不符历史真实的……引用《穆天子传》来说明园林最初形式,其卷二中说:“癸丑,天子乃遂西征,丙辰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谓茂苑。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 [14]。汪院士对“台”与囿作了一番比较之后说:“综合以上论证,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断语:我国园林的最初形式是囿,它在殷商末期已经相当发达了。”他肯定了“园林最初形式”——“囿”和“茂苑”,而且“相当发达”。这也加强了陈植教授关于“帝尧舜禹启”时代出现“元圃”、“县圃”、“狶韦之囿”、“黄帝之圃”这些园林形式的“历史真实”性。
  中国史学界一项重大工程——断代工程,确定夏代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禹是舜的继位者,禹老年准备传位给治水得力的助手伯益,却被儿子启夺取政权,建立了夏朝,称“后”。四川学者冯广宏据“颛顼五世生鲧,鲧生禹”推算,颛顼在禹前200年,而禹之子启于公元前2070年巧取政权建立夏朝称‘后’,那么颛顼生活年代应为公元前2300年。黄帝则应是公元前2360年[15]。断代工程是我国史学界经过考证正式确认的历史,属于信史,不再是神话传说。尽管比张虎才、王晓红和刘克新等国际团队新近考古发掘的证据已经晚了约7000年,但任何研究都是循序渐进的,中止一步都可能推迟整个行业的研究进程。我们为什么不肯承认历史?为什么对考古不断发掘而频频涌现的史实无动于衷?为什么要长期中止探索呢?相信:唯有开拓创新才是对权威、对恩师的真正敬重;唯有务实求真才是紧跟先辈毕生追求的脚步。
  4结语
  综上所述,穿鼻绳驯化牛饲养牛,是南方牛-囿之起源,也是北方牛-苑之滥觞,牛鼻绳和马嚼子同属迄今发现最早大型家畜的驯化工具。北京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牵头的国际考古团队的论文同时发表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通讯》上,证明我国东北是10600年前牛驯化起源地;希腊和非洲还发现10500年前驯化牛的发源地,这就把牛苑和牛囿的园林史同时前推至10600年前。   参考文献:
  [1]黄堃.西班牙最古老岩画超过4万年或出现代人祖先之手[N].北京日报,2012-6-18(19版).
  [2]法国再次发现史前洞穴壁画 时间上溯至2.5万年[EB/OL].[2006-2-7]. http://news.sina.com.cn/w/2006-02-07/11598144251s.shtml
  [3]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种类[EB/OL].[2004-11-18].http://tech.163.com/04/1118/21/15GJB9E90009rt.html.
  [4]黄可忠,李怀田.应提倡马戴嚼子[J].中国畜牧杂志:1987(4):52.
  [5] 科学家发现人类最早驯化马的证据来源[EB/OL].[2009-3-7].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9-03/07/content_10962993.htm
  [6]徐日辉.新石器时代渭水上游的农业经济[J].古今农业,2004(3):34-41.
  [7]彭林,齐吉祥,范楚玉,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68,194.
  [8]何谷清.三辅黄图校注[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
  [9]最早驯化的野生动物种类[EB/OL]. [2014-11-18] .http://tech.163.com/04/1118/21/15GJB9E90009rt.html
  [10]北京大学考古发现:中国的牛驯化起于1万年前[EB/OL].[2013-11-12]. http://news.eastday.com/eastday/13news/node2/n4/n6/u7ai134045_K4.html
  [11]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张虎才:中国东北是人类最早驯化牛类动物的地区之一[EB/OL].[2013-11-11].http://www.yn.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3-11/12/c_132881348.htm
  [12]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著名林学家陈植教授逝世[J].南京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3):113.
  [13]陈植.造园学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14]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纲[M].北京: 北京大业大学出版社,2010.
  [15]冯广宏.三星照耀金沙[M].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2006:5.
其他文献
摘要:以佛山新城城市型绿道规划设计实践为例,结合相关理论与案例研究,提出指导佛山新城城市型绿道实践工作的五个规划设计命题,对佛山新城绿道网规划以及滨河绿道一期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在讨论总结佛山新城绿道规划设计的特色与创新基础上,提出城市型绿道建设的景观设计策略。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道;城市功能;城市风貌;以人为本  引言  珠三角是我国最早进行绿道建设的区域,其规划建设依据自上而下的组织形
期刊
摘要:新时代大学校园应当提供促进文化交流的开放空间。结合已建成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园林景观进行探讨,认为新时代的大学校园景观应当富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充分应用生态低碳的材料与技术,才能满足促进文化交流的宗旨,并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关键词:澳门大学横琴校区;校园景观;园林景观;文化;生态  文章编号:1671-2641(2015)04-0046-04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引言 
期刊
为推动我国园林植物产业技术创新,更好地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促进新品种、新技术的转化应用,2015年6月13日,广东园林植物产业技术创新促进会成立大会暨中国(国际)首届园林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拍卖会在广东陈村花卉世界举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总规划师陈晓丽,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副主任李明琪、处长王琦、处长龙三群,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张启翔,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陈建武,广
期刊
摘要:近现代岭南庭园的发展极具地域性特色。以东莞可园和白云山庄为例,从岭南人文精神、空间模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和建筑技术四个方面,解析近代岭南园林的发展变革和形成原因。总结岭南近现代庭园建筑地域性表达的个性特征和发展规律,并对当代岭南建筑创作保持与传承地域性特色进行反思。  关键词:岭南庭园;地域性表达;东莞;可园;白云山庄旅舍  引言  近现代岭南庭园因其独特的地域风格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重要组
期刊
摘要:通过调查广州市10条主要道路和10个城市公园行道树及其修剪情况,统计两类绿地主要应用的行道树种,分析行道树修剪中的成功经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善对策。结果显示:两类园林绿地出现行道树25种,其中9种在两类绿地中均有出现;行道树的修剪情况普遍良好。但由于场地性质和立地条件不同,两类绿地的行道树在修剪工作中侧重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修剪中,应当结合场地性质,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借鉴两类绿地行道树修剪
期刊
摘 要: 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是古代福州出将入相、文儒之士荟萃的地方。区域内分布着70余处与民居融为一体的私家园林,迄今为止仍然散发着浓郁的福州地方文化气息。三坊七巷私家园林的起源和发展与福州古城的自然山水环境、城市架构及人文环境背景紧密关联。通过剖析福州三坊七巷私家园林,可以理清福州地方园林的形成肌理及发展的地理学逻辑脉络,从
期刊
Fanghua Park:  1983 Munich International Horticultural Exhibition China Garden  摘要:1983年,广州市园林局代表国家参加德国慕尼黑的国际园艺展。作品“芳华园”的设计手法既传承了岭南园林传统风格,也打破了某些局限,因地制宜,叠山理水,巧用植物和石景,构园得体,融入诗情画意。它是我国在国外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露天园林,是
期刊
摘要:可园位于东莞市主城核心地带,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梳理可园在清末兴建、建国后修复、重建到扩张过程中的历史发展脉络,探明其由“私家古典庭园”到“城市公共园林”的典型转化。分析其对莞城城市格局和公众生活产生的影响,说明可园的开放缓解了市域公共绿地的紧缺,优化了莞城区的公共空间和精神文明建设,并试图为传统庭园保护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私家庭园;公共园林;城市格局;公众生活;转型发展  可园坐
期刊
摘要: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活动是联系每个村内居民村民的纽带,营造良好的公共空间的营造对提高居村民的生活质量,和塑造和谐人居环境都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在当前的岭南水乡村落中,对公共空间受到的关注尚不足,而且由于受到城镇化的影响,一些传统公共空间及其承载的传统公共活动日渐式微。本文章试图从分析岭南水乡村落的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的现状及特点入手,解析岭南水乡公共空间的特征及现状存在的问题,结合聚龙村改造的实
期刊
今年9月中下旬,广东园林学会(下简称学会)积极参与“全国科普日”活动,组织广州、佛山、江门等地的会员单位开展园林科技咨询、现场示范和互动、科普图片展示、科普讲座等共7场次系列活动,参加活动的专家等共100多人次,受众3000多人。  9月20日,广州市科协在科协大院举办了主题为“创新发展,全民行动”广州市2014全国科普日启动仪式暨广州青少年科普互动大舞台大型科普活动,拉开了今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的帷
期刊